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50)

梦里园林·孙震(原创)

老兵说事(617) 图片:作者/作者拍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长话短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回忆青春往事,记录过往时光,细说生活故事,描述工作过程,不忘初心,让明天更美好。</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57)</i></b>家住芜湖市区镜湖公园附近的我,每逢夏日,便飞奔至镜湖尽情畅游。我曾在舟桥连当兵,游泳是必训科目。武装泅渡10公里,大半天都泡在水中,与江河浪涛奋力搏击。毫不夸张,我游泳的速度,远超陆地上一般人小跑。</p><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骄阳似火,我携女儿在湖中欢快戏水。每到此时,镜湖便成了天然的游泳佳处。</p><p class="ql-block">镜湖,“镜湖细柳”乃古“芜湖八景”之一,向来有“邑中风景最佳处”之誉。它原名陶塘,分东西两湖,水域面积二百余亩,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的成果。因湖水清澈如镜,形状浑圆,正所谓“水惟不竞形俱鉴”,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58)</i></b>8月12日,侄子力平小俩口乘船来芜湖游玩。我们带他们游览镜湖公园时,在湖边东方彩扩店前拍了合影。照片是我拍的,画面中有父亲、小妹夫妻、力平小两口、我的爱人和女儿,唯独没我。</p><p class="ql-block">那时,侄子是理发师,当过生产队长。若干年后,他开超市、做生意,如今一直经营着公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59)</i></b>1992年8月23 - 29日,安徽省财贸系统工会首届通讯信息员培训班在休宁县举办。本人应邀出席并为学员授课,讲述新闻写作要领与新闻媒体动态。</p><p class="ql-block">此次培训班由省财贸工会精心筹划,旨在提高全省财贸系统工会干部的公文与新闻写作水平,也是省财贸工会在该系统首次举办。来自全省商业、粮食、供销、外贸、旅游行业的83名工会干部参加了一周的培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0)</i></b>此次在休宁县粮食局招待所举办的培训班,开设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巧、采访方法、新闻写作常识及投稿指南等课程。为办好首届培训班,省财贸工会邀请安徽大学中文系丁乐飞副教授、经济管理系吴元其讲师、安徽工人报社记者袁康等授课,还邀请全省财贸系统写作高手齐英汉、孙震讲课,《安徽财贸工运》杂志编辑梁爱国介绍了刊物栏目与投稿要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1)</i></b>一周的培训班,期间安排了参训工会干部集体前往西递景区参观,图中是我在胶州刺史牌坊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西递胶州刺史牌坊是黟县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 年),为表彰曾任胶州刺史的胡文光而立,距今 400 多年。</p><p class="ql-block">胡文光是嘉靖乙卯科进士,曾任江西万载知县,后升胶州刺史。因政绩卓著,皇帝特许建此坊。牌坊正面刻“胶州刺史”,背面刻“荆蕃首相”,彰显其官职升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2)</i></b>我们利用会期,集体前往黄山市休宁县的栖真岩游览。栖真岩是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著名景点,以地势险峻、历史悠久和传说神秘著称。它位于黄山余脉,地势险要,岩壁陡峭。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好似仙境。</p><p class="ql-block">除了自然风光和摩崖石刻,栖真岩还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相传,这里曾是道教名士修炼的地方,所以栖真岩又有“道教圣地”的美誉。游客在此能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到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此外,栖真岩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和故事,既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也给游客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3)</i></b>栖真岩坊建于明代,为四柱三门结构,不过中门有所残缺。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 - 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在天门岩隐居。