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驾游

还没想好呢称

2014年8月1日,和几位朋友一起驾车进藏,成就了多年以来对驾车进藏的期待。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事,这是一件值得每个人期待的大事!过去了多年时间,每每提起这次进藏仍然是内心充满一种说不清楚的那样一种激情!是啊,与前两次进藏有着本质不同。   这次进藏的发起是在一次不经意中形成的决定,也说明这都是大家早就有着这样的心里准备。事实上也是这样的。由于我已经坐飞机到西藏领略了概念中的西藏。一次是与十位同学从榆林坐火车出发到西安飞到西藏。另外一次是与两家人坐飞机,在西藏游玩的路线是同一路线,即飞到拉萨--坐车到纳木错-林芝然后返回到拉萨坐飞机返回。两次路线虽然都经历了高山缺氧但也都吸了氧后也就没啥大反应。作为西藏的主要景点都游玩了,缺氧呼吸困难也体会了,认为也就那样了,但后来不断听到同事、朋友和网上的报道,认为自驾车游西藏还是非常期待的一件事,一件大事。只是没有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人在一起罢了。     一天两位朋友在一起约说要休假,开车到哪去玩玩,其中一位朋友就说给老余打电话看看,随即就打电话给我说并且让我来安排。本来这年四月份我原本打算上海学习完以后,利用休年假的时间开车从上海沿海岸线到广州、广西后从茂名返回。后由于种原因未能成行。所以这次我就事先和朋友讲,路线有的是,就看你们敢不敢去。随即我上网四处搜寻各条路线都不如意,大城市、热门城市景点都不想去,不久西藏自驾游的路线映入眼帘,呵呵这不是好地方吗?我不断在自问,敢不敢去?那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里翻来覆去,我们也年过半百的人了,算算路途将近6100--6500公里的,</h3></br><h3> 路途这样遥远,传说中的危险事件一个接一个的发生,咋办?同时也感觉到如果这次安排成行,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也是一个重要重大机遇和机会,必将是我们人生的重大考验也是我们自驾游的一个壮举。现在想起来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当我通知两位朋友决定路线的后他们一致同意并且决定分头准备。    当我们决定后,车辆进行了保养,准备了路线图,医药品和氧气及制氧的氧立得。前后聚会吃饭数次,商量沿路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置办法,同时确立了出行时间和路线图。为了解决心理上的疑惑和增强出行的合理性,我们在网上搜索了一个出行的测试软件,考虑了朋友的时间安排后,决定了8月1日和8月4日两天为出行时间作为选择。最终将8月1日作为我们此行的出发日期。有图为证!   </h3></br><h3> 当看到这张图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路途的遥远和危险,当你亲自历经以后,你就会觉得你才是最厉害的。                   </h3></br>        青藏线是指从西宁出发经格尔木到达拉萨的公路。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青藏(西宁-格尔木-拉 萨)公路,全长1907公里, 其中西藏境内544公里。</h3></br><h3>     全为等级黑色路面,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沿途经过著名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格尔木盐湖、唐古拉山口、格拉丹东、沱沱河、那曲及当雄草原、纳木错、羊八井等著名景点。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4700米)、风火山(4800米)、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150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过三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平均海拔4500米,穿过藏北羌塘草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与川藏公路汇合。和朋友及家人驾车行驶在青藏线上,会使您訇然震撼,心旌摇荡,一种自然升腾而又超越自我的感受,必将伴随着您的旅途悠久而长远。那莽莽逶迤的昆仑,浩瀚无边的草原,              </h3></br><h3> 8月1日西安-西宁,早晨7,20分准时到高速路口集合出发,全程884.7公里 ,预计12小时10分钟,下午六点左右到了青海省西宁市区,比预计要快一点,住进了高新区的一家酒店。与我们一同从西安出发并约定到西宁集合的几位老兄也一同到了西宁市,大家晚上到一位西宁朋友介绍的比较有特色的饭店吃了很丰富的西宁小吃。    