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系列2: 青岛九号台风

Boende

青岛近代史上遭遇过的最为惨痛的两次自然灾害,都是受到台风与风暴潮正面袭击引起的。一次是1939年8月31日的台风;一次是1985年8月19日的9号台风。 <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认为,1939年8月31日的台风是青岛有气象记录以来遭遇到的最大的台风。因为测得的风速为40.3米/秒,对应的台风等级为13级,最高潮位接近6米,这两项都超过了1985年9号台风,但过程降雨量仅为93.2毫米,远小于1985年9号台风。两次台风间隔了46年,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甚大,台风造成的实际损失相差悬殊。因为台风的各个指标口径不一样,难以简单的类比并确定哪个台风是最严重的。</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在四十年后回顾、研究九号台风,一是因为它至今仍是青岛建制以来影响最深、损失最重的自然灾害;二是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为何在青岛遭遇的众多台风中,唯独9号台风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灾难。挖掘其根本原因,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中国自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统一台风命名体系。而在此之前,中国对台风的命名较为简单,仅按排序编号命名。</p> <b>(“实时台风路径”APP展示的1985年九号台风路径)</b> <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14日,国际编号为8509的台风“玛美”(Mamie),也就是我国所称的9号台风,于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其活动路径为:自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经台湾以东海域,穿过东海后在启东县长江口首次登陆并继续北上;随后在滨海县入海,于胶南县古镇口二次登陆,横扫包括青岛在内的胶东半岛中部;之后于蓬莱县再次入海,穿过渤海后在旅顺第三次登陆;最终缓慢北上,在佳木斯附近减弱为低气压。</p> 1985年9号台风的诡异之处在于,8月18日在启东县首次登陆时,风力并不大,仅为9级(23m/s),当日启东县的降雨量也只有141.6毫米。但它在登陆后并未按一般规律减弱,反而在北上过程中持续加强。 <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19日上午,青岛还沉浸于夏日的喧嚣之中,海滨游客如织。谁也未曾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悄然逼近。</p> 9号台风沿江苏沿海一路北上,至19日上午,它如同突然苏醒的恶魔,疯狂扑向青岛。风力增强至11级,阵风12级以上;日降雨量猛增至368毫米,创下历史极值。 <p class="ql-block">  <b>9号台风造成如此严重灾难性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暴风、暴雨与天文大潮三者叠加,形成了极其罕见的暴风雨加风暴潮共同肆虐的“三碰头”局面,产生了“1+1+1>3”的极端灾难效应。</b></p> <b>(九号台风过后警民清理太平路上被吹到的大树)</b> <p class="ql-block"><b>  暴风:</b>8月19日10时左右,9号台风在青岛胶南县古镇口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3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0百帕。青岛市区平均风力10级,阵风12级以上,栈桥附近的大浪超过8米高。</p> <p class="ql-block"><b>  暴雨:</b>11时左右,台风中心北移至青岛市南沿海一线。此时风力陡然加剧,暴雨倾盆而下。市区降雨分布极不均衡,崂山县平均日降雨量最大,达368毫米,其中北九水降雨量达到了508.3毫米,这是青岛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单日降雨量;青岛市区为302毫米;即墨、胶州等地均在250毫米以上;甚至60公里外的高密市也录得197毫米的暴雨量级。</p> <p class="ql-block"><b>  风暴潮:</b>这场台风带来罕见灾难的首要原因是风暴潮的完美形成:登陆青岛主城区时中心气压极低,风力强劲;又恰逢农历七月初四的天文大潮期;台风的强低压中心产生“吸水泵”效应,使海面隆起,持续的向岸狂风则掀起惊涛骇浪,将海水疯狂推向海岸。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青岛港的潮位达到了5.30米。这一纪录保持40年,至今未被打破。</p> <p class="ql-block">  风暴潮的主要危害表现为海水漫溢、倒灌和巨浪拍岸,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其破坏程度非常恐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区大面积进水被淹。海水倒灌导致青岛市南沿海一线、西部老城区(如团岛、中山路附近、火车站周边)及胶州湾东岸地势较低区域严重受灾,淹水区域呈倒“T”字形。太平路、南海路、莱阳路及胶州湾海岸线附近道路被淹,水深及腰甚至过胸,俨然成为“河道”。商铺、仓库、工厂车间、民房底层大量进水,地下设施全部被海水灌满。</p> <b>(崂山县在1985年9号台风中损毁的海堤 崂山档案馆资料)</b> <p class="ql-block">  沿海堤坝全面溃决。