从出版视角看《生万物》:一部让“土地”成为主角的年代剧评

鄱湖牧童

<p class="ql-block">文 王光辉</p><p class="ql-block">作为出版人,每天都要接触大量文艺作品,但像《生万物》这样能把“土地”写活、让“根”扎进读者心里的电视剧,依然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剧情好不好看”“演员演得像不像”的表层,而是如人民网评论所指出的那样——“深情呼唤‘精神原乡’”,将年代剧的价值从娱乐提升到文化共鸣。这种既有“土味”细节、又有深度思考的文本,既可以作为影视评论,也能成为乡土文化观察,甚至是现代人寻找“根”的钥匙。</p><p class="ql-block">一、内容价值:从“故事”到“精神原乡”,抓住最硬的“文化内核”好内容要有“魂”,《生万物》的“魂”就是“土地”。电视剧开篇就展现了其独特性:“收视率破3,热度居高不下,热搜不断……这部剧实实在在成为近期新剧中的大赢家”,但真正让它“赢”的不是流量,而是人民网评论强调的“用生命和土地构建戏剧张力”。出版人最看重的就是这种“内核硬”的内容——它不仅讲述民国鲁南农村的家庭故事,更是借土地讲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剧中如何让“土地”这个抽象概念落地?用了两个“戳心”细节。</p> <p class="ql-block">一是宁学祥(绣绣父亲)的台词:“那是俺的血,俺的肉,俺的命。”当土匪绑架绣绣,要求用土地赎人时,这个地主宁愿女儿涉险也不肯卖地。原文特意标注“在宁学祥眼里,土地就是他的血、他的肉、他的命”,一句话就把“土地=命根子”的农耕伦理写透了。这种固执,不是冷血,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逻辑——对农民来说,地没了,人就成了“飘着的叶”。</p><p class="ql-block">二是封大脚娶亲的情节。绣绣被退婚后,贫农封大脚用“八抬大轿”把她娶进门,原文说“二人的婚后生活越过越甜蜜”。这不是简单的“爱情线”,而是土地对人的“重塑”:富家女绣绣放下身段学农活,“从勤勤恳恳做家务到任劳任怨下地干活”,她对土地的态度从“陌生”到“依恋”,正是“精神原乡”的具象化——人只有扎进土里,才活得踏实。对“土地伦理”的深挖,让剧集超越了普通年代剧的“家长里短”,达到了人民网评论所说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性相遇”的高度。媒体人看到这里会明白,这不是一部普通电视剧,而是一部讲中国人“根”的作品。这样的内容能穿越时间,让不同代际的读者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二、市场潜力:热度与权威背书,自带“传播基因”出版行业讲究“叫好又叫座”,而《生万物》本身就具备这样的潜力。剧集热度极高,原文用数据说明:“开播8天收视率破3”“热搜不断”“多个角色出圈”。这对出版人来说意味着现成的读者基础。看过剧的人想深入了解“好在哪里”,没看过的人则会被“热搜剧+人民网评”吸引,想知道“这部剧为何获官媒点赞”。</p><p class="ql-block">至于“叫好”的背书,人民网评的权威性不容忽视。原文引用了人民网评微博截图,并标注“深情呼唤‘精神原乡’”“用生命和土地构建戏剧张力”,相当于给内容盖上了“官方认证章”。原书再版时,这可以作为腰封卖点,比如“人民网评力荐!一部让你重新理解‘土地与人’的年代剧”,能迅速提升文本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题材红利”。</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山海情》《人世间》等年代剧爆火,说明观众对“接地气”的故事有需求。编剧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描写绣绣“毫无娇气,善良、勤劳又贤惠”,封大脚“憨厚本分”。这些“不悬浮”的人物,让都市读者看到“另一种生活”,不是狗血的豪门恩怨,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踏实。这种“反套路”的真实,正是当下市场所稀缺的。</p> <p class="ql-block">三、文本特色:用“细节”让“大主题”有了“画面感”</p><p class="ql-block">好内容要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这部剧最妙之处在于,用具体情节和台词把“土地伦理”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比如写土地的“神圣性”,原文没有直接说“土地很重要”,而是引用封二的台词:“这是破地吗?在你眼里可能是破地,但在俺庄户人家眼里,那就是命根子”。配上剧中老人“眯着眼看地”的画面,读者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原来“命根子”不是口号,而是农民对每一寸土地的珍视。在人物成长方面,原文聚焦绣绣的转变,“大地主家的富家女,毫无娇气”“从勤勤恳恳做家务到任劳任怨下地干活”。这种“反差感”比直接说“她成长了”更有说服力,也能让读者联想到自己“放下身段、从零开始”的经历。连“争议点”也写得很真实,比如“部分网友觉得演员表演有瑕疵”,剧组则补充“大部分网友还是非常认可的”。</p><p class="ql-block">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坦诚,让内容更可信。媒体人明白,读者不喜欢“完美人设”,更喜欢“有血有肉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四、读者共鸣:现代人的“寻根焦虑”,被它说中了</p><p class="ql-block">原文指出,城里人爱看“土味”年代剧,是因为该剧不仅在剧情上引发了集体情感的共振,在人物塑造方面同样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共振”,本质上源于现代人的“寻根焦虑”。原文提到,该剧唤醒了中国人对土地最朴素的依恋,以及深藏在骨子里的深刻记忆。仔细想想,现在有多少都市人亲眼见过“春耕秋收”,又有多少人能说出“家乡的田是什么土质”?尽管如此,我们的基因里始终留存着对“土地”的敬畏,那是我们祖辈生存的根基。</p><p class="ql-block">绣绣说“他们用心去感受土地的每一次脉动,用行动去呵护土地的每一份生机”,这话看似在描述剧中人,实则在问读者:你有多久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了?是手机屏幕的光,还是写字楼的灯光?这种“追问”促使读者反思:我的“根”究竟在哪里?作为出版人,我深知能引发“反思”的内容才是“有生命力”的内容。它不会让人“看过就忘”,而是让人记住“土地=命根子”,记住“没有地,人咋活”。即便我们现在不种地,这句话带来的“踏实感”,仍是每个人所需要的。</p> <p class="ql-block">五、一部“能落地”的文化评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作为文艺作品。</p><p class="ql-block">《生万物》这部电视剧最可贵之处在于“落地”。它将“精神原乡”这一宏大概念,具象化为宁学祥不肯卖地的固执、封二眼中土地是“命根子”的珍视,以及绣绣手上的老茧;把“农耕文明”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没有地,人咋活”的质朴追问。这样的内容,既有文化深度,又有市场热度,还能引发读者共鸣。期待更多这种“扎得深、长得实”的文艺作品出现,让更多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章被张家界日报2025年9月10日全文刊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