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画舫斋:古典园林的隐秘之美

雷雨虹(王洪)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东岸,占地6816平方米,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欧阳修《画舫斋记》意境建造的皇家园林。主体建筑群以回廊环绕方形水池,包含春雨林塘殿、镜香室、观妙室等单元,采用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与苏式彩画装饰,兼具北方皇家气派与江南园林雅趣。</p> <p class="ql-block">  白露至,北海公园仍存夏日余温,却已悄悄铺垫着金秋十月的美好。值此公园百年庆、《让我们荡起双桨》诞生70周年的特别时刻,“模糊胡萝卜”与“纯真兔兔”“逆风飞翔的倔鸟仔”一同走进这满是童年记忆的京城佳园。耳畔似又响起那首童谣:“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北海公园1925年至2025年的百年开放历程,主题花坛以“蓬莱仙境”与“一池三山”为设计理念,巧思布局间,将花山花海与山水意境相融,化作一幅立体生动的诗意画卷。</p> <p class="ql-block">  步入北海南门,经永安桥一路前行,抵达东门处的陟山桥时,只见白塔矗立天际,衬着澄澈的蓝天白云,愈发显得庄重巍峨。</p> <p class="ql-block">  太液池东岸,锦鲤畅游、野鸭欢鸣,远眺池中游船悠然,西天梵境古建的金黄琉璃瓦更显辉煌。</p> <p class="ql-block">  从北海东岸往北走,途中遇到“濠濮间”石碑,穿过碑后那片山石错落、绿荫满径的夹道,画舫斋便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一片山林清幽如秘境,行至深处,画舫斋的宫门便悄然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这座清代行宫建筑瑰宝,坐落在北海公园东岸,是乾隆皇帝亲手题写的园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二年,而到了清末,慈禧太后常在此游览和用餐。乾隆帝曾在此休憩赏画,藏有郎世宁等名家作品;光绪年间作为皇帝临时居所,慈禧太后在此举办评书游宴。‌‌近代变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被法军占为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匾额两侧的楹联为“于澹泊中寻理趣,不空色际忘言诠”。楹联传递出一种在静谧中悟理、于体悟中超越言语局限的从容境界,与画舫斋清幽避世的氛围相辅相成。</p> <p class="ql-block">  “春雨林塘”,悬挂于南面,乾隆御笔,北面悬挂“空水澄鲜”,两方匾额将画舫斋春天细雨朦胧与池水倒映天日的不同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春雨林塘殿两侧楹联为“烟景入疏帘,图书带润;波光萦曲岸,水木余清”。整副楹联由内及外、由近及远,既写尽了春雨林塘殿的周边景致,也传递出一种温润、清幽、雅致的意境,与殿名“春雨林塘”的气质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名称来源,源自典故,出自宋代欧阳修《画舫斋记》,有居安思危之意,乾隆帝作御制诗有"亦非创自予,永叔曾先倡"之句。由此引申到唐代魏征的舟水之喻,用"譬如水载舟"来提醒自己不要沉迷于美景之中,不忘心系黎民百姓。</p> <p class="ql-block">  东西分别是镜香室、观妙室,四面环绕回廊,构成了一处幽深的庭院。西北角的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p> <p class="ql-block">春雨林塘殿正在举办题为“采粲留韵”的山水画展。</p> <p class="ql-block">画舫斋的大殿内,“风荷静影”展览正悄然开展,满含清幽雅致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景区是乾隆皇帝的重要赏画场所,画舫斋、春雨林塘、奥旷等处汇集了乾隆一朝大部分著名画家的作品,如金廷标、徐扬、董邦达、钱维城的绘画、乾隆帝的御笔等等,在奥旷殿北墙还有一幅袁嘆画的通景大画一张,可惜已不得见。值得一提的是在画舫斋还曾贴有郎世宁三幅作品:《大阅图》《青羊》《霍鸡》。</p> <p class="ql-block">  古柯庭前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槐,相传已千年高龄。画舫斋 是一处掩映在山林中的独立院落, 环境别致, 朱廊环绕,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是北海园中园中的精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的唐槐已有1200年的树龄,是一棵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树。为保护画舫斋的唐槐,古柯庭实行每周二至周日9:00-10:00的限时开放,每日仅一小时。如此精心的规划,尽显对这株秘境古树的格外呵护。</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西边有小巧玲珑的套间,慈禧的烟房设在这里,时又辟为赌场。她常常高踞宝座,作庄开宝。光绪被安置在东跨院古柯庭,便于监视。绿意廊迤北 有小殿名“ 得性轩”。得性轩是光绪的寝室,轩前的抱柱联写得十分精彩:“云山常在镜中留 诗句全从画里得”。古柯庭之名取自陶渊明的“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翁同和是光绪的老师,也常到这里授读,有时还留宿于此。</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北隅的垂花门颇具特色,相较于常见的垂花门,其规制更为阔绰,视觉上更显大气。</p> <p class="ql-block">  画舫斋的方池中,莲花灼灼盛开,金黄花蕊在绽放的花瓣间格外醒目,花叶随水漾动,仿佛正将古老的过往缓缓道来。</p> <p class="ql-block">  站在画舫斋唐槐下,望着庭院里的青砖黛瓦,忽然明白这座百年公园的意义。百年来,它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园林——春日里,百姓来此赏遍满园繁花,花香漫过永安桥;夏日里,太液池上的游船载着欢声笑语,“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仿佛还在水面飘荡;秋日里,方池的荷花换作另一番景致,落叶铺满小径;冬日里,冰封的湖面成了嬉戏的乐园,孩童的笑声穿透寒风。这些四季轮转的快乐,藏在画舫斋的静谧里,也藏在北海公园的每一处角落。</p> <p class="ql-block">本篇文字与图片,部分来源于北海公园展板介绍、园区简要介绍及网络,特向相关信息提供方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