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那山那水那人

绿叶

<h3>  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正值初秋,中元节将至。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前往故乡,给我们已故的父母、先人上坟,祭奠一下我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h3> <h3>  我们一行八人。开了两辆车。上午于大庆出发。这是我第五次回故乡。踏上回老家旅途,每一刻都让我激动不已。再次去感受家乡的亲情和乡情。再一次去父母的坟前,表达我们的敬意和哀思。这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兄弟姐妹的心愿。</h3> <h3>  车行驶在哈大的高速公路上,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br>  我们怎能错过这一道道风景线。几次停下来,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h3> <h3>  在大庆的主桥两侧,龙凤湿的地的自然保护区风光,呈现出独特而又迷人的风景。这是我国最大城中湿地,是大庆人心中最美的画卷。我不知道多少次来此观景,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惊喜和感触。</h3> <h3>  一路前行,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让你的心情也跟着起伏跌宕。<br>  过了湿地,就是一片片玉米、大豆地。玉米地密密麻麻呈褐色的穗子,连成一片。大面积的大豆也泛出了淡黄色。它们在一道道青山绿树的衬托下,勾践出公路两旁的美景。</h3> <h3>  越往前走,抢眼的稻田成为了主体。稻田如金色的海洋延绵至远方。走进它,亲近之时,将成熟的稻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美美地陶醉其中。仿佛看到人们丰收时的喜悦。<br></h3> <h3>  出了哈尔滨,车行驶在省道G11国道上。经过滨县。这是我回老家第一次走这条路呢。不同的道路,同样的感受,。祖国的的大好江山处处是美景。<br>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公益广告矗立在重山绿海之中。那十个大字鲜红靓眼。<br>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存续的永恒。自然景观不仅能维持生态平衡,还能转化为资源等长期经济收益。<br>  这样的公益广告,我不止一次看过,每次看到它,就有种责任感在心里涌动。</h3> <h3>  车行驶到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境内景区,看到了路边立着的牌子,上边写的是“红色旅游圣地八女投江遗址”。我们知道,这一带曾经是东北抗联战斗过的地方。很多抗日英雄牺牲在这里。</h3> <h3>  我们下了车,我站在八女投江遗址纪念碑前。回忆起小学课本中《八女投江》课文,她们是东北抗联女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弹尽粮绝后,毁掉枪支,集体沉江殉国。<br>  她们的故事,一直铭记在心里。就连她们的名字都没有忘记。此处见碑,肃穆起敬之时,缅怀先烈,致敬英雄。</h3> <h3>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们回老家,专程到牡丹江海林市,杨子荣烈士陵园一游。真是感慨万分。在我的故乡,有多少战斗英雄长眠于这片土地上。<br>  此刻,欣赏到的每一处美景,所经过的青山绿水间,还是足于历史遗迹之中,让我更爱这祖国的大好风光。</h3> <h3>  行驶近八个小时,我们到了穆棱八面通市,入住在宾馆,歇息下了。<br>  我们也顾不上打开行囊,急着趁天还没大黑,逛一会儿大街。来到这里,就有了到家的感觉,看啥都好,那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忘记了一路的疲劳。<br>  天色暗了下来,我们才找到一家火锅店。