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角(上,中,下)

KOKA

什么是原生艺术?<div>What is Art Brut ?</div> "原生艺术”的概念诞生于1945年的夏天,而其指代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早已问世。这一定名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提出,他是原生艺术的狂热追求者,收藏家和学者。1949年他在《偏爱原生艺术胜过文化艺术》中“将原生艺术定义为“未受艺术文化影响的人创作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模仿的成分极少甚至不存在,这与知识分子的创作截然不同。艺术家们从自身深处汲取一切.....而非借鉴古典艺术或流行艺术的陈词滥调。”<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因此,原生艺术具有双重特性。第一重是社会性的:它由社会边缘的艺术家创作,他们往往孤身一人,被社会遗弃,困顿于精神病院和监狱等地。他们怀有一种反叛精神,往往对集体标准和价值观无动于衷。第二重是审美性的:原生艺术作品大多不受古典艺术或流行趋势影响,其创作者往往采用自己独特的,奇特的艺术手段和技巧。</div> <b><i>艺术是一种语言,让我们得以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它们在平日里难以吐露,抑或只是含混而沉闷的低语。艺术的首要功能,就是以全新的观看之道取代我们惯常的眼光,打破一切惯常之物,穿透惯常的表面,从而击碎社会与文明驯化的而成的人的外壳,让内心的野蛮人释放自我的声音。</i></b><div><b><i><br></i></b></div><div><b><i>我认为,只有在“原生艺术”中,我们才能看到艺术创作如何自然发生,看到它最为基本和纯粹的状态。见证这一过程令我着迷---此刻,作品规模已无关紧要,即使它们只用了极为简单的手法,有些甚至只是潦草简略的涂鸦,用刀尖刻在墙面上或用铅笔勾勒在纸片上。在我看来,匆匆完成的小画与充斥着博物馆和画廊宏大,矫饰浮夸的空洞之作比较起来,常常有着更宽广的内涵和更珍贵的意义。<br></i></b><div><h3><i style=""><b> -</b>----让.杜布菲 《宣言书及所有后续文稿》</i></h3><div><i style=""> 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67年</i></div><div> </div></div></div> 展品按主题分为“内向世界”“人物形象”“生灵万物“ ”世间”和“无形之界”,探讨了原生艺术家与他们周围世界的关系。<div><h1><b>内向世界</b></h1><div><b><br></b></div><div>原生艺术的独到之处在于艺术家能够深入探索个人的想象空间,建立虚构性的自传世界,将那些只存在于他们幻想中的地点和场景凝结于纸上。阿道夫.沃尔夫利的创作绚丽夺目,他极为多产且涉猎甚广,其作品融合了音乐,流行文化,虚构性自传和建筑等,他创造出色彩与图形紧密交织,甚至令人感到窒息的密集图像,总计超过25000页。通过自己的虚构化身“圣人阿道夫”,沃尔夫利得以逃离禁锢自己的现实生活,自由地环游世界,踏上无数的冒险历程。</div></div><div>同样,我们在一些所谓“灵媒”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能发现对平行世界,幻想世界或梦境世界的描绘,这些艺术家有玛姬.吉尔,拉斐尔.隆内等。他们拒绝承认人类创造力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发挥了作用,坚称他们的创作之手由灵魂指引。在杜布菲看来,这样的说法让他们能够摆脱文化和社会规范的束缚而创造艺术,并且通过否认个人创作责任而逃避外界批评。尽管加斯顿.托伊舍并非灵媒论者,他也坚定地否认自己是其作品的创造者:他认为笔下那些脆弱而缥缈的人物本就存在,纸上那些不规则图形和色块只是证明他们存在的证明。原生艺术家在不经意间创造出梦境般的世界,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广阔的创作自由。</div> 无题 安娜.