青岛市区、崂山、胶南、黄岛等地的海堤、护岸、码头普遍被冲毁。著名地标栈桥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中段桥面轰然坍塌;回澜阁虽未倒塌,但也伤痕累累。灾后,青岛市政府于1986年第一季度启动栈桥修复重建工程,并于同年年底完工开放。</p> <b>(网友关于1985年九号台风的回忆集录)</b> <p class="ql-block">  城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海泊河、白沙河水源地遭海水倒灌,水质严重咸化,导致全市自来水供应中断数日;狂风吹倒电杆,大水引发短路,造成大范围停电和通讯中断,146条长途线路瘫痪,仅剩一部单机联系济南。市区倒伏树木1.2万株,占行道树总数的1/3。</p> <p class="ql-block">  道路交通全面瘫痪。全市344座桥梁被冲毁,胶州湾沿岸及通往崂山的公路多处中断。山东路、温州路等主干道积水严重,最深达2米,公交车全部停运。胶济线铁路多处路基被冲毁、铁轨悬空,铁路运输中断达72小时。交通瘫痪使市区生活秩序彻底打乱,抢险救灾及物资运送极为困难。</p> 医疗卫生系统遭受重创。青医附院地下室被淹,供电中断,医护人员在应急灯下进行手术。市立医院(老那时只有老院区)急诊科进水深度达1.5米,医护人员连夜转移病人。青岛肿瘤医院受山洪与海水倒灌双重影响,一楼全部被淹,水深1.8米,昂贵的放疗设备、化疗药物及病历资料尽数被毁。医护人员在齐胸深的水中紧急转移危重病人。据统计,全市共有12家医院不同程度进水,医疗设备损失严重。但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医护人员仍坚持救治伤员,创下一夜接诊368名伤员的记录。 港口设施与船舶严重受损。在团岛附近2号锚地抗台的中远公司万吨级货轮“金山号”在风浪中失控,被推至团岛外海礁石上搁浅。同时,青岛大港外避台的“风雨花”号和“金线泉”号两艘万吨货轮因风力过猛脱锚,分别被刮至小港和中港岸边浅滩搁浅。见多识广的老青岛人无不震撼:三艘万吨巨轮如玩具般被台风肆意玩弄,最后抛到浅滩礁丛搁浅。大自然的淫威如大山般地压在每个目击者的心头。 渔盐业损失惨重。全市1512艘渔船被毁,1600多艘受损,渔网具损失不计其数。盐业与水产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胶州湾沿岸盐场全部被淹,盐池被毁,大量原盐融化流失;对虾养殖池和水产育苗场几乎全部冲毁,数年心血毁于一旦。 农村农业受灾严重。郊区3.2万亩菜田完全被淹,蔬菜和农作物绝收。导致台风过后,市区出现严重蔬菜供应短缺,菜价飞涨,市政府不得不紧急从外地调运蔬菜平抑物价。倒伏树木827万株;倒塌房屋46291间。受灾乡镇81个、2000余个村、40.4万户、169.1万人。 面对重大灾情,省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时任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省长李昌安亲赴青岛指挥救灾。驻青部队出动官兵3000余人,与全市机关干部、民兵组成抢险突击队,连夜抢救被困群众,转移安置灾民5万余人。在狂风暴雨中,解放军战士以绳索相连,冒巨浪危险从危房中背出老人儿童;供电职工在齐腰深的水中抢修线路;医护人员在断电的医院里借助手电筒为伤员做手术。这些感人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许多老青岛人的记忆中。 <b>(1985年九号台风中市民在家排水情况 摄影:王群)</b> 根据青岛市灾后统计,第9号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17亿元(1985年青岛市包括县市区工农业总产值才为1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共造成29人死亡,368人受伤。 <b>(1985年九号台风中厂区积水情况 摄影:王群)</b> 这场灾难也直接促使青岛市乃至全国沿海城市重新评估并大幅提高防灾标准:此后新建海堤、防波堤工程等级全面提高;更加重视台风预报、预警和人员转移工作;对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防护进行了加固与优化。9号台风因而成为青岛城市防灾减灾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性事件。 <b>(1985年九号台风时街头积水情况 摄影:王群)</b> <p class="ql-block">  1985年8月21日,九号台风过后的第3天,我从高密赶赴青岛肿瘤医院看望正在接受化疗的亲人,也因此亲历了这场灾难。一路所见,满目疮痍;村庄墙倒屋塌、树折枝断;田野沟满壕平、庄稼倒伏;道路桥断路毁、行车艰难;越靠近主城区,灾情越显惨烈。</p> <b>(1985年九号台风期间栈桥损毁前的照片 摄影 杨勇)</b> 40年过去了,1985年的9号台风仍是青岛遭遇过的最强台风。其威力之巨,与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相比尤为明显:“利奇马”是2000年以来影响青岛最严重的台风,带来全市平均173.5毫米的降雨(局部超300毫米),但其在青岛港引发的风暴潮高度为4.99米,远未达到9号台风在1985年创下的5.30米的历史极值。从这一对比不难看出9号台风的极端性。 40年光阴流转,青岛早已不是当年的青岛,但九号台风依然是老青岛人集体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它时刻警示我们:要敬畏自然,尤其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多发的今天,更须防患于未然,以更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应对未来极端天气的挑战。 灾难虽已过去,但教训必须铭记。唯有如此,经历风雨的城市,才能在历史的锤炼中愈发坚韧,奋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