8月2日,西宁--倒淌河 -都兰-格尔木,早点后8点钟与几位老哥们一起出发,路过青海塔尔寺、与青海湖简单看看,晚上住格尔木宾馆。  </h3></br><h3> 由于对西宁市、塔尔寺和青海湖不太熟悉,我们在离开西宁向塔尔寺走的时候,有点绕路,耽误了一点时间,因此,当我们到了塔尔寺后,看到人多、车多和时间已经接近中午时光,大家约定加快速度,简单看看后赶路,所以,大家都在第一次来塔尔寺也没有怨言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带了一定的遗憾就离开塔尔寺。虽然短暂,大家都对塔尔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3日格尔木休息。 因为前一天路途太远和需要适应高原反应以及驴友中有想买玉石,所以在格尔木路休整了一天,这一天我们调整了又贵服务又不好的格尔木宾馆,大家在宾馆喝茶休息、上街购物,比较惬意。采购了原浆酒、其他物品和部分药品。在阿阑餐厅吃了丰盛的西宁民族特色饭菜。    </h3></br><h3> 格尔木与西宁市的城市建设之好,令人惊叹,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是格尔木市,面积是123460平方公里. 西北重镇,海拔2786米左右,进出拉萨的重要交通要道。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必经之地。蒙语:河流聚集的地方------实际说来就是雪山融化的雪水汇集成河流,早起修建青藏公路时解放军驻扎在格尔木这个很小的县城,作为进出西藏的补给站而发展起来的。</h3></br>       当年陕北榆林吴堡人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修筑青藏公路,发展至今并起名叫格尔木市现在人口约30万,驻军有20万,整个一条街都是大大小小的部队大门,而今格尔木的盐湖集团因为盐业的使这个不到30万人口的城市逐渐发展起来。</h3></br><h3>  8月4日格尔木--  昆仑山口--沱沱河 --唐古拉山口 --安多   第二天早起本来要到昨天晚上约好的一家骨头汤泡饼吃早点,可能是没有押金,所以老板第二天就没有来,临时在旁边小店吃点面、喝了点稀饭就朝着困惑、神秘、种种传说高原出发。</h3></br><h3> 穿过昆仑山口、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沱沱河、唐古拉口、到达了安多。     从格尔木到安多途径昆仑山、唐古拉山、长江源头高原反应不可忽略及其万分重要,因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症状也不一样。我们在路过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站找洗手间下车时就开始明显感觉到缺氧症状,由于大家都准备了氧立得制氧装置并且又装备了氧气瓶,所以开始在车里使用了氧立得制氧但还能接受。 </h3></br>       途中中那茫茫戈壁、连绵的山峰、蜿蜒的河流以及亲自驾驶行走在一望无际连接天边的青藏公路上,不断映入眼帘的各种美景,曾经传说与脑海中的可可西里、青藏铁路都成为现实场景,仿佛我们在看一场大型实景剧一样。</h3></br><h3>       最难忘就是唐古拉山口5231米,感受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地球第三级,喜欢照相的朋友拿着相机,那照不够的美景、各种纪念界碑,乌云时晴时散,遮住的雪峰,映照着戈壁与牧场,开始下雨了,急忙去照界碑,界碑还没有照完就开始下冰雹了,这时也忘了是在唐古拉山口(5231米)跑着就上了汽车,上了车也没有什么感觉但也有点后怕,开着车看着冰雹落在公路上,弹起半米高,整个公路上全是弹起冰雹白茫茫一片在有唐古拉山口美景相伴真美,等想起来拍照已经过去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h3></br>      从格尔木到安多途径昆仑山、唐古拉山、长江源头高原反应不可忽略及其万分重要,因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症状也不一样。不可忽略的高原反应以及路途下车活动一定不要剧烈活动,有高反者及时吸氧或者停车休息。沿途高海拔地段,天气变化多端,下雨、暴雨,暴风雪随时遇到。</h3></br><h3>     我们在路过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找洗手间下车时就开始明显感觉到缺氧症状,由于大家都准备了氧立得制氧装置并且又装备了氧气瓶,所以开始在车里使用了氧立得制氧但还能接受。但是在接着的行程中,随着海拔的逐步提高,到了沱沱河 --唐古拉山口附近,缺氧的症状更明显,就出现不想活动,车都不想下昏睡,呕吐不能吃饭,几个人就在沱沱河附近不能吃饭。为了节省氧气,大家轮流吸氧,开车的人要保证氧气。只要有加气站,我们就将氧气袋加满,接近黄昏时分到了安多,这时大家又累又困,特别是缺氧症状都感觉到乏困。