<br>  这家火锅店是我们打听路人,向我们推荐本市最好的火锅店。<br>  品尝火锅的美味,谈论着到八面通市的心情。这里曾经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那时,父亲是八面通公安大队的一名警察。后来被调到北安老改局工作,我们才离开家乡,在北大荒生活了一辈子。要不我们就是八面通的人了。所以,我们每次回到这里,都会倍感亲切。<br>  </h3> <h3>  三十号,我们在八面通小歇一天。打算去看望我们母亲的亲人,表兄妹。<br> 我们三个舅舅家的孩子。他们分别住在八面通,梨树镇。<br>  我们先来到住在八面通三舅的女儿白玉香家。玉香妹半年前摔伤了腿,一直在家养病。这是我们最挂念的事情。<br>  进了门,看见玉香妹在床上躺卧着,她看到我们示意要坐起来,可是很吃力。我们连忙扶起她坐着。玉香兴奋地拉着我们的手,挨个叫着我们。<br>  我和玉香妹只见过两次面。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她的模样特像她的二姑,我们的母亲。她也是我母亲最喜欢的侄女。</h3> <h3>  记忆中,母亲跟我们一唠她娘家的事儿,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三舅。母亲总说,你三舅有咳嗽病,挺遭罪啊。那时候我就知道三舅是我母亲心里最牵挂的人。<br>  这回我见到玉香妹家,女儿的家离得很近,外孙儿懂事可爱。妹夫在家精心照顾玉香妹。温馨的家庭,让我们感到很温暖。</h3> <h3>  分别时,我们表达了对玉香妹的心意。千叮万嘱咐,玉香妹要进一步治疗自己的病,要去省城好好看看病。弟弟和老妹都说,等他们去哈尔滨医院看病时,我们也去,陪她一起到哈尔滨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治好病。</h3> <h3>  短暂的相聚,拉近了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感。相互关心和帮助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亲情的牵挂是永藏在心底的思念。</h3> <h3>  从玉香妹家出来。我们又到鸡西市梨树镇白玉才家。玉才表弟是我大舅的儿子。<br>  玉才弟约了住得不远的白玉国表弟和弟妹来家。玉国弟是我二舅的儿子。<br>  我们与表弟、弟妹们再次相聚,还是那般亲切,仿佛时间从未在我们身上留下过任何痕迹。</h3> <h3>  我是第二次来玉才家。他家换了新楼,相隔五年的时间,玉才家的生活水平真是越发优越可叹。<br>  玉才的新家,真的好阔气哇!一楼的宽敞庭院,那么接地气。楼前的菜园子种满了蔬菜。蔬菜的种类很多,想吃什么菜,随手可取。田园的生活气息,不比乡下差。<br> 进了门,明亮的客厅设计风格时尚简约。给人带来舒适的空间。让人羡慕之时,佩服弟弟和弟妹精明能干。<br> 他们两口子,虽然退休。但还经营着小买卖,忙碌的生活中,尽显快乐和甜蜜之间。<br>  </h3> <h3>  客厅一方的餐桌上,摆满了一桌饭菜。这是玉才弟知道我们要来,准备的午饭?疑惑间,玉才弟说,从早上忙活得还没吃饭呢。这是我刚做好的饭。<br>  嚯!这桌饭菜,不用再做菜,就足以够招待客人的了。玉才让我们围坐在桌前,他忙活着去厨房做蛋花汤。<br>  餐桌上的菜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美食。烧茄子、五花肉炖豆角、炒蘑菇、现吃现拌的蒜茄子。这都是自家菜园里种的蔬菜。那一海碗的蒸的咸鲅鱼,也是自家晒的鱼干。<br>  陈平弟妹,搬来啤酒,拿出来好酒,给大家斟满了酒。<br> 一桌美食,一群亲人,幸福满满当当。真是就别的亲人重逢,让我们兴奋不已。</h3> <h3>  我们上一辈人都不在了,可我们这一辈儿相聚到一起的时候,倍感思念母亲的娘家人。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难以忘怀的故事。<br>  玉才弟的开场白,道出了我们的共鸣。<br>  “我们在座的不管是白家人 还是曹家人,能相聚在一起,这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机会。我们白家上一辈哥三个,就是你们的三个舅舅。我们这一辈还是哥三个,一家一个儿子,已经走了一个了。你们的母亲,我们的二姑的下一辈,我的五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老妹。