泽曼科娃(1908-1986年)捷克 无题 安娜.泽曼科娃(1908-1986年)捷克 无题 安娜.泽曼科娃(1908-1986年)捷克 无题 安娜.泽曼科娃(1908-1986年)捷克 无题 安娜.泽曼科娃(1908-1986年)捷克 无题 安娜.泽曼科娃(1908-1986年)捷克 安娜.泽曼科娃的作品大多在描绘花卉与植物,这些花卉与植物好似来自奇幻的植物标本馆。作品中的图案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艺术家并没有预先想好它们的确定形态。通过这些作品,泽曼科娃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掌握了通常无法被具象呈现的迷人力量。她以铅笔,色粉笔和钢笔墨水来绘制图画,自1969年起,还尝试了更加原创的技法:她先在纸上打孔,然后进行压印,通过手工方式使纸发生褶皱,从而让图像产生浮雕效果。她通常在凌晨四点到七点之间投入创作,沉浸于深度专注的状态。<br>安娜.泽曼科娃的成长环境是一个由母亲支配的专制家庭。她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在空闲时自行练习。但她的家人从未对她的爱好给予过支持或鼓励。她于1933年结婚,育有三个儿子,还领养了一个女儿,她曾做过牙科技师,但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放弃了工作,专心照顾家庭。1948年,泽曼科娃的全家在布拉格定居。随后,一系列悲惨变故导致了她的人生转折---她的一个儿子去世,她自己也多次抑郁症发作。20世纪60年代初,她突然重逢画笔,回归到这项能给她带来极大满足的创作。<br><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79年起收藏了安娜.泽曼科娃的作品。</i></h5> 无题 阿道夫.沃尔夫利(1864--1930年)瑞士 无题 阿道夫.沃尔夫利(1864--1930年)瑞士 无题 阿道夫.沃尔夫利(1864--1930年)瑞士 无题 阿道夫.沃尔夫利(1864--1930年)瑞士 无题 阿道夫.沃尔夫利(1864--1930年)瑞士 阿道夫.沃尔夫利的创作相当浩大。他的幻想式自传包含25000页的图画,以及拼贴,文学创作,音乐曲谱等不同类型的创作,由此构建了一个异常丰富而复杂的宇宙。他用彩色铅笔绘制作品,将戴面具的角色与音乐符号,文字,建筑透视图,花卉,动物以及其他奇妙的图案融合在一起,让作品中丰富的媒介得到充分彰显。其作品中色彩鲜活的装饰性纹样取材于伯尔尼的民间文化,既起到了装饰作用,也未画面赋予了韵律感。<div><br><div>沃尔夫利在七岁时被做石匠的父亲遗弃,此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从九岁开始,他相继被送到多家农户家中,做牧羊人和农场杂工。后来,他做过伐木工,劳工等工作。他的青年时期过的相当坎坷,还遭遇过一次失恋,因而深受打击。1895年他被送入伯尔尼附近的精神病院,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他三十五岁开始绘画,写作和作曲,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创作。</div></div><div><br></div><h5><i>让.杜布菲于1945年首次购藏阿道夫.沃尔夫的作品,它们成为巴黎原生艺术协会藏品。让.杜布菲1971年捐赠给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藏品中包含沃尔夫利的作品。</i></h5> 无题 拉斐尔.隆内(1910-1989年)法国 无题 拉斐尔.隆内(1910-1989年)法国 无题 拉斐尔.隆内(1910-1989年)法国 拉斐尔.隆内以自发状态作画,他的作品笔触精细,严谨,呈现出近乎微观的视角,由曲线和阿拉伯式花纹纵横交错构成的画面仿佛在微微颤动。在密密麻麻的线条中,各种剪影轮廓,人的面孔,各种各样的动物和风景逐渐浮现。这些密集的如梦境般的世界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不断演变。艺术家在创作时犹如进入了催眠般的恍惚状态。他使用铅笔,圆珠笔,油画颜料,水彩颜料,印度墨水和毡头笔作画,并在画作上精确地标上创作日期。他每次创作总是从画面的左上角开始构图。