看来赶到拉萨或当雄是很困难的事了,就临时改变行程,不能赶路了,住安多。安多县海拔446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县城,住过安多的人大都知道,安多晚上缺氧,头痛睡不着,非常危险。在晚上12点多的时候,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们,不要在安多住,他们曾经在安多住,半夜发生抢救人员的情况,而我们当时由于没有考虑在这住,也就对安多没有了解太多,知之甚少,管不了那么多了,大家一致同意住在这世界上最高,条件最不好,缺氧最厉害,吸氧气每小时费用最贵的安多。为了解决氧气问题,登记好住房后,确保了给每个房间配备好氧气瓶后,饭都没有吃就都躺下吸着氧气睡觉了,整个宾馆楼上氧气瓶都开始紧张了。唯独身体较好的一车人,最后到了酒店,下楼又吃了饭才去睡觉。8月5日,安多-那曲-纳木错-拉萨。经过一晚上充足氧气,大家在5日早5点左右起来没有吃早点就离开了安多,原因是缺氧,折腾一会后就开始缺氧了。一路上一会暴雨一会暴雨夹雪,沿途很多长途车辆都在半路休息,暴风雪遮盖着车辆看到都很危险。我们仨车一路不停大约在3个小时后在快接近当雄地方,天气开始泛青,亮起来了。空气也好了许多,隐隐看到雨过天晴,路边出现了大片草原,海拔也有所下降,大家紧绷情绪逐渐有所缓解舒畅。 时间大约在11点多,到了当雄吃饭,大家商量去纳木错湖,下午赶到拉萨。    纳木错是我们到西藏境内的第一个完整的旅游景点, 在西藏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关于纳木错的描述很多,从满足旅游朋友的需要 整理出这样的版本是否合适还看大家的兴趣与心情。   </h3></br>       纳木错是起自于约7000万年前开始的造山运动中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挤压而隆起的产物。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属于中国五大湖区的“青藏高原湖区”。    纳木错,蒙古语称“腾格里诺尔”(或“腾格里海”);藏语全称为“纳木措普摩”,意为富裕天湖(或天湖、灵湖或神湖);两种名称都是“天湖”之意。    </h3></br><h3>      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天湖”。而湖滨牧民说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故称“天湖”。藏语中,“措”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人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纳木错还是预卜凶吉祸福的圣湖,据说如果是“命大”之人登上湖边的山丘,即可见到湖中的灵异现象,因此,过去这里常成为藏传佛教进行圆光卜的场所。每逢夏天,有不少喇嘛前往朝圣,以湖中显现的灵异景象来预卜未来。    公元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信徒传说,每到羊年的时候, 诸佛、菩萨、 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 大兴法会,如人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这一活动在四月十五达到高潮。纳木措湖畔 玛尼堆遍布。如有教徒经过这里,总会投下一颗石子。这个西藏人心目中的圣湖,每年都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迢迢千万里,完成艰辛的旅程,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世界海拔最高的湖,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   </h3></br>         两个著名的传说是在整理这次游记是在网上发现的,虽然到这三次了,但由于没有参加团队,也没有导游讲解,所以就对这些传说根本不清楚,因此看到这些传说,对纳木错就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念青唐古拉传说相传“纳木措是帝释天的女儿,念青唐古拉的妻子”。它们的造像分别为:念青唐古拉——头戴盔甲、右手举着马鞭、左手拿着念珠,骑白马;纳木错——腾云驾雾地骑着飞龙、右手持龙头禅杖、左手拿佛镜。念青唐古拉山在北方诸神灵中最具权威,它拥有广大无边的北方疆域和丰富的财宝。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苯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措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妇。