你看,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br> “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像我们这样,不说这些,我们这一代能做到就足已了。”<br> 玉才说的话打动着我们的心。是呀,一晃而过的时间,我们这一代都不年轻了,见一面就少一面了。所以我们共同的心愿,有时间常相聚,有事儿没事儿的时候,别忘了常联系。</h3> <h3>  玉才弟的一席话,勾起了我们心中的一件件往事。那些不可忘记的记忆,正是亲情所致才是抹不去的过往。</h3> <h3>  玉才弟的话音刚落,弟弟和三妹深情地讲述着心中的感触。<br>  母亲二十七岁离开家乡,去了北大荒。我们从小就知道鸡西梨树镇有母亲的亲人,那是母亲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思念。<br>  这么多年,母亲每次回莲河曹家,都忘不了回梨树镇窜个门儿。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母亲从娘家回来,念念不忘和亲人见面相处的情景。虽然我多少年不曾见过姥姥家的人,但不知不觉间,姥姥家的故事就像过电影似的,时常浮现在脑海深处。<br> 三妹和福志弟回忆着我们的父母年纪越大,越是更牵挂着梨树镇的人。<br>  九几年,父母再次回梨树镇,玉才弟开两辆车,带着大家行程几个小时,到兴凯湖游玩儿。到兴凯湖溜达一下,是父亲最高兴的事儿,父亲喜欢吃鱼,吃一顿最出名的兴凯湖大白鱼,够他回味一辈子了。<br>  回家后,母亲总说,一回梨树镇就让玉才花不少钱,给人家添麻烦。可一说旅游的事儿,母亲那种特知足的感觉 ,有这么好的侄男外女们,真的让她欣慰啊。</h3> <h3>  姐姐又一次的说起她总也不会忘记的那段往事。<br>  七五年的时候,姐姐从农场回老家,到梨树镇看病,住在二舅家。二舅、二舅妈对姐姐关照倍至。舅家的生活虽说很紧巴,但他们却舍得花钱,给姐姐买营养丰富的食品。劝姐姐多吃饭,好好养身体,病才会好起来。在舅家住,就是像自己家一样,啥也别想,安心治病。<br> 舅舅为了给姐姐治病,除了去医院看病之外,他到处寻医问药,找到治病的偏方了,亲自煎药。希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br> 姐姐在二舅家住了一个月的时间。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心情也好起来。<br>  这期间,舅舅们对姐姐所做出的一切,让姐姐感恩一辈子。我们也不知道多少次听姐姐讲起在舅舅家那段事儿了。<br>  <br><br></h3> <h3>  听着听着,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七十年前的一段场景。<br>  那是一九五六年的深秋,父亲从农场回莲河接我们全家去北大荒。<br> 那时候,我才五岁。对童年的记忆几乎没有。但离开老家的那一段的情景,却让我记得清清楚楚。<br> 那天,我们坐着伯父赶着的马车,前往八面通准备乘火车。我们坐着马车,车上装着一个箱子,一张小饭桌,还有简单的包裹和半袋发面饼,从老家出发。离开了莲河村,到梨树镇站了一脚。母亲回娘家和亲人们告别后,我们上车继续赶路。<br>  这时,听见有人喊,让车等一等。只见一个人边跑边招手,拼命地追我们的车。到了车跟前,气喘吁吁地把用衣服襟兜着的山里红,往我们的兜里塞。<br>  这个情景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底。过了好多年,我和母亲说起这件事儿。<br>  母亲惊讶地说:“你怎么还记得呢?那时你才四五岁呀。给你们送三里红的是你们三舅,那时候他才十六七岁。”<br>  母亲说完之后,叹着气,再也没有说什么。我们知道,母亲离开娘家后,总是思念他的兄弟姐妹。尤其对三舅更是挂念。这一到大荒,就更不容易和他们见面了。那种远离亲人的痛苦,一直藏在母亲的心里。<br> 一转眼,几十年的光景过去了。可我极少见到三个舅舅。二舅来过我家,见到大舅插肩而过的感觉。三舅我不曾见过,真是我最大的遗憾。<br> 三个舅舅,在我心目里,不仅高大英俊,而且为人善良。这样的印象,都是从母亲的身上获取出来的。<br> </h3> <h3>  直到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我们回老家安葬我们的父母,见到了舅家姨家的表兄表妹们。