他是齐云山道教的开山祖师,栖真岩则是齐云山道教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1988版《齐云山志》记载:“栖真岩位于齐云岩东北侧、象鼻岩东。明嘉靖年间建有兴圣祠、初仙馆,现已毁坏。传说栖真岩是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道人为了纪念开山祖师龚栖霞,便有了此名。”</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在此休息、聊天,尽情享受大山深处宁静惬意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4)</i></b>8月27日,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班的年轻学员在栖真岩景区游玩。一帮年轻人因都听过我讲课且分享过新闻写作经验,彼此志同道合,很快就熟络起来。我们聊到了新闻尚未立法的缘由,还有港澳报刊未在内地发行、未在内地设记者站等敏感问题,大家都很理解。</p><p class="ql-block">这次讲课报酬给得挺高,90分钟的课,有好几百元,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5)</i></b>一周培训下来,大家普遍觉得收获颇丰。既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提升了写作水平,为日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创造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好机会。</p><p class="ql-block">省财贸工会副主任、《安徽财贸工运》杂志主编吴茂香,就如何进一步办好该杂志发表重要讲话。她希望广大通讯员围绕财贸经济和工会工作多写稿、写好稿,同时协助做好杂志1993年订阅发行工作,在全省财贸系统扩大其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与参加培训班学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6)</i></b>1992年8月出版的《职工生活》报内容丰富。《想着法子挣“大钱”》《装潢经营部“野心”勃勃,“不务正业”旨在创特色》《办公室的变迁》等,以白纸黑字记录百货站人的奋斗足迹。我用笔名“龚慧”写的散文《“老人”当歌》,描绘了一批关心企业、心系百货站的退休职工,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离休干部俞金康被芜湖医生判“死刑”,转院上海病床上竟写“入党申请”;八旬老人徐丽生在企业40周年时,精心作画步行送工会;孤寡老人龚益芝20多年前跌断腿,受工会关怀后投书电台致谢;回农村的退休老人每月写信打听单位情况,我便寄《职工生活》报给他们……</p><p class="ql-block">新老更替,前浪引,后浪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7)</i></b>1992年,芜湖市开展“改革开放中的芜湖人大讨论”活动,《芜湖日报》设“大讨论专页”刊登读者相关文章。8月28日,我以“晨雨”为笔名在报上发表言论《芜湖人,你怎么办?》,阐述芜湖人敢于正视现实、剖析自我的重要性。对芜湖人而言,这将是艰难的自我学习、反思、解放乃至超越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作为皖江开发突破口和沿江开放城市,芜湖在安徽地位重要,但诸多方面仍落后于其他城市,时不我待,必须奋起直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8)</i></b>1992年第4期《芜湖工运》由我和朱唯杰编辑,我以“晨雨”为笔名采写的通讯《敢为人先——芜湖百货站开拓经营采风》刊登于此。</p><p class="ql-block">芜湖百货站在改革开放中,逼出一条以百货批发为主,集文化娱乐、跨行业经营为一体的路子,开拓经营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1952年建站以来,百货站稳居皖南“霸主”。计划商品时代结束,站领导及时调整战术,敢为人先。先是开全省商业企业先河办莲花卡拉OK歌舞厅,接着成立弋江百货批发部开拓食品经营,后食品经营部开业,多个经营部相继开业,令商界侧目。已动工的娱乐城投资400多万,年底建成。</p><p class="ql-block">每一次辉煌都源于黑暗中的求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69)</i></b>1992年9月,《职工生活》报报道了我采写的消息《“妙”笔生钱,九角变千元;财迷心窍,伸手必被捉》。退休回江苏的朱某,因不符合政策规定无法享受离休待遇,一直上访,还给三代最高领导人写过信。后来他心生不平衡,弄虚作假多报医药费。我在审批医疗费时发现端倪,实地调查后弄清事实,为企业挽回损失,也让他心服口服,不再非法上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0)</i></b>1992年7月,我获评“芜湖市优秀工会工作者”,受市总工会表彰。