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措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措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保吉山传说在纳木措北岸约30公里处有一座山叫保 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遥遥相望。当年威严峻拔的保吉山常与念青唐古拉山的爱妻——纳木措窃窃私语、缠缠绵绵。生下一个儿子——唐拉札杰。保吉山和纳木措为了不让念青唐古拉山发现唐拉扎杰,把唐拉札杰藏在保吉山以西约6公里处的大坝。奇怪的是,纳木措以北地区无论从什么角度都能目睹念青唐古拉山的尊容,可就是站在唐拉札杰山看不到念青唐古拉山。尽管唐拉札杰没有被念青唐古拉看到,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次它们正在幽会时念青唐古拉发现了自己的妻子与保吉山私通保吉山正欲拔腿北逃,念青唐古拉的长刀砍断了它的双腿,保吉山从此再也无法站立了。       此处海拔最高海拔是那根拉山口5190,其他大约4000M左右。纳木错湖海拔4710M。 转湖一圈,沿湖岸线280公里左右,沿简易公路线320公里左右。全程徒步,根据体力情况7至10天。</h3></br>       当雄—纳木错湖120KM, 当雄---拉萨  173KM,在游览了纳木错后,我们就驾车赶往拉萨。正在西藏工作的老朋友的晚宴招待了我们一行。   8月的拉萨依然天高云淡,在这雪域高原上的省会城市同样散发着发展与繁荣的气息,各种现代发展的文明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在经过青藏线的旅途后,在拉萨大家感觉舒服多了,我们将在这里住3个晚上,两个白天。    拉萨市是我们这次旅游的重点,在出发前的想法与打算将在此实现。由于是旅游旺季,布达拉宫门票需要提前预订,黄牛党炒票很贵也买不到。在快到拉萨的半路上就开始订票由于种种原因,费了很多周折勉强订好了上午11.00的参观票但也出了较贵费用,还少订了两张。</h3></br><h3> 我们以前上过布宫的克服困难抱着想补票的心理也没能进去。在拉萨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布宫、大昭寺、八廊街、购物等,观看了斥资7.5亿打造的全球首部投资最大、场面最壮观、星空最美的藏文化经典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     </h3></br><h3>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夏宫)东门外附近,北望布达拉宫。2009年7月1日对游客免费开放参观。整个博物馆由主馆区、民俗村、办公及生活附属设施三大部分组成。展厅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大部分组成。     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各类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    </h3></br><h3> 展出的一千多件精选的文物展品,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       双体陶罐 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造型洗练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纯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世达赖金印 五世达赖为了获得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而进京朝觐顺治皇帝之后,顺治册封五世达赖所颁之印。该印系纯金铸就,重达8.5千克,印文为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篆刻“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达喇达赖喇嘛之印”。自此,历代达赖喇嘛均由中央政府认定。贝叶经 贝叶经是用生长于南亚的贝多罗树的树叶制作而成的梵文经书。由于古印度人在制作贝叶经时采用了很多独特的药物处理方法,因而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不虫蛀、不霉变,是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是研究早期佛教史和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属佛龛供案上的五供之一,是1736~1799年年间(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品,由督窑官唐英监制。造型高大精美,青花纹饰秀丽流畅,是乾隆早期的标准器。成对保存,十分珍贵。   