<div><br></div><div>拉斐尔.隆内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十二岁辍学,随后帮助父母务农。他后来陆续做过电车售票员,门卫,医院护理工的工作,在二战结束后成了一名邮递员。1950年,他在朋友家中举办的一次即兴灵修聚会上画下了第一幅作品。他对画出的结果感到惊讶,由此深信自己拥有超自然的通灵能力,他感觉在绘画时,自己的手被精神力量引导着,他认为自己并非是作品的创作者。自那以后,他将全部的闲暇时间都投入绘画,为了获得绝对安静的作画环境,他会在厨房里绘画。</div><div><br></div><h5><i>让.杜布菲于1963年首次购藏拉斐尔.隆内的作品,它们成为巴黎原生艺术协会的藏品。让.杜布菲1971年捐赠给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藏品中包含隆内的作品。</i></h5> 无题 加斯东.托伊舍(1903--1986年)瑞士 无题 加斯顿.托伊舍(1903--1986年)瑞士 1974年,时年七十一岁的加斯顿.托伊舍突然开始绘画,他认为这纯粹是出于一种冲动。他经常在包装香烟的银色或金色纸上绘制小型作品,或在餐馆的纸桌布上绘画。他用铅笔或圆珠笔绘制面孔和轮廓,并且十分善于利用“画纸”上原有的屋子和撕裂的破口,还通过咖啡渣,烟焦油,烟灰,葡萄酒等物质来增强画面效果。他认为自己作品中的这些形状在他下笔前就预先存在了。他只是通过绘画的步骤让它们显现出来。托伊舍极为多产,火车上,咖啡馆里,甚至街头巷尾都是他作画地点,他在十二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约10000副作品。<div><br></div><div>加斯顿.托伊舍出生于农民家庭,很小的年级就显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四处旅行,在欧洲多个国家靠教法语和体育来维持生计。回到瑞士后,他当了小学教师,但总是选择代课老师的职位,从而让自己拥有很大的自由。在闲暇时间,他会坐火车在瑞士各地旅行,享受纯粹的旅行乐趣,他开朗的性格让他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萍水相逢的朋友。</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76年收藏了加斯顿.托伊舍的作品。</i></h5> <h1><b>人物形象</b></h1><h3>尽管原生艺术家摆脱了传统艺术的严苛规范,但他们仍通过作品对人类境遇提出质疑。身体有时成为庇护所,被艺术家转化为纸上的一个虚构对象,一个只存在于创作者梦境中的生命故事,一种对世界的戏剧化想象。对阿洛伊斯.科巴兹而言,世界充满了女性和相爱的情侣;而在艺术家芭娅的眼中。,世界到处都是柏柏尔族民间传说中的公主们穿着色彩缤纷的飘逸长裙。然而,身体也可能是一种障碍,它可能是肉体或精神疾病的载体,让人感到孤立和受限。对此,郭凤仪的回应是极尽详细地描绘出能量的流动,她的绘画像是对人体在皮肤之下的解剖图进行了某种现代诠释,如同在纸上勾勒出一条通往疗愈之路。</h3><div><br></div><div>同样,让.普斯的石雕肖像和加斯顿.谢萨克描绘的简约面孔也有着相似的创作风格,它们令人联想到更为原始且独特的穴居人艺术。然而,这些作品也象征着在专业艺术世界之外那些创造者们隐匿无名的境况。与之相反,吉恩.梅里特拒绝让其作品隐姓埋名。他为每一幅作品签名,而画面主角是那些歌手,名人以及活跃于大小荧幕的明星---它们组成了专属于梅里特本人的名人堂。</div>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5.9.9. koka<div><br></div> 加斯东.谢萨克 (1910-1964年)法国 阿尔及利亚<div><br></div> 加斯东.谢萨克的作品以媒材多样著称,他经常在纸上,鹅卵石,树枝,牡蛎壳或其他废弃物上,用颜料或印度墨水自由而随性地作画。他的画多为人物肖像,他创作的一些形象显得格外抽象。作为一个钟爱语言游戏的诗人,加斯东.谢萨克与许多人有通信往来,其中就有雷蒙.格诺和安德烈.布勒东。谢萨克也与让.杜布菲密切通信,杜布菲对他文字中的诙谐机智颇为赏识。<div><br></div><div>加斯东.谢萨克出生于一个朴实的家庭。他自幼体弱多病,对学习也兴趣寥寥。于是,他早早离开学校,靠做各种技术工种来维生,包括厨房杂工,五金店助手,马具店学徒和马夫。