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精神 品在竹之间

君子兰(潘永明)

<p class="ql-block">文/ 编辑 : 君子兰 (潘永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5917998</p><p class="ql-block">图片 : 自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月光下的风尾竹</p> <p class="ql-block">许成权老师简历:</p><p class="ql-block">193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p><p class="ql-block">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紫砂宗师朱可心。</p><p class="ql-block">1959年起担任该厂技术辅导老师。</p><p class="ql-block">1985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陶瓷实验室,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与研究。</p><p class="ql-block">2001年获第五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p> <p class="ql-block">大国工匠精神 品在竹之间</p><p class="ql-block">宜兴紫砂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著名品种,自明清以来,既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必备之品,也是文人雅士争相收藏把玩的艺术品。这源于宜兴紫砂浓厚的乡土特色、优良的实用功能、精湛的制作技艺及独特的艺术风貌。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宜兴紫砂这门独特的传统艺术,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走进人民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雅士对竹情有独钟,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李苦禅“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诗句,皆是他们醉心于竹的写照。历代文人骚客爱竹、颂竹、画竹,还相继参与设计了多种竹形器皿。</p> <p class="ql-block">1983年,一代宗师朱可心老师在指导许成权制作圆竹段壶。</p> <p class="ql-block">在紫砂领域,许成权品在竹之间,用一生诠释“大国工匠”的坚守,让竹的灵韵融入紫砂。她以刀为笔、以泥为纸,凭雕、缕、捏、塑的精湛技法,让每一件作品既有竹的形态,更藏竹的气节;在恩师朱可心指导下,她走遍竹林观竹姿、研画谱悟竹意,最终创作出“新竹酒具”“佛肚竹壶”等经典——这不是简单的制壶,而是工匠与竹、与文化的深度对话。</p> <p class="ql-block">许成权老师竹型器专注于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器皿设计制作,其作品尽显“形巧工精”,讲究形神兼备;运用雕、缕、捏、塑等制作手法刻画形象,达到理趣兼得的最佳效果。在恩师朱可心的悉心指导下,细心观察自然界中翠竹的生态特征,借鉴绘画及工艺品中翠竹形象的构图与形态,设计创作新的竹型茶壶,其代表作: “新竹酒具”“成竹茶具”.“佛肚竹壶” 以及“绿竹提梁壶”等。</p> <p class="ql-block">双线竹鼓壶,“紫砂壶中的竹子精神”</p><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许成权老师为辅导学徒上课时而制作的双线竹鼓壶。此壶以盘状底、竹形鼓身及双线设计,显饱满有力之态。壶肩凹陷,气质端正雅致;一弯嘴与圆把取竹节灵感,长颈与口盖子母线相得益彰。壶盖以堆塑屈曲竹枝为桥纽,嫩枝生动,新叶隽秀飘逸,与横陈竹枝对比辉映,尽显竹品。整器以线条装饰,气韵秀逸、刚柔并济、丰满厚实。</p> <p class="ql-block">1972年许成权老师新作圈竹壶,容量530cc。