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解文,以读入景 —— 小毛虫读书吧第107期

江九九

<p class="ql-block">  当秋意漫过窗棂,空气中飘来清甜的桂花香,我们与书本的一场深度邂逅,也恰好拉开了序幕。在这个最宜静心品读的季节,让我们以“整本书共读”为舟,一同驶入文字的深海,打捞属于我们的思想星光。</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其核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画面”,是引导学生从“识字读文”走向“入情入境”的关键桥梁。本单元教学以该要素为贯穿始终的线索,通过“课堂得法—共读实践—课外运用”的三阶路径,让学生在文字与画面的转化中触摸自然之美,夯实阅读能力,让语文要素真正内化为阅读素养。</p> <p class="ql-block">一、于文本深处,习得“构画”之径</p><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的课文是“边读边想画面”的天然范本,教学中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循着文字轨迹,解锁“构画”密码。</p><p class="ql-block"> 我在教《观潮》时,聚焦“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先让学生圈出“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等关键词,再以“你仿佛看到了战马的姿态?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一连串追问,推动学生将抽象词汇转化为动态画面。有学生描述:“我看见无数匹白马鬃毛飞扬,蹄声震得地面都在抖,像一堵白色的墙朝我压过来。”此时顺势提炼方法:抓关键词—调动感官—联想补白,让“构画”有章可循。</p><p class="ql-block"> 学《走月亮》,则侧重引导学生捕捉“画面的细节”。读“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让学生闭眼静思:“你的脚边是什么?鼻尖萦绕着什么?头顶又有什么?”当学生说出“溪水凉到了脚脖子,花香混着水汽飘过来,月光像碎银一样铺在水面上”时,便点明:“文字里藏着视觉、嗅觉、触觉,把这些‘藏起来的感觉’找出来,画面才会鲜活。”</p><p class="ql-block"> 整堂课以“自然之美”的文本为载体,将“边读边想画面”从模糊的“感觉”,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阅读方法,为后续实践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我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读文章时“想画面”,核心是通过文字符号唤起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让文字“活”起来。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我们得出一下方法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抓“具象词”:让文字有“形”</p><p class="ql-block"> 聚焦文中描述事物形态、颜色、动作的词语,把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图像。</p><p class="ql-block">(二)联“生活经验”:让画面有“感”</p><p class="ql-block">把文中场景和自己见过、经历过的事联系起来,用熟悉的体验补全画面。</p><p class="ql-block">(三)跟着“情节走”:让画面“动起来”</p><p class="ql-block">叙事类文章(比如童话、故事),跟着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发展,在脑海里“演电影”。</p><p class="ql-block">(四)品“情感词”:让画面有“温度”</p><p class="ql-block"> 关注文中表达情绪的词语(比如“开心”“难过”“着急”),给画面加“情绪滤镜。</p><p class="ql-block">总结:三步快速“造画面”</p><p class="ql-block">1. 圈关键词:找出颜色、形状、动作、情绪相关的词(如“红通通”“跑”“高兴”);</p><p class="ql-block">2. 联生活:把关键词和自己见过的、做过的事对应;</p><p class="ql-block">3. 补细节:给画面加声音(比如“风吹树叶沙沙响”)、气味(比如“花香”)、感觉(比如“阳光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带着我们共研的方法,开始选词选句选段品读,一边读一边想画面。</p><p class="ql-block">看,孩子们写得真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  学到了这一方法,我们开始在整本书中去实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共读实践:于整本书中,践行“绘景”之能</p><p class="ql-block">单元教学结束后,以《书的故事》为共读文本,让学生带着课堂习得的“构画”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检验、深化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布置共读任务时,明确要求:自读阶段,以“画面感词句摘录+场景创写”为核心,仿照课堂上“抓关键词、调动感官”的方法,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独自走进《书的故事》,寻找最有画面感的句子,入情入境地品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简单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在家读得专注,写得认真。</p> <p class="ql-block">  在校,我们凝聚在一起,让阅读之花静静绽放。</p> <p class="ql-block">  看,真能找出些句子来,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在细碎间再现书中生动的情节场景,让文字更加生动,面面更加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小组交流环节,以“我是这样‘看见’画面的”为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景”思路。小组成员互相点评:“他抓住了‘颜色、动词、形容词’等,把不同颜色的景物写出来,画面很丰富”“如果能加上‘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就更加美好了”。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不仅复习了“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更学会了从同伴的分享中优化自己的“绘景”逻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全班展示时,将优秀的“画面创写”与原文对照呈现,让学生直观看到“方法运用”带来的阅读深度——当文字在脑海中化作生动的情节图,整本书的共读便不再是简单的“读故事”,而是一场沉浸式的“秋日漫游”。</p> <p class="ql-block">  在整本书共读分享中,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展现开去,像一朵朵绽开的秋日桂花,小,但无比芳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课外运用:于生活延展,深化“融景”之效</p><p class="ql-block"> 为让“边读边想画面”从“课堂方法”变为“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延伸至课外阅读与生活观察,实现要素的长效落地。我们除了线下一起交流分享,我们还在线上通过小毛虫读书吧网络分享。</p><p class="ql-block"> 同时,借助班级阅读群搭建“画面分享平台”,学生将课外“画面创写”拍照上传,附上“我用了‘抓动作’的方法”“我加入了听觉描写”等思路说明,师生、生生间互评互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成果。可以是视频,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语音。</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了,孩子们长大了,喜欢文字表达。</p> <p class="ql-block">  看他们分享的热火朝天,我就做一个路边鼓掌👏之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阅读—思考—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生命拔节!</p> <p class="ql-block">  当“边读边想画面”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方法变为素养,学生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更拥有了一双“从文字中发现美的眼睛”。正如这渐浓的秋意,阅读的香气也在方法的沉淀与运用中,愈发醇厚——秋意渐浓,阅读更香,而“边读边想画面”的种子,早已在学生心中扎根,未来将在更多文字的土壤里,绽放出更绚烂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