在其父母离婚几年后,年轻的谢科萨于1926年与他的母亲,姐姐住到一起。他开始学习父亲的职业--修鞋匠,接着做过刷子制作工,后来又称为露天游乐场的员工。十年后他才开始艺术创作,但战争和肺结核病让他放缓了创作进程。1942年,谢萨克结婚,与妻子定居在法国旺带地区。从那以后,也便持续不断地绘画,创作雕塑和写诗。</div><div><br></div><h5><i>让.杜布菲于1946年首次购藏加斯东.谢萨克的作品。让.杜布菲1971年捐赠给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i></h5> 无题 法特玛.哈达德 又名芭娅(1931--1998年)阿尔及利亚 芭娅主要以水粉画为创作媒介,描绘出一个丰富绚丽的世界,女性角色,异域植物,奇幻鸟类和各种多彩的生物在其中交织,缠绕。她画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征:她们身穿带有花卉图案的长裙,斑斓的色彩令人联想到阿尔及利亚当地卡拜耳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有时会在头上佩戴头饰,显得十分壮观威严。后来,芭娅在作品中加入家用日常物品,如水果盘,水盆,乐器。她的陶艺制作技法,造型和主题纹样都深受阿尔及利亚传统艺术的启发,尤其是柏柏尔人的陶器和纺织品。<div><br></div><div>芭娅在五岁时失去了父亲,不久之后她的母亲也去世了,她之后由祖母抚养长大。她没有进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而是跟随在法国殖民者的农场里做管家的祖母一起生活。1943年,农场主的姐姐将她带到自己在阿尔及利亚的家中做家务事,并正式收养了她。那时,芭娅显示出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天赋。她的养母也为她提供绘画用纸,水粉颜料和陶土。芭娅在二十二岁时与一位来自阿尔及利亚传统家庭的音乐人结婚,并定居于卜利达,她育有六个孩子。婚后她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中断了一切艺术,十年之后才回归艺术创作。</div><div>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78年起收藏了芭娅的作品。</div> 保罗.杜海姆 (1919-1999年)比利时 保罗.杜海姆的作品可以总结出反复出现的两大主题,门与人物形象。他在肖像作品中执着地描绘同一张面孔---那可能是艺术家的自画像,这些肖像画形成了一个系列,通过形式,节奏,色彩体现细微的变化。杜海姆总是先勾勒出画面的边框,然后在画面左上角画出一个标签状的区域,填入自己的名字。他在画面的上部通常会画一个或两个几何图形,有时画三角形,更多时候画半月形。他的创作工具包括圆珠笔,油性粉笔,彩色铅笔和油画颜料。<div><br></div><div>保罗.杜海姆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他在十三岁时辍学,先后在多家农场做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去了德国,参与铺设铁路轨道。返回比利时之后,他因为这段在德国的工作,背叛祖国的经历而被捕。但由于他精神状况不稳定,他被送进精神病院,随后他在本地农场担任劳工。1978年,杜海姆被一个为残障人士设立的机构接收,他在那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园艺劳动上。十二年后,时年七十岁的杜海姆放弃园艺,转而开始绘画,并在一个工作坊中持续创作。他全心投入绘画,直到去世前都在坚持不懈地创作。</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00年起收藏了保罗.杜海姆的作品。</i></h5> 阿洛伊丝.科巴兹 (1886-1964年)瑞士 阿洛伊丝通过3000余幅作品创造了一个个人的艺术宇宙,作品画面中充满了王公贵族人物和蓝眼睛的女性历史角色,如玛丽.斯图亚特,伊丽莎白女王,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等。恋人题材以及她对戏剧与歌剧的热爱是其作品的显著特色。阿洛伊丝起初在秘密状态下创作,她用铅笔,墨水,花汁,压碎的叶片和牙膏等材料描绘出生动的作品。