8月,《芜湖职工文化》报刊登了受表彰的“先进职工之家”及“优秀工会工作者”名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1)</i></b>1992年10月6日出版的《安徽青年报》上,刊登了我的作品《装电话,梦想成真》。小时候,我梦想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长大后,住上了楼上楼下的房子,就差电话了。那时,个人装电话的人不算多,原因有三:一是装部电话初装费要几千元,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工资,太贵,装不起;二是私人装电话还不普及,使用率不高;三是城市电话线路覆盖范围窄,很多街巷没有“电话端口”。</p><p class="ql-block">我装电话,是因为当时稿费收入尚可,且常有外地朋友联系。但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住在三圣坊,是二街与长街之间那条幽深的小巷,没有电话“端口”,必须从二街单独放线,按常规是装不了的。后来找了熟人,私下单独放线,七绕八绕,才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2)</i></b>1992年,《芜湖日报》举办“在深化改革中”有奖征文活动,我以笔名晨雨提交应征稿件《敢为人先——芜湖百货站开拓经营采风》,并获一等奖。同年10月9日的《芜湖日报》刊登了我的获奖文章。那些年,我所在的芜湖百货站受市场影响,销售势头减弱。为求生存发展,单位在扩大经营范围、开展跨行业经营上动脑筋,尤其在增加装潢、电脑、广告、食品糖酒、家电业务及兴办文化娱乐场所方面成效显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3)</i></b>1992年10月18日,《芜湖日报·星期刊》采用了我的稿件《梦想成真装电话》,文章讲述了当时私人装电话这一新鲜事的喜悦。那时,我常写作投稿,与报刊编辑联系紧密。有电话交流自然方便,上班单位有电话,下班家中也能联系,不过得精打细算,毕竟装电话、打长途都不便宜。超前一把,似乎也值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4)</i></b>《敢为人先》这篇稿子,获熟悉我的编辑一致好评。它最早刊载于我主编的企业报《职工生活》上,我还将这份小报寄给了多家新闻单位,它们纷纷热衷转载。这不,《安徽财贸工运》也看中了,主编给我打电话,我应允刊登,并建议将作者名换为“单岭兀”(办公室门牌号谐音)。该稿最终见刊于1992年第5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5)</i></b>1992年8月,在安徽省财贸系统工会干部新闻写作培训班上,我作为基层工会干部,应邀为80多名学员授课。省财贸工会评价我和齐英汉同志是全省财贸系统写作较有成就者。其实,我们只是因工作需要且个人爱好,相对勤奋而已。说实话,我写文学作品、社会大特写等从不占用白天工作时间,都是晚上趴在家中地板上创作,以赚稿费补贴家用。单位传达室常有稿费单需签收,月均几百,多时上千,我自觉避免他人眼红说闲话。好在同事都很友善,对我满是羡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6)</i></b>1992年10月5日,全国轻工记协(全国轻工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年会在武汉劳模中心报到,次日晚全体代表从武汉乘轮船赴重庆,在船上继续年会进程。</p><p class="ql-block">我有幸参会,巧妙利用此次10日在重庆结束的契机,返程时在沙市下船,顺道回潜江老家,与父母亲友欢聚,共享天伦。</p><p class="ql-block">这是全体参会代表在武汉劳模中心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7)</i></b>1992年10月9日,《消费时报》刊登“1992年全国轻工企业报文学好作品评选结果”,小小说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我创作的《等我电话》获二等奖(位列第5)。中国轻工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年会对这些作品予以表彰。</p><p class="ql-block">据协会秘书长张均杰称,《职工生活》报上的散文、小小说质量在企业报中属上乘,那些年推送作品基本都获奖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8)</i></b>据1992年11月出版的《职工生活》报,我推荐参评的新闻《他们有参与改革的承受力》(以“远程”为笔名创作)和小小说《等我电话》,在全国轻工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年会上,分别获新闻类、文学类二等奖。有人问我为何用多个笔名,实则是为投稿方便,避免关系稿嫌疑。我的笔名也是真名:“远程”是乳名,“晨雨”拆自“孙震中”的“震”,偶尔用“龚慧”是取“工会”谐音,“单岭兀”是办公室门牌号谐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79)</i></b>《“男公关”,在深圳》是我采写的本单位职工陈洪生去深圳考察娱乐行业的趣事。陈洪生是个大玩主,尚未成家,唱歌、下棋、打球样样精通。他当兵时在海军政治部下属单位,因歌唱得好,曾与苏小明同台。去深圳谈业务,对方带其去歌舞厅,他登台与香港“美艳亲王”韦咖小姐合作,受到韦小姐称赞,为谈判对象挣足面子,促成大生意。