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当摒弃“耀武扬威”之势,恪守“方廉直光”之道

蕙质兰心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河南省济源市机关餐厅内,一记响亮的耳光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时任市委书记张战伟因用餐问题当众掌掴市政府秘书长翟伟栋,这一暴力行为经其妻子尚娟实名举报后,迅速引发舆论海啸。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发文痛批“官威”现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直言“有权不可任性”,最终张战伟被免去职务,转任河南省政府参事。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个别官员的作风问题,更折射出为官者如何平衡权力与修养的深刻命题。</p> <p class="ql-block">  一、掌掴事件:权力失控的极端样本</p><p class="ql-block"> 张战伟的掌掴行为绝非偶然。作为从河南省纪委系统成长起来的干部,他本应深谙纪律底线,却在公共场合以暴力立威。据举报内容,张战伟在呵斥翟伟栋时,不仅未给予解释机会,更以“一记耳光”践踏了下属的人格尊严。这种行为与《道德经》中“方而不割”的教诲形成鲜明对比——为官者当如方玉,有原则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张战伟的“方”却异化为权力霸凌,将原则变成了压制下属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事件背后,暴露出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维。他们将职务等同于特权,把下属视为附庸,习惯用“山大王”式的作风维护权威。然而一掌之下,映射出的却是某些官员心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与权力傲慢。这种“为官者耀武杨威”的心态,将职务赋予的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威势的象征,将服务人民的职责扭曲为统治下属的特权。在这种扭曲的权力观下,下属不再是共同奋斗的同志,而是显示个人权威的对象。这种权力观与《道德经》“光而不耀”的智慧背道而驰——真正的领导力应如月光,照亮他人而不刺眼,而非如烈日,灼伤他人以彰显存在。</p><p class="ql-block">二、官德之失:从“直而不肆”到“肆意妄为”</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强调“直而不肆”,即为人正直但不放肆。张战伟的行为却将“直率”异化为情绪暴力。当翟伟栋试图解释时,张战伟未选择沟通,而是以耳光回应,这种“直”已沦为权力任性的遮羞布。对比改革开放初期菏泽市委书记周振兴的自扇耳光——因发现烈士母亲吃不上肉而痛心自责——两者高下立判。周振兴的“直”是民本情怀的流露,张战伟的“直”则是官威的失控。</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从“严书记女儿”事件到某地官员要求“服务员下跪”,耍官威现象屡禁不止。这些行为共同指向一个深层问题:部分官员将职务等同于道德豁免权,认为“我的级别高,就可以为所欲为”。这种思维与《道德经》“廉而不刿”的告诫完全相悖——为官者应有棱角以坚守原则,但棱角的目的应是“御外”而非“欺外”。</p><p class="ql-block">三、为官之道:从“光而不耀”到“民心向背”</p><p class="ql-block"> 张战伟的结局印证了《道德经》“光而不耀”的智慧。他被免职后转任参事,虽保留正厅级待遇,但政治影响力已大幅削弱。这一转变与当年周振兴因自扇耳光获得群众拥护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央视《主播说联播》所言:“一记耳光打在别人脸上,心里想的是自己的威风;一记耳光打在自己脸上,心里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前者将权力异化为私器,后者则将官职视为公器,二者民心向背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四、破局之路:从“个体反思”到“制度约束”</p><p class="ql-block"> 张战伟事件后,河南省迅速免职并展开调查,体现了对“耍官威”现象的零容忍。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构建长效机制:</p><p class="ql-block">(一)思想筑基:将《道德经》等传统文化中的官德智慧纳入干部培训,强化“方而不割”的包容心、“廉而不刿”的公正心。 </p><p class="ql-block">(二)监督利剑:借鉴“四不两直”调研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加强对领导的突击检查。防止权力在监督盲区中失控,让官员的权力行使始终处于阳光之下,确保权力正确运行。</p><p class="ql-block">(三) 法治护航:严格执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对掌掴、辱骂下属等行为明确处罚标准,让“官威”付出法律代价。</p><p class="ql-block">五、警钟长鸣,守初心底线。</p><p class="ql-block"> 总之, 张战伟身为市委书记,本应秉持“方”的原则——坚守规矩却不生硬割裂;怀揣“廉”的操守——清廉自守却不伤人颜面;保持“直”的品格——刚正不阿却不肆意妄为;拥有“光”的境界——发光发热却不张扬炫耀。可他在机关餐厅因用餐小事当众掌掴下属,以权力彰显“威风”,将“方”变成了独断专行的利器,将“直”扭曲为恃权凌人的蛮横,把“光”异化为权力光环下的嚣张。这种“为官者耀武扬威”,看似是树立权威,实则是对权力的滥用,对官场风气的破坏,更是对自身为官底线的践踏。</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张战伟事件恰恰是这一论断的反面教材。当官员将权力视为个人威望的来源,而非为民服务的工具时,必然陷入“官威越大,民心越失”的怪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评论一针见血:“对弱者施暴、泄愤,大大拉低了领导的素质底线。”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个人形象,更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张战伟的下场,是党纪国法对“为官者耀武扬威”者的必然惩戒,也为所有为官者敲响警钟:唯有摒弃“耀武扬威”之心,恪守“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准则,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谦和之态对待他人,才能行得正、坐得稳,真正赢得百姓的认可与尊重,守住为官从政的初心与底线,这既是个人修养的课题,更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