<br>  母亲家的直男外女,来了十几人。吃饭的时候,我与他们同桌。大家相互介绍认识之中,饱含着深深的情感。面对着他们,陌生而又熟悉。与生俱来的亲戚关系,让我们紧紧拥抱,拉着的手久久不能分开。<br>  有这么多的娘家人,来送母亲最后一程,这是对另一个世界的母亲最大的安慰啊!</h3> <h3>  相聚时 ,回忆往事,成为了我们最多的话题。父辈们留给我们太多的美好故事,让我们说也说不完。那么动情和激动,让我们眼噙泪花。<br>  父辈们离我们而去 ,但我们这一代让亲情更加浓烈和真挚。那就是“姑舅亲辈辈亲,打着骨头连着筋。”这至古传承下来的格言,也是我们这次团聚的口号。<br>  娘亲舅大,这比山高比海深的亲情,承载着太多的爱与温暖,</h3> <h3>  酒足饭饱后,激起大家的兴趣。都想用歌声舞姿表达此刻的喜悦。<br>  我抢先大声道:“请陈萍弟妹唱《嫂子颂》那首歌。”大家举双手赞成。<br>  上次来玉才家聚餐时,陈萍唱的《嫂子颂》这首歌给我留下印象太深了。这回就像重复那一刻,仿佛时间倒流而至的时光。<br>  陈萍落落大方地站在客厅中间,约上弟妹助唱。我们大家静静地等待陈萍那高音响起。<br>  陈萍这嗓子一亮 ,气震一片。弟妹的歌声也那么高亢动听。妯娌俩一唱一合是那么的契合和弦。<br>  那沉稳且深情的歌声,感染了我们。也许是歌词中的故事,发生在我们家乡的这片土地上吧。抗战年代,在家乡的白山黑水之间,有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又有多少像嫂子一样的女性。在艰苦岁月中,以她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与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同日寇战斗。<br> 聆听之时,感受到对这些人深深的敬意,也为我生于这片土地而自豪。</h3> <h3> 我们姐几个也想用歌声表达我们的心意。三妹自报奋勇,要把她最拿手的《没白活一回》歌曲献给大家。<br>  “没白活一回,苦也不觉得累。不白活一回,难也吓不倒谁……”三妹用深情有力的嗓音,传递着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不畏困难,活就活个样来。<br>  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唱起来。感觉这歌词就是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是奔七奔八的年纪了。但我们不服老,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要活个样来给自己看,不辜负这宝贵的一生。</h3> <h3>  欢歌笑语中充满着喜悦的心情。我们都想用歌声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br>  一首流行的歌曲,也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歌曲《搀扶》,响起来。这首歌的旋律,像一缕温暖的阳光,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唤起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共鸣。无论是搀扶父母,伴侣,还是亲情之间,我们都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相互关怀,相互扶持。让我们今后的生活更加精彩和充实。</h3> <h3>  最后合唱《众人开桨划大船》,我们手挽着手,相互鼓励着,唱响了团结的力量和凝聚力的强大。从歌词中领悟到,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大家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h3> <h3>  一台欢快的小联欢,在不舍中结束了。我们为了趁天色还早,赶回莲河。<br>  可表弟表妹再三挽留,带我们去品尝本地最有特色的美食。</h3> <h3>  餐桌上的美味,激发兴致的酒水,又一次让我们品味畅饮。重复着相互的嘱咐,道不尽的贴心话,只有用斟满的酒来代替我们的心情。</h3> <h3>  匆匆一聚,又要分别,心中满满的不舍。