后来,她开始使用彩色铅笔和蜡笔在回收利用的纸上作画,有时还会将纸缝合起来,以扩大画面尺寸。<div><br></div><div>阿洛伊丝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年去世。阿洛伊丝曾是一名裁缝,但梦想成为歌剧演员。在遭遇恋情挫折后,阿洛伊丝搬到了普鲁士,在波茨坦的威廉二世宫廷中担任家庭教师。她爱上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并活在自己幻想的恋爱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她被迫匆忙离开德国。回到瑞士后,她出现了精神崩溃的迹象,总是亢奋地表达自己对宗教与和平主义的感受。最终她家人在1918年把她送入了洛桑塞里医院。后来,她转院至罗西耶尔精神病院,并在那里度过余生。入院不久,阿洛伊丝就开始了写作和绘画。</div><div><br></div><h5><i>让.杜布菲于1963年首次购藏阿洛伊丝的作品,它们成为巴黎原生艺术协会的藏品。</i></h5> 郭凤仪(1942-2010年)中国 郭凤仪(1942-2010年)中国 郭凤仪(1942-2010年)中国 郭凤仪的作品主要聚焦于人体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她所画的多为半人,半植物,祖先,神灵或象征性的形象,它们交织于犹如刺绣线一般精细的线条勾勒出的网络中。这些人物形象经常环环相扣,就像是某个人物及其多重分身构成了一种套层结构。郭凤仪最初在挂历纸的背面作画,后来则在宣纸上画画,她的画作长度甚至在五米以上。在绘制长卷轴画作时,郭凤仪会在一张小工作台上将纸张一段段展开,因此她并不能看到整幅画的样子。她一直使用毛笔和中国墨汁,或以彩墨进行创作。<div><br></div><div>郭凤仪1962年高中毕业,次年进入一家橡胶化工厂但技术员。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由于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她在三十九岁时从工厂病退。为了增强免疫力,缓解病痛,她开始练习气功。这种讲求深层内观的修行触发了她的幻想,她由此开始记录脑中的画面。1989年5月,她开始沉浸在画面书写,让画中形象逐渐从密集的文字中凸显出来。</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07年起收藏了郭凤仪的作品。</i></h5> <h1><b>生灵万物</b></h1><div><b><br></b></div><h3>经常出现在原生艺术家作品中的超自然生物,有时引人入胜,有时让人厌弃。伊格纳西奥.卡莱斯托拉笔下如爬虫一达武德,般的有趣生物,以简单线条勾勒,形态朴拙而略显滑稽,令人联想到儿童手绘。何赛普.巴克等人笔下具有动物形态的造物则更接近于对中世纪动物寓言集的现代演绎。巴克的作品像是一本奇幻大全,收录了长须海蛇,长脚猛兽和忧郁的鱼类。</h3><div><br></div><div>在其他原生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些怪兽看上去像是万物生灵的小型神像:阿兰.波齐埃直接在鞋底上雕刻出图腾模样的淘气面孔,为经常出行的旅人提供庇护;户次公明的小雕塑则像是迷你护身符。这些充满童趣略显笨拙的生物与达武德,古约多,本诺.凯瑟的创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他们的作品中,那些看似外表柔顺却毛发粗硬的动物试图用空洞的眼神和獠牙毕露的笑容来掩饰潜藏的威胁,它们来自美梦还是噩梦?在古约多的画作中,全身通电的红蓝人形是焦虑的化身,高举着双手仿佛随时要展开攻击;凯瑟的作品中同样弥漫着不安地氛围:沙雕上的人脸看似俊朗,却在作者本人投下的阴影中隐约露出险恶,暗示着每个故事都有其两面性。</div> 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 2025.9.9. KOKA<div><br></div> 弗朗兹.雅克 又名古约多 (1973年出生)海地 古约多不知疲倦地用圆珠笔在废弃的材料上作画,比如旧日历页的背面或谷物食品包装盒纸板--这些充当画纸的纸片上原本的模切轮廓清晰可见。