</p><p class="ql-block">我投稿《芜湖日报》,1992年11月22日该报专刊头条发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0)</i></b>芜湖市的市花是菊花和月季,这一设定于1988年3月经芜湖市人大常委会正式确立。</p><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1日,芜湖市举办盛大的菊花节开幕式,来自全市各系统、各大单位的表演队集体亮相。我们单位抽调一批年轻女职工与兄弟单位女工组成商业系统队,精彩登场。我们单位作为系统拉拉队到市体育场现场观摩、鼓掌助威。我作为单位协调人员带队前往,现场拍摄了很多精彩画面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1)</i></b>1992年,芜湖菊花节正式定名为“中国芜湖国际菊花节”。活动覆盖赭山公园、镜湖公园、汀棠公园以及市区主要道路、广场等区域,展出的菊花品种丰富,吸引众多市民参与。</p><p class="ql-block">这一年,菊花展展出规模和市民参与度均创历史新高,现场人潮涌动,观看菊花展的观众多达5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菊花节开幕式上,我在看台拍摄了许多震撼场景,也为单位职工抓拍了不少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2)</i></b>1992年,芜湖市举办第二届国际菊花节,以“国际”为亮点,成为当时重要的文旅盛会。</p><p class="ql-block">该菊花节由市政府主办,各县区及部门协办,旨在借花卉展览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贸交流。</p><p class="ql-block">我们单位组团参加开幕式。当时,外甥张其龙从湖北来芜湖游玩,恰逢此节。我借带队之机,让他与单位职工一同入场观看,爱人和女儿也一同前往,这是我们在看台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3)</i></b>1992年菊展首次贴上“国际”标签,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市政府推出菊花节徽章、入场券及相关商品,如火柴盒、明信片等,增强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活动期间,我们单位召开订货会,邀请各地厂商洽谈业务,共赏花景。</p><p class="ql-block">11月15日,在芜湖市赭山公园大门口展区,我与岳父(老公安)合影。记忆里,这是唯一一张单独的合影,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4)</i></b>11月15日,周日。岳父岳母家住赭山公园旁的镜湖公安分局宿舍,看菊展极为方便。我买了国产乐凯胶卷,没想到冲印出的照片失真严重、效果很差。本想趁此次菊展多给家人们拍些照片,可惜未能如愿。这是我参观菊展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5)</i></b>“菊花节,文化搭台,商业唱戏”,这曾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即便多年过去,它依旧是芜湖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菊花情怀。</p><p class="ql-block">受第一届菊展的带动,此次菊展期间,各单位纷纷大量种植菊花。仅赭山公园一处,便有近百万盆菊花竞相绽放,那造型各异的菊花展盛景,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许多芜湖人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参展单位制作的企业宣传模块旁留下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6)</i></b>掬一抹斜阳藏于袖间,揽两缕清风入怀,1992年11月15日,我们一家三口在赭山公园内定格下温馨瞬间,一同观赏芜湖市第二届国际菊花展。</p><p class="ql-block">“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原产于中国,位列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素有“花中君子”“花中隐士”之美誉,象征着吉祥与长寿。在中国古诗词里,菊花常被用来比喻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它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意象世界,成为心头的一份偏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7)</i></b>1992年11月15日,我在赭山公园菊花展现场留影。</p><p class="ql-block">上一年,芜湖市举办首届菊花节,布展范围仅限镜湖、赭山、汀棠等公园,今年则遍及全市。据说,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芜湖市连续20个金秋举办菊花展、节。