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周在指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一轮复习时,我感触颇深。由于这部分知识本身就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内容,对于基础薄弱的补习生来说,学习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层,更是不小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概念混淆,如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关系不清;二是缺乏微粒观,难以建立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数的桥梁;三是计算思维定势,习惯先求质量再转换,而非直接运用“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计算,导致步骤繁琐错误多。这反映出学生微观想象力和定量分析能力有待加强,这正是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薄弱环节。</p><p class="ql-block"> 本次复习我尝试了以下策略:</p><p class="ql-block"> 强化概念辨析:帮助学生记忆各物理量关系,并通过大量生活例子(如称米粒、数纸张)类比,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反馈比单纯公式好理解多了。</p><p class="ql-block"> 突出计算主线:重点训练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路径,通过对比“先求质量”和“直接求摩(物质的量)”两种方法的优劣,让学生体会其便捷性,逐步扭转思维定势。</p><p class="ql-block"> 紧扣高考要求:精选习题时,注重选择那些能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典型题目,让学生不仅会算,更理解其化学意义,对接高考命题方向。</p><p class="ql-block"> 改进方向: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机械套公式阶段,理解反应的本质和微粒关系仍有困难。后续需设计更多针对性的微观图示和分层练习,加强小组互助,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理解慢的学生。同时,对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等难点,要结合典型例题加深理解,真正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应对新高考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p><p class="ql-block"> 路还很长,但看到孩子们从畏惧到尝试,已有进步。继续努力,夯实基础,慢就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