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的“宇宙中心”

任重

颐和园北宫门是这座皇家园林的北入口。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入北宫门,脚下青石铺就的路径引领游人进入古木参天,碧水环绕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绕过山石,经过一座雕栏玉砌的石拱桥-北京人俗称“罗锅桥”,正名是绣漪桥,迎面就是万寿山后山。</p> 如上图所示,颐和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佛香阁为中心在昆明湖沿岸区域,后山的建筑相对少。北宫门进来面对的就是以须弥圣境和四大部洲为核心的后山主要建筑群。 <p class="ql-block">须弥圣境和四大部洲是一组把佛教思想具象化的建筑群,仿佛是让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后山的须弥圣境和四大部洲是一组前汉后藏建筑风格的建筑。<div><br><div>汉式风格的土木建筑被英法联军焚毁,藏式土石结构为主,保留下来的多一些。老照片是修复前的样子。<div><br></div></div></div> <div>早年到颐和园后山,还没有大规模修缮,看到浩劫之后宫殿废墟,只剩下错落分布着似碉楼,又如堡垒的藏式建筑。<br></div>其实当年颐和园的能烧的建筑完全被焚毁,后清廷重建了一些建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又被大肆破坏了一次。现在看到的颐和园后山的建筑都是近年逐渐修复的。 须弥圣境,这片建筑是为了体现须弥山的意象。佛教认为须弥山是天地的核心也是宇宙观的核心。当初的建造者是想在这里建造一座“宇宙中心”。 须弥圣境左右和上方的所在是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环绕须弥圣境,凝聚成一个神圣的宇宙体系。百度关于须弥山的介绍说:须弥山矗立于佛教宇宙的中心,被七重金山与香水海层层环绕。须弥山即是世界的轴心又是万物秩序的源头。在这座神圣之山的周围,咸海之中漂浮着四大部洲。<div>南赡部洲,正是我们家园——地球,东胜神州也一定不陌生,西游记说的清楚,东胜神州是孙悟空的家。</div> 网上找到须弥灵境、四大部洲的手绘图,虽然近期做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但被焚毁前的场景已不能重现。 正对着颐和园北宫门的须弥圣境建筑群。 石经幢没被英法联军完全毁掉。 <p class="ql-block">但浮雕上也有被英法联军破坏的痕迹。</p> 须弥灵境修复了主殿台基和左右配殿。 四大部洲是弥圣境周边建筑,以香严宗之阁为中心,过设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绿、白、黑红四座藏塔,形成拱卫须弥灵境的态势。<div>我们以这张地图为据探访四大部洲。<br><div><br></div></div> 须弥圣境主殿台基的后面。 由台基后开始逐级攀登。 走上台阶就是四大部洲之一的南瞻部洲。 红墙蔚为壮观,是不是有点布达拉宫的意思呢? 南瞻部洲。应该是英法联军焚毁后所建,完全没有了图上画的规模。 南瞻部洲之后是香严宗之阁,两建筑距离很近。 图上看出来须弥圣境外后山的第二大建筑,是个巨大楼阁,焚毁后所补建就是一座单层不大的殿。 两个建筑贴的很近,几乎衔接起来。<div>从这个平台上向左走,依次是地图中八小部洲的二小部洲——筏罗遮末罗洲、绿塔、一小部洲——舍谛洲。向右走依次是三小部洲——末罗洲、红塔、四小部洲——提诃洲。远景是二小部洲和绿塔的塔尖。</div> <p class="ql-block">绿塔(地灵塔)与地图中八小部洲中的二小部洲——筏罗遮末罗洲。</p> <p class="ql-block">绿塔</p> <p class="ql-block">地图中八小部洲中的一小部洲——舍谛洲。</p> <p class="ql-block">向右走是地图中八小部洲中的三小部洲——末罗洲和红塔(皆莲塔)。</p> 八小部洲中的三小部洲——末罗洲、红塔。 更远,大一些的建筑是八小部洲中的四小部洲——提诃洲。 从香严宗印之阁继续拾阶而上,上一层的平台左右两边建有两座式样相同的阁楼,左边为月殿,右边为日殿。 日殿 <p class="ql-block">日殿。</p> 日殿 <p class="ql-block">月殿</p> <p class="ql-block">月殿向左到达四大部洲之一的西牛贺洲。</p> <p class="ql-block">五小部洲——嗢怛罗漫怛里拿洲</p> <p class="ql-block">西牛贺洲和五小部洲——嗢怛罗漫怛里拿洲。</p> <p class="ql-block">西牛贺洲和比它略高的地图中八小部洲中的五小部洲——嗢怛罗漫怛里拿洲相互对应。</p> 从五小部洲——嗢怛罗漫怛里拿洲看西牛贺洲,高差大约是一层楼的样子。 <p class="ql-block">五小部洲——嗢怛罗漫怛里拿洲与月殿。</p> <p class="ql-block">从日殿再向右,是四大部洲的东胜神洲与地图中八小部洲中的六小部洲——毗提诃洲。</p> <p class="ql-block">六小部洲——毗提诃洲。</p> <p class="ql-block">东胜神洲。看的出来二层建筑很新,距离上次修缮的时间不会太久。</p> <p class="ql-block">房子一层成弧形,不但在四大部洲中绝无仅有,而且显示中也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在日殿之下看东胜神州。</p> 从这个高度再向上,没下边那样的台阶,要走石块中的不太规则的台阶曲线上行。这座建筑是四大部洲之一的北俱芦洲。 <p class="ql-block">北俱卢洲建在石山上。北俱芦洲向左,稍微下几步台阶到达地图中八小部洲中的——憍拉婆洲和白塔。向右到达八小部洲中的八小部洲——矩拉婆洲和黑塔。</p> 八小部洲中的七小部洲——憍拉婆洲。 <p class="ql-block">八小部洲中的七小部洲——憍拉婆洲。</p> <p class="ql-block">白塔(天洁塔)。</p> 白塔。 <p class="ql-block">白塔。</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白塔。</p> <p class="ql-block">北俱芦洲向右,是八小部洲中的八小部洲——矩拉婆洲。</p> 八小部洲中的八小部洲——矩拉婆洲。 <p class="ql-block">经过八小部洲,就是黑塔(吉祥塔)了。</p> <p class="ql-block">黑塔(吉祥塔)是后山建筑群中色彩最深的建筑,也是最后一座建筑。到此走就看完了颐和园后山须弥圣境和四大部洲所有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与地图对应,按逐级而上,先左后右的原则看了须弥圣境和四大部洲、八小部洲。</p> <div><br></div><div>八小部洲现场没有注明,梵文译成的中文不好记,写下来便于了解八座建筑:</div><div><br><div>一小部洲——舍谛洲</div><div>二小部洲——筏罗遮末罗洲</div><div>三小部洲——末罗洲</div><div>四小部洲——提诃洲</div><div>五小部洲——嗢怛罗漫怛里拿洲</div><div>六小部洲——毗提诃洲</div><div>七小部洲——憍拉婆洲</div><div>八小部洲——矩拉婆洲</div><div><br></div><div>清代乾隆年间建造象,征佛教经典中的“四智”白绿黑红四座梵塔分布于香岩宗印之阁的东南(白塔)、东北(绿塔)、西南(黑塔)、西北(红塔)四个方位。</div><div><br></div><div>四座藏式塔的名字:</div><div>白塔——天洁塔<br></div><div>绿塔——地灵塔<br></div><div>黑塔——吉祥塔<br></div><div>红塔——皆莲塔</div><h5>注:文中老照片引自百度,须弥圣境的说明,八小部洲、藏式佛塔的名称取自AI检索。</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