古约多的画中生物长有带着锯齿状外轮廓的多条手臂,有时他会在画面中央的生物形象内部再画上一些更小的形象或面具状的面孔。古约多最钟爱的一种主题是与伏都教神灵想象的生物。同时,他也会用汽车零件,电线,甚至是骨骼,来创作不同尺寸的雕塑。<div><br></div><div>古约多出生于海地首都太子港,他的家庭人口众多,他有十一个兄弟姐妹。小学毕业后,他开始制作木雕小物件,并像许多邻里的孩子一样将木雕卖给游客。他还踢过足球,当过职业球员,直到二十五岁。后来他加入了“艺术家抵抗”团体,这是一个由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组成的群体,主要以来自工业区的废弃物进行创作。古越多后来逐渐淡出了这个群体,转而投入更个人化的自学式的创作。他还开设了一家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作坊。</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18年起收藏了古约多作品。</i></h5> 无题 本诺.凯瑟(1941--2022年) 无题 本诺.凯瑟(1941--2022年)瑞士 无题 本诺.凯瑟(1941--2022年)瑞士 本诺.凯瑟在沙滩用湿的沙子堆出临时性的雕塑,并在他们被潮水冲毁前拍下照片。怪诞扭曲的面孔浮现在沙滩上,这些半人半动物的奇异生物仿佛因自己的脆弱而受到惊吓。凯瑟利用被海水冲上岸的漂流木,贝壳和各种垃圾为他的雕塑装上牙齿,眼睛,头发,或充当支撑物。在拍照时,艺术家有时会让自己的影子叠加到雕塑上,从而模糊了对作品的解读,为其增添神秘氛围。本诺.凯瑟也会雕刻木头或在木头上作画,他还会创作纸浆雕塑,这些作品都带有其标志性的风格,独特而富有趣味。<div><br></div><div>本诺.凯瑟出生于苏黎世,在圣加伦大学学习过艺术。自1970年起,他因为在夏日假期创作临时性的大型沙雕,而在小众艺术领域获得名声。2001年他和妻子从苏黎世搬到法国南部,居住在临近海滩的地方,并继续他的创作。</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93年起收藏了本诺.凯瑟的作品。</i></h5> <h1><b>分门别类的世界</b></h1><h3></h3><div>许多原生艺术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图案的重复,这源于原生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以及他们对特定对象和主题在形式或思考上的痴迷。这些图像唯一的限制是绘画纸张的边缘。</div><div><br></div><div>有些原生艺术家首先也是长期的收集者,他们积极记录自己的研究对象,将收集到的信息归档留存。本冈秀则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绘制的微型火车头一行行紧密排列,让人联想起昆虫标本的透明盒。格雷戈里.李.布莱斯科特延续了百科全书的编撰传统,以幽默的笔触极为详尽地呈现了其描绘的对象。约翰.科罗施致力于提炼出自然特征与人造物品最简化的形式,显然在探求分类方式与普遍性。海音里希.赖森鲍尔记录了众多日常事物,包括飞机,鸟,蚂蚁,衣柜,暖气片等,除了线条变化,这些图案似乎总在无限重复。丹尼尔以更为形式化的方法进行“编目”实践:乍看一下如同一团乱麻的电线,实际上是对汽车组件进行的三维研究,就像汽车的X光圈。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完美与完整性的追求已近乎抽象。</div> 丹尼尔.贝尔坦泽蒂 (1948年出生)意大利 <h5>丹尼尔不知疲倦地画着汽车--这是他最钟爱的主题。他特别关注车辆的技术细节,从专业杂志和互联网搜集这些信息。然而,在绘画过程中,他并没有参照任何实物或模型。通常,他先用铅笔起稿,再用圆珠笔逐渐勾画上色,画出更复杂的构图:汽车的数量成倍增加,变成大量汽车密集堆叠的景象,就像在描绘交通堵塞的场景。同时他始终只用同一尺寸的纸张以及同一个品牌的圆珠笔创作。<div><br></div><div>丹尼尔是一位孤独症患者,在完成义务教育的课程后没有再去学校。2008年起他居住在索斯皮罗基金会福利设施的一套单元房里。他从2014年开始参加该机构组织的创作工作坊,每周参加三次工作坊活动。除此之外,他独自画画,参加了一个篮球队,也常去熟悉的酒吧消磨时光。2018年,他入围了“优沃德奖”,这是一个每年颁发给有精神障碍的艺术家的重要国际艺术奖项。