其工艺以仿生竹为特色,壶身仿竹段造型,线条圆润流畅。壶嘴、壶把取竹枝形态,自然弯折。壶纽仿竹节,细节精致。整体通过对称设计与肌理刻画,再现竹之挺拔隽秀,兼具实用与艺术性,尽显匠心。</p> <p class="ql-block">新竹酒具是许成权老师于1973年制作的。其造型取近根部竹筒为壶体,底部椭圆、上口正圆,重心前移显动感。竹枝形壶嘴、壶鋬不等量舒展,缀以竹叶添潇洒;酒杯前倾与壶协调,竹芽点缀点睛。选用黄龙山本山绿泥,烧成米黄色更显清奇。壶嘴根以紫泥制笋壳包裹,近底足紫泥点笋痣,烧成后成紫红色小苞,尽显鲜嫩逼真。用心点缀的红色小苞点,不禁让人拍手称妙!恰如其分的渲染,似融入生生不息的自然,呈现虚静空明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1978年,许成权老师在师傅朱可心指导下制作“一节竹段壶”。壶身取竹段形,上下对称弧线勾勒圆润轮廓,既见挺拔又显柔和。三弯壶嘴流畅似竹枝弯折,环形壶把握感贴合,壶纽仿竹节扭曲显苍劲,两侧有分岔竹枝及带清晰叶脉的叶片,叶尖微卷,整体栩栩如生,尽显匠心与竹之清隽生机。</p> <p class="ql-block">成竹茶具</p><p class="ql-block">成竹茶具为许成权1980年创新之作,经长期构思推敲,突破传统框架。壶身上半部取自然竹节,下半部收小为钵盂形,稳重灵巧且利烧成;底平面内敛、底足改传统形制,更显匀称秀丽;壶把及盖纽强化竹枝柔韧,设计为圆环形,匠心独运。整套茶具潇洒飘逸,泥色古雅,制作精细,1980年获轻工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1988年,许成权老师秉持传承与创新理念,将传统竹文化融入圆顶竹段壶设计。以全手工竹形微雕堆贴技巧,在壶身精准雕琢竹节纹理,细腻呈现竹的质感;堆贴竹叶时,注重疏密与形态变化,让竹叶如自然生长般灵动,赋予作品独特艺术韵味。</p> <p class="ql-block">1992年许成权所制胆竹壶泥料选取家藏清水泥,此泥特点在于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亲近产生共鸣,容量360cc。整件作品造型将竹的神韵表达出来,装饰的竹叶随风飘扬,很有动感,整件作品表现出一种大气之风。</p> <p class="ql-block">1993年许成权老师制的灵竹壶,竹枝自壶把侧出,布局有序,竹叶飘逸典雅。其创新在于壶肚重心前移,动感十足,尽显许成权深厚功底与匠心。壶身线条流畅,似竹节挺拔含柔,嘴、把、钮皆取竹形,叶脉络清晰。作品承传统又具新意,显人生澄澈与积极,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1994年许成权制红圆竹段壶,以朱红泥成型。壶身仿竹段,饱满圆润,线条流畅。壶嘴、壶把似竹枝自然弯折,壶纽如竹节精巧。整体造型简约,尽显竹之清雅,工艺精湛,是许氏佳作。</p> <p class="ql-block">许成权老师2015年设计创作的“绿竹提梁壶”,采用储量稀少、质地温润的黄龙山墨绿泥,极具含金量与收藏价值。作品融传统与现代审美,以竹为主题,壶身线条流畅,提梁仿竹枝弯转,与壶体浑然一体,兼具实用与艺术美,彰显高超技艺与匠心。盖面堆贴竹叶脉络分明,壶嘴如竹芽初绽。整体融竹之清劲与紫砂温润,守传统仿生技法又显现代气韵,是其晚年竹题材实用与意趣兼具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2010年春,“ 潘春芳 . 许成权师生座谈会 ” 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到会的有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华等领导;原宜兴紫砂中学学生顾绍培 . 周尊严 . 张红华等紫砂工艺大师;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生 . 进修生管唯皓 . 周菊芳夫妇 . 汤鸣皋 . 许艳春等陶瓷工艺大师以及许成权自 1958年以来历年培养的各届艺徒。师生们回忆昔日浓浓的师生情谊以及几十年共同走过的紫砂历程。</p> <p class="ql-block">许成权的大国工匠精神,品在竹之间,深植于“薪火相传”的坚守中。60载岁月里,她从紫砂工艺厂到南京艺术学院,手把手培育数百名学生,将制壶技法、竹的风骨与匠心坚守倾囊相授。许多学生后来深耕陶艺领域,为当代陶瓷事业默默奉献。这份“承上启下”的执着,让“品在竹之间”的紫砂之美得以延续,更在时光流转中守护中华陶瓷文明,让其在匠心传承里愈发鲜活有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