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字畫收藏

林道淡

<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收藏界是一座寶塔,那麼字畫收藏便是寶塔的塔尖,很多人都很仰慕字畫收藏,但是卻看不懂字畫收藏的內涵。一張普通的宣紙經過某些人拿著墨彩塗塗抹抹之後怎麼就有了收藏價值了,讓一些人趨之若鶩,另外一些人卻一輩子也摸不到字畫收藏的門道,所以內心時常非常糾結。</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著名電視主持人趙忠祥先生出賣他自己的字畫作品,動了書畫界的蛋糕,被很多書畫界朋友狂噴。後來著名演員劉曉慶在北京也舉辦了一場個人書法作品展,據說還有很多各界名人過去給她捧場,有些書法界人士也坐不住了,各種罵聲不斷。於是有人就讓我從收藏的角度說一下我自己對這事的看法。我知道,大家其實也就是想知道趙忠祥和劉曉慶們的作品在未來的市場上會不會升值。</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預言家,沒有預計未來的能力,只能從收藏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這類事物。自古以來,收藏一直都是主流和支流並行,主流指的是比較多人在共同追逐的具有時代文化特色的物件,比如商周青銅器、唐代金器、宋代瓷器和明清玉器以及歷代名家字畫等等。收藏的支流就因人而異了,有許許多多種類,無法列舉,但是追隨的是自己內心的興趣愛好,與物件的市場價格無關,它更接近收藏文化的本源。</p><p class="ql-block"> 就字畫收藏本身來說,就有字畫名家作品和名人手筆之分。在古代,由於寫字畫畫是科舉考試中的必修課,所以每個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都有一定的字畫基礎,其中有些人的作品被後代書畫界單列出來評論,比如唐代的吳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和米氏父子、元代趙孟頫黃公望等人,他們便是古代著名書畫家。有些人是因為某一方面的成就特別突出而把自己在字畫方面的成就淹沒了,比如蘇東坡和王安石。蘇東坡的繪畫成就是被他自己的書法詩文所淹沒,王安石的字畫和詩文成就一起被他的「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地位所淹沒。不過,就書法方面的成就而言,任何一位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都是當代人高山仰止的存在,不必有過多糾結,哪怕是古人的仿古作品,也是當代書法家們的書法作品無法企及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很多古代名人字畫本身的藝術水平都已經普遍達到了專業書畫家的高度,它需要的只是一種重新被定義的過程而已。而對現代名人手筆也要有一個重新認識和重新定義過程,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比如趙忠祥和劉曉慶們,雖然說不上他們的字畫水平有多高,但是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確實是有不俗的成就,在社會上已經有巨大的文化影響力,他們自己也喜歡寫寫畫畫,就算與職業書畫家之間的藝術修養尚有一些差距,但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手筆,應該算是收藏的支流,有一群他們的粉絲喜歡收藏他們的手筆也是很正常的,他們與職業書畫家之間是長江黃河各行其道。還有一些領導幹部在位時也喜歡到處給別人題字,別人拿到這些題字會恭恭敬敬地裝裱起來掛在自己的辦公室或者會客廳中間位置,領導一下來字就被丟進垃圾筐了;如果這位領導人的文化修養和書法水平確實很高,也是很值得收藏的。並沒有什麼可比性,更沒有任何利益衝突。自古英雄不問出身,張藝謀本來是畫畫出身,也沒有人認為他不應該去當導演。</p><p class="ql-block"> 至於收藏當代專業書畫家的作品有多大的市場潛力,那也只能交給時間來評判了。歷史是一部無情的篩選機,百年之後誰會被追捧起來,誰會被歷史淘汰出去,沒有人可以做出準確預判。有人生前作品無人問津,死了多年以後突然被世人所追捧,比如明代的戴進、徐渭和清代的八大山人以及當代的黃秋源等。也有一些書畫家在世的時候風光無限,作品被世人追捧,炒成了天價藝術品,人死後土未乾他就被世人忘得一乾二淨。不過也沒有必要為此擔憂,商場上的成功者進入文化領域交點學費也不算吃虧,本來就沒有誰是所有領域的成功者,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是由無數人的學費一點點累積起來的。</p><p class="ql-block"> 人類的審美觀念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不管是哪一種藝術形式,都會讓人出現審美疲勞,當群體的審美疲勞現象出現的時候,人們就會打破原來已經趨向大眾性的審美取向,轉而追求另外一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當成熟成為一種大眾審美的時候,生澀幼稚可能就已經開始慢慢流行起來了,一切都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這是誰都無法預判的。達芬奇時代的人不可能想到梵高和塞尚的作品也能被世人所欣賞,更不會想到後來的世界還流行達達主義和波普藝術。收藏當代書畫家作品與選擇當職業書畫家一樣,多少還是有賭的感覺,要帶著平常心來面對自己的行為後果,凡是帶著投資理財理念進來玩收藏的,最後一定會輸掉一切,收藏到好作品也不一定會得到好的市場回報,但是如果你自己或者家人都非常喜歡,那就已經是一種及時的回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