</div><div><i><br></i></div><div><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18年起收藏了丹尼尔.贝尔坦择蒂的作品。</i></div></h5> 米歇尔.戴夫 (1941-2018年) 米歇尔.戴夫 (1941-2018年)比利时 米歇尔.戴夫 (1941-2018年)比利时 米歇尔.戴夫平均每年创作七副画作,他主要使用蓝色和绿色的毡头笔。文字在其作品中成为一种真正的造型元素:大量文字侵入到纸面的每一个角落。同时,这些文字也承载着艺术家极力想要强调的信息。他在作品中一句接一句地写下句子,并常用“首语重复”的方式来书写。他惯常用茧型框住每一段文字,仿佛是为了包裹并强化他想表达的信息。字典是戴夫必不可少的创作工具,他通过查字典仔细权衡,核对和研究每一个词。<div><br></div><div>米歇尔.戴夫成长于比利时风景如画的高伊村。童年时他多次搬家,还因为健康问题,不得在比利时和瑞士几家特殊学校就读。他学过修鞋的手艺活,后又在比利时一家提供特殊支持的“布利基工坊”工作,参与了包括混凝土砌块制造在内的多种劳务。后来他来到了比利时埃利尼圣安妮村的拉蓬姆莱中心,每周用四天上午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02年起收藏了米歇尔戴夫的作品</i></h5> <h1><b>世间</b></h1><div><b><br></b></div><h3>许多原生艺术家重新创造了他们周围的世界:通过使用日常物品,熟悉风景以及大众传统,他们将平庸变为超凡,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自身现实的全新视角。<b></b></h3><div><br></div><div>塞缪尔和本杰明的作品有着儿童漆画般的视觉语言,质朴又令人愉悦,他们将高山,船只和鲜花呈现在织物或色纸上。安东尼奥在作品中则以文字强调其描绘物体并辅以黑色线条勾勒,如西红柿,咖啡,金钱和法拉利跑车。他的作品经常涉及消费主义以及财富与权力的象征主题,促使人们质疑自身奉行的价值观。汉斯克吕西通过对民间艺术的个人解读探索了瑞士文化,以非传统方式描绘“波雅画”。此类民间画表现的是牧民驱赶牛群前往高山牧场的季节性迁徙,他利用回收材料进行创作,体现了艺术家对自身根源的眷恋。阿洛伊斯.魏是另一个全新阐释了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家乡风景的原生艺术家:他精心描绘宏伟且对称的虚构建筑细节,为画作注入了梦幻般的气质。</div> 赫尔穆特尼姆切夫斯基 (1945年或1946年出生)德国 赫尔穆特尼姆切夫斯基 (1945年或1946年出生)德国 赫尔穆特尼姆切夫斯基 (1945年或1946年出生)德国 赫尔穆特对人群充满兴趣,他在作品中构建的城市空间展现了他对秩序,统一和精准的执着,画布里布满了刻画细致入微的人物:足球赛或游泳锦标赛的观众整齐划一地坐在赛场看台上。他所画的建筑本身十分宏伟,相似的小窗户点缀在建筑立面上。有时,赫尔穆特会从一些著名的纪念性地标中汲取灵感,例如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球塔。对称性和重复的图案是他作品中常见的元素,有时他也会加入一些细微变化。他在创作时从不画草图,而是直接用彩色铅笔和毡头笔画出色彩鲜艳的图画。他的每一幅画作都标有开始和结束绘画的日期,一般而言他会用八周时间完成一幅画作。<div><br></div><div>赫尔穆特由母亲抚养长大,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癫痫病引起的脑损伤可能对他的智力发育造成了阻碍,因此他被送进好几家特殊服务机构。他曾在一家精神病院住过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他住在德国汉堡的一家福利院。赫尔穆特在空闲时喜欢散步,他总会带着照相机去捕捉一些身边事物和建筑元素的镜头。他是一名虔诚的信徒,从不缺宗教事务。</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86年起收藏了赫尔穆特的作品。</i></h5> 阿洛伊斯.魏 (1894-1985年)瑞士 阿洛伊斯.魏 (1894-1985年)瑞士 阿洛伊斯.魏画中的宫殿和教堂都来自他的联想。