唐卡来自藏语唐嘎音译,是藏族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最具代表的藏族艺术瑰宝。 博物馆内陈列的唐卡的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真正的藏民族“百科全书”。绘制唐卡用料的考究,据说全部采用天然矿植物原料,保证了色泽鲜艳且经久不退。   </h3></br><h3>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 全剧以壮丽的场面、恢宏的气势、跌宕的情节震撼人心,以美妙的音乐、动 人的故事、婉曲的情感扣人心弦,把中国实景剧带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作品深入汉藏历史文化、民族风俗、自然景观中发掘资源,综合运用大唐歌舞和西藏地区流 传久远的藏舞、藏戏、佛号念唱等艺术形式,以人工舞台结合自然山川,以高科技手段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戏剧、音乐、舞蹈和现代舞美手段融为一炉,构成华 美乐章。盛大恢宏的藏式群舞、原生态传统歌曲。锅庄舞、打 阿嘎、藏戏,以及各种独具藏族特色的欢庆舞蹈,精彩纷呈,堪称一部藏文化的“活字典”。近700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中,倾力演绎了这一段1300年前藏 汉和亲的动人史诗。呈现出一部浪漫唯美的爱情童话,一部汉藏民族融合的史诗。      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藏语拼音:bodala,威利:potala)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 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历代达赖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规模。    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 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如今的布达拉宫只尚存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时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此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手印照片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分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曼荼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为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树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人民的深厚友情,劝人恤出痘碑(为清朝乾隆年间驻藏大臣和琳在西藏救治天花患者及改变葬俗而立)则见证了清朝对西藏的关怀。劝人恤出痘碑旁边的公主柳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h3></br>      在8月6日-7日游览、购物的自由活动中,大家兴致勃勃的采购了一些看着是真其实像假的旅游饰品。饶有兴致的在布宫、大昭寺、八廊街拍了照片,当我们流连在布宫、大昭寺、八廊街宏伟建筑前,看着西藏现在翻天覆地变化,看着藏族老乡穿着崭新的服饰,手拿转经筒、虔诚的五体投地的祭拜,这种心灵的安定,不由得让我们心中产生无限的敬意。 </h3></br>        8月8日早晨,我们从拉萨出发赶往林芝 。有两位由于有生意急事赶回西安,我们调整了车辆驾驶人员,沿途参观了松赞干布出生地、万年柏树园、尼洋河、巴松错湖,最后到达具有田园风光的八一镇。</h3></br><h3> data-w="2448" width="2448"/></h3></br>   尼洋河在传说中是“神女的眼泪”,正是这滴眼泪,滋润着着广袤的土地。尼洋河在这里大有作为:一会创造了峡谷,一会又开辟了平原,一会流经大草原,一会又在山峦奔驰,山沟溪畔的灌丛,秋季落叶后的枝条玉红洁亮,形成长长的“红霞沟”,沟溪中的卵石,水流半掩,宛如珍珠撒地,景观别致,美不胜收!这里的藏香猪、松茸、玛卡等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在将要进入巴松错湖的半路上,那横空飞出一道道彩虹就像是欢迎我们一样,激动的所有人都停下来不停的闪动着快门,留下这美好的影像。      