鼎盛时,菊展遍布全市公共场所,成为芜湖人秋日最期盼的盛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8)</i></b>“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那些年,芜湖人爱菊成痴。菊展撤展时,不少单位以五角钱一盆的价格将菊花售予市民,大家大盆小盆地往家搬,盼着菊花再绽放。</p><p class="ql-block">漫步大街小巷,居民阳台、门前、庭院皆满是盛开的菊花。</p><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与岳父、爱人在芜湖轴承厂展台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89)</i></b>我们一家三口在赭山公园展区菊展展台前合影留念。不少展台造型着重展示企业形象与文化特色,菊花仅作点缀,“背景”却喧宾夺主。不同单位的设计师境界与艺术认知有别,效果差异显著。不过,有多彩菊花陪衬,倒也颇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此次菊展后,市里开展评比,期望下一年度菊花节能有更精彩呈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90)</i></b>1992年11月底,芜湖市菊花节菊花展落幕,公园干净清静。我家住镜湖公园附近,上下班不再被拥挤困扰。周末,我带着女儿到公园,享受自由惬意。那时,上班压力小,每月准时发工资,生活衣食无忧。我带女儿在公园坐坐、识识字,半天时光轻松打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91)</i></b>1992年秋,父母从湖北来芜湖看望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镜湖公园就在家门口,几步路即达,我们常去湖边漫步、拍照。记忆里,父母年轻时没拍过照,我当兵上战场后,因思念父母,他们才与潜江的家人合照,寄到云南老山前线。我婚后常回老家给他们拍照,他们来芜湖后,我更是拍了不少,这是我们在镜湖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92)</i></b>1992年秋,父母在芜湖时,我给他们和女儿在镜湖公园步月桥头拍了一张合影。步月桥所在之处,原本只是大小镜湖间的一处通流口,过去是一座普通的栏杆路桥,毫无造型可言。随着公园周边环境不断美化,小镜湖的“荷花女”雕塑建成,公园管理处将这座简易桥改建为拱桥。从东边看,它宛如水中的半个月亮;夜晚,在远处灯光的映照下,水中恰似半个月亮,明亮澄澈。人走在上面,仿佛行走在月亮之上,景色十分迷人。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步月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93)</i></b>1992年第6期《安徽财贸工运》(双月刊)登载了我写的言论《机关工作也重要》。当时,下海经商之风盛行,许多机关工作人员耐不住寂寞、顶不住诱惑,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想方设法经商做买卖,前往有油水的地方挣快钱。彼时,我提出“机关工作也重要”的观点,意在留住人才、坚守初心。如今,多年过去,机关成了“香饽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挤破脑袋想往里钻,想吃上“体制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94)</i></b>1992年12月15日,《安徽青年报》刊登了我写的散文《芜湖流行送花篮》。那时,无论是开业、生日、探望病人,还是亲朋好友走动,大家都送一束鲜花,既热闹又有格调,一改过去拎礼物、包红包的习惯,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花店生意红火,城里人更显优雅。一向追求时尚的芜湖人,消费观念随开放而转变,鲜花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我为此提笔赞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老兵图说795)</i></b>还是这篇《机关工作也重要》,被《芜湖日报》社编辑老师看重,于1992年12月28日在“地方新闻”专栏刊发。</p><p class="ql-block">“下海”风撩动机关行管人员的心,不少人跃跃欲试,开始不安心本职工作,办事效率降低。</p><p class="ql-block">有的“下海”者利用原有特权和地位经商,左右逢源。据说海南有句教育孩子的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只能当干部。”其实这话不对。“下海”热后,留在机关、行管岗位的人,并非全是庸才和无能之辈。相反,他们千辛万苦,以聪明才智调查研究、起草文件、参谋决策,尽职尽责开展指导与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机关工作之所以重要,不只因他们有职有权,关键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2hl315" target="_blank">岁月如歌(49)</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