这些建筑紧贴着画面的前景位置,向观众呈现其正面。这些建筑拥有宏伟的大门和几何图案,建筑本身的色彩十分鲜艳,辅以金银色点缀细节。这些华丽的建筑与画面背景中简朴的小房子,静谧的蓝天,群山连绵的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创作,艺术家似乎在挪用他熟悉的阿尔卑斯乡村环境全新诠释,这里使他一生只离开过一次的故乡。<div><br></div><div>阿洛伊斯.魏是家中长子,有六个弟弟,妹妹。他十四岁时辍学,跟随父亲做工,后来在一家工厂找到工作。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他辗转于不同行业,做过砌砖工,电工,矿工,农场工人和厨房帮工。他直到七十岁才退休,随后搬入了瑞士德语区圣加仑附近的一家养老院。在那里待了十年后,他开始绘画创作,直至去世。</div><div><br></div><div><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78年收藏了阿洛伊斯.魏的作品。</i></div> <h1><b>无形之界</b></h1><div><b><br></b></div><h3>帕斯卡尔.冯兰腾创造了一组视觉交响曲,有机的形状与碎片化的文字相互交融,模糊了可读性与抽象性的边界。无独有偶,吉尔.加列尼向“圣丽塔”祝祷的作品呈现为一连串无法解读的笔划,细小,扭曲,密集排列成无声却视觉冲击强烈的纸上连祷。这些文字既没有句法也无任何实际意义。丹.米勒的作品同样难以破译,但在呈现上又有很大区别:他略显偏执地将文字一层层疯狂叠加,直至无法辨认,塑造出具有强烈压迫感却又蛊惑人心的视觉效果。</h3><div><br></div> 帕斯卡尔.冯兰腾 (1957年出生)瑞士 帕斯卡尔.冯兰腾 (1957年出生)瑞士 帕斯卡尔.冯兰腾 (1957年出生)瑞士 丹尼尔.米勒(1961年出生)美国 安妮.莉丝.让纳雷 (1950-2017年)瑞士 安妮.莉丝.让纳雷 (1950-2017年)瑞士 安妮.莉丝.让纳雷的作品充满色彩的活力和强烈的表现力。她以充满生命力的动作画出令人惊叹的色彩变化,让画面变得活跃。艺术家用层次叠加的方式绘制画面,首先描绘字母,数字,几何图形,甚至有动物和船的形象--这是她钟爱的纳沙尔湖的记忆。接着她用大量壁画覆盖先前描摹的图形。<div><br></div><div>让纳雷患有唐氏综合征。她出生于瑞士拉萨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1968年起,她定期前往福利机构雪花莲基金会。2001年在其母亲去世后不久,她便在这家福利机构长期居住,直到2015年她一直延续着童年时期就开始的创作活动。</div><div><br></div><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06年起收藏了安妮.莉丝的作品。</i></h5><div><br></div><div><br></div></div> 坂上千雪 (1961-2017年)日本 坂上千雪对动植物形态的演化以及微生物都充满了兴趣。她从深邃的海洋中汲取灵感,首先无意识地画出某种形象,随后将其发展成点和线多种多样的结合。在她的画中,一种元素唤起另一种元素,直至图像铺满了整个画面,她仿佛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微观世界。坂上千雪使用彩色铅笔,水彩颜料和多种其他颜料在纸上作画,或者用油画颜料在布面上绘画。她曾表示,她是在画自己前世见过的风景,这些风景以蓝色调为主,那是她喜欢的颜色。由于完成一幅画作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她一年只会完成三到四幅作品。<div><br></div><div>坂上千雪出生于日本兵库县。但她在自传中声称:自己大约六十亿年前的前寒武纪诞生于海洋;她曾在不同的大陆上生活,也居住过不知名的岛屿。她详细地描述了当她从沉睡中醒来时,发现自己正和其他人一同身处于一座火山岛。由于健康问题和脆弱的心理状态,她曾多次住院治疗。</div><div><br></div><h5><i>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2002年起收藏了坂上千雪的作品。</i></h5><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