林芝至雅安从林芝出发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路上行走,沿途有沙土路,有油柏路,要经过著名的鲁朗、“骇人”的“通麦天险”、米的色季拉山、然乌湖、通麦大桥只能容纳单辆车通行,最后还要翻过海拔高4515米的色季拉山口,波密至然乌全程129公里,路况较好。一路上风景优美,湖泊静谧如镜子,雪山梳妆倒影,田舍错落有致,真不愧是西藏的“小瑞士”。波密吃住简便,酒店饭馆分布在道路两旁,任君选择。  美丽安谧的然乌湖,美到会令你叹息的  。</h3></br>    四、感悟  </h3></br>     车轮上的西藏朝圣是这次自驾游总的感受。</h3></br>      每当想起二零一四年八月一日清晨七时二十分,越野车在西安高速路口汇合,引擎轰鸣声划破晨曦的寂静,我们这群年过半百的人这一次不经意间的约定,却成就了生命中最壮阔的史诗。时隔多年,每当提及这段旅程,心中仍会涌起难以名状的激荡——与前两次乘机进藏相比,这次车轮丈量天路的历程,有着本质的不同。</h3></br>        西藏,对我而言早已不是陌生之地。曾与十位同学乘火车转飞抵拉萨,也曾携两家人在雪域高原领略圣湖神山。飞机舷窗下的雪山如凝固的浪涛,舒适却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那些年被氧气瓶缓解的高原反应,被旅行社安排妥帖的行程,虽领略了西藏之美,却总觉缺失了什么。直到听闻越来越多自驾进藏的故事,心底那个用车轮亲吻天路的梦想才被彻底唤醒。</h3></br>      当两位老友相约休假出行,电话那头传来“老余,你来安排”的信任时,西藏自驾的念头如闪电照亮脑海。六千多公里征程,五十岁的身躯,传说中的险峻天路——每一个数字都令人敬畏。但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连夜研究路线,保养车辆,备足药品氧气,甚至测试了高原反应预警软件。最终将出发日定在八月一日,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恰似我们向高原进发的出征仪式。</h3></br>      青藏公路,这条世界屋脊上的天路,从此成为我们生命的刻度尺。西宁塔尔寺的金顶在匆忙一瞥中留下遗憾,青海湖的蔚蓝成为记忆中的惊鸿。格尔木的休整日,我们漫步在这座因青藏线而生的城市,感受着“河流聚集之地”的磅礴生命力。而真正的考验,从昆仑山口开始。海拔一路攀升,氧气逐渐稀薄。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初次体验高原反应的威力时,我们相视而笑中带着凝重。但最难忘的是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的世界屋脊之巅。乌云压顶时我们匆忙拍照,转眼间冰雹如豆倾泻而下。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冰雹在公路上弹跳成一片纯白,我们奔跑着躲进车内,心跳如鼓却满怀豪情。这一刻,人与自然如此贴近又如此疏离,唯有敬畏之心长存。</h3></br>     安多之夜成为生命的试金石。世界上最高县城的海拔4460米,让每口呼吸都成为与生命的对话。宾馆里流动的氧气瓶,房间里此起彼伏的吸氧声,都在诉说着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那一夜,我们真正理解了“生命禁区”的含义,也懂得了相互扶持的重量。</h3></br>       当纳木错湛蓝的湖面终于映入眼帘,所有的艰辛都得到了加倍的补偿。这片被誉为“天湖”的圣水,倒映着念青唐古拉山的雪顶,也倒映着我们梦想成真的笑脸。在海拔4710米的湖岸,我们静默伫立,任高原的风吹拂经年的渴望。</h3></br>          拉萨的八廓街上,转经筒旋转不息;布达拉宫的台阶上,朝圣者五体投地。我们终于明白,前两次的飞机进藏,看到的只是西藏的形貌;而这次自驾之旅,触摸到的才是西藏的灵魂。那些蜿蜒的天路,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通往内心的途径。</h3></br>      回望来路,青藏线如哈达飘落在群山之间。我们用车轮丈量了从凡尘到天堂的距离,用呼吸体验了从平原到极地的跨越。这次旅行之所以不同于前两次,不仅因为方式的不同,更在于它实现了从观光到体验的升华,从游客到朝圣者的蜕变。</h3></br>      如今,每当看到青藏线的地图,那段旅程便会如电影般重现。那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而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仪式,一次与天地共鸣的合唱。西藏依然在那里,而我们已经不同——因为那条天路,已经永远铺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勇气与自由的不灭象征。</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5GfLVu4sRCECiffWfN9iA" rel="nofollow">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