挥手告别时,大家共谋下次重逢之计。待到来年相聚时,我们组团自驾去兴凯湖游玩。这可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啊!</h3> <h3>  临上车,我们又在一起拍个照,总想留下兄弟姐妹相见时的模样。留住在一起的欢乐时刻。</h3> <h3>  我们的笑容就是最甜蜜的记忆,亲情满溢锁住时光的镜头,就是永久的留念。一张合影,会留下思念的身影,美好的回忆。</h3> <h3> 从鸡西梨树镇到莲河村,有三四十里的路程,大约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能到达。<br>  我们坐在车上,掩不住心情的激动,谈论着每次回家乡的情景。一路上,不知几次让车速放慢,手机伸出车窗外,不停地拍照。这条路这个季节的风景,这是第四次所见,可每次的新鲜感都在升华。</h3> <h3>  车到了一个山岗,车窗外的景致,让我们索性停下车来去欣赏。<br>  西下的太阳,用它那红色的光芒,渲染着大地。在余晖的照耀下,将要成熟的稻子成了金色的地毯, 一块一块地铺展在大地上。远处的群山,山下的村舍,一切一切的景物,都变得那么有活力。这些景致交织在一起,就是家乡的一幅风景画卷。</h3> <h3>  我们兴奋得不行,用一个一个镜头去贴近于它。感受就是景美,我们的笑脸更美。</h3> <h3>  快到村子了,远远地就看到那高大的村标石,它就像一个守护者,迎接我们回家。见到村标石上“莲河村”三个鲜艳的大字,我们不约而同地喊起:“到家啦!”那高兴劲儿,忘记了一天的疲惫。</h3> <h3>  我们先到了堂弟福礼家。车还没停稳,福礼弟就小跑迎过来,热情地让我们快进屋歇一歇。<br>  一进屋,只见桌子上摆着自家种的菇娘,刚切好自家种的西瓜,还有新沏的茶散发出的清香味道。让我们心里暖融融的。</h3> <h3>  歇息片刻,我们急着去看望堂姐。从福礼家到福香姐家不远的路,就让我们感慨不已。路两边种的花儿,种类多,花儿开的漂亮。成排的太阳能路灯,被花草树木衬托得更加突出而又富有生机。村民们的庭院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一家胜过一家,过日子太像样了!这村貌不比城市差,反而觉得那生活的气息胜过城市呢。</h3> <h3>  到了福香姐家的门口,眼前的情景让我们停住了脚步。大门外两侧五颜六色的花开得正旺。围墙上摆满了盆花。花儿的种类多得让我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院子里打扫得干净利落。院子一角的那棵大树的树冠似乎小了许多,但树干坚韧挺拔,,枝叶茂密。让人感觉到大树所在,给这个庭院增添了色彩和活力。</h3> <h3>  正在扫院子的福香姐,放下苕帚,高兴地迎向我们。挨着个地拉着我们的手,直呼大名。这样的称呼,唤醒了我们童年的记忆,那种永爱的血脉亲情,温暖着每个人。</h3> <h3> 高兴的时候,掩盖不了此刻内心忍却不了的伤感。我们的大姐夫一年前去世了,进了门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姐夫的影子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姐夫是我们曹家最受尊重的人。每次来他家,他都是不声不响,屋里屋外地忙活着。给我们弄好吃的,为我们端茶倒水。记忆最清晰的是,姐夫去园子里摘沙果、李子,还有西红柿、黄瓜。回来洗干净,端给我们。不停地说着,这是咱自己家种的,新鲜好吃。只要我们吃了,他 才高兴。<br>  “睹物思人”之感,在此处砰动。记得在姐姐家住的时候,天刚亮,就听见了“哗哗”扫院子的声音。我们知道那是姐夫起来扫院子了。<br>  姐夫持家勤劳能干。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扫院子,浇花,打理家务。他劳作的身影,就像一位父亲。再也看不到姐夫了,心里酸楚楚感觉。</h3> <h3>  我们紧紧地拥抱着,久握的手不肯放开。无需言语,相互的流露的眼神,就是最贴心的安扶。</h3> <h3>  我们姐四个,都是莲河村生人,又相聚家乡,格外珍惜眼前的时光。虽说我们的年龄已高,但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的心态,感觉让我们年轻了二十年呢。<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