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老史带着我和小朴,以及村支书刘玉明去了汤峪镇政府,给镇长和书记说明了我们的想法,希望镇政府能支持滑峪村兴建人畜饮水工程。镇长和书记听了我们的情况介绍后,非常高兴,说只要能帮滑峪村改变面貌,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将全力以赴。随后迅速安排了工作,以镇政府名义向县水利局行了文件,请求给与技术和资金帮助。<br> 之后,我们又去了县水利局,水利局的领导也很热忱,他们说尽快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滑峪村去现场勘察。<br> 两天后,水利局派来两位技术员,他们携带着水准仪和经纬仪等测量工具,在我们的陪同下去了水源地。那天天气特别炎热,刺目的阳光照射在我们身上,一个个汗流浃背,但心里非常高兴,眼望着我们的设想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两位技术员带着草帽,穿着背心,一个扛着标尺,一个背着三脚架和仪器,吃力地往前走。村里的一群孩子觉得很稀奇,也跟在我们后面一同前行。<br> 当我们来到位于太白山脚下的那处水源地,再一次看到清澈见底,汩汩流动的清泉,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技术员详细查看了地形,并取了水样。然后对我们说,这里的山泉水量很丰富,看上去水质也不错,水源地所处的位置也相当好。将来引水可以不用水泵就能把山泉引入村中。这样可以节省不少工程量和投资。接下来需要对水质进行检测,只要符合饮用标准,就可以实施了。<br> 看过水源地后,两位技术员紧接着开始测量水源地到村庄的距离,以及沿线的地形,以便为下一步规划布设管线提供依据。一路上,两位技术员特别辛苦,一人举标尺,一人瞄准仪器。走一走,停一停,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数据。我看他们的背心都湿透了,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不住地往下淌。老史说,累了就歇一歇吧!他们摇摇头说,不累不累。<br> 沿途我们经过一畦畦蔬菜地,一排排玉米林,还有一片片果园。因为天气闷热,庄稼地里的蔬菜和玉米,以及果园里的果树,叶子就像被蒸烤过似的,全部耷拉下来,显得无精打采。只有那欢快的麻雀在空中飞来飞去,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还有隐藏在树林中的知了发出嘘嘘嘘……的噪声。就这样,我们从水源地到拉林他们组,大约走了5公里的路程,整整用了4个多小时。从早上的九点多持续到下午的两点多。一直忙碌到测量结束。<br> 测量完后,拉林邀请大家到他家里吃饭,他让媳妇准备了臊子面。我们一听,非常高兴!大家忙乎了半晌,中午也没吃饭,都感到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听说要吃饭,早已急不可耐了。<br> 狼嫂做的臊子面可以说是一绝,我们住进她家后,吃过好几次她做的臊子面,可以说色香味俱全。<br> 当我们来到拉林家门前,远远地就闻到一股香味。拉林招呼大家洗手洗脸,然后泡了一壶老砖茶,给每人用小碗盛上。老史端着茶,脸上洋溢着笑容。他热情地对两位技术员说,你们是有功之臣,今天最辛苦,好好歇一歇,一会儿多吃两碗面。两位技术员笑着说不辛苦,不辛苦!<br> 村支书刘玉明说,今天大家为了滑峪村的吃水问题,冒着酷暑跑了大半天的路,我们心里非常感激。将来吃水问题解决了,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两位技术员说,他们回去一定尽快化验水质。如果水质没问题,就抓紧搞设计。设计审查修改完善后,就可以施工了。大家听了他们的话,心里都很激动。我和小朴静静地听着他们拉话,心里似乎已经有了一点成就感。<br> 狼嫂把饭做好了,用盘子端上来六碗面。然后对大家说,吃吧!面还继续下着呢!<br> 要说关中的面食,我觉得还是西府做的最好,不仅味道好,而且做法很精细,尤其臊子面是宝鸡一带最有特色的家常饭。面香不香,关键看臊子做得怎么样。这里的臊子内容很丰富,有西红柿、豆角、鸡蛋、碎土豆块、木耳、黄花菜、豆角,汤里有辣子、香醋、韭菜叶等。熬好的臊子,漂着红红的辣子油,看着都香。面条是手擀的,就像筷头那么宽,裤带那么长。这里吃面有个特点,面条煮熟后先捞进凉水盆里,吃的时候从里面挑,谁想吃多少挑多少。那面条极其筋道,富有韧性。我们初来乍到,不懂得技巧,因为面条太长,手持筷头捞半天,就是捞不进碗里。看上去姿势很笨拙,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狼嫂过来教我们捞面的技巧,只见她用筷子轻轻地挑一些面,又将挑起的面在筷头上缠绕一圈,往碗里一拖,面条就轻易地被捞进碗里了。于是我们照着狼嫂的办法学了两次,很快便学会了。<br> 那一天,大家都辛苦了,饿极了。每个人都超出了平时的饭量,就连小朴都吃了两碗面,我吃了三碗面。那碗很大,是专门用来盛面的碗。当地人都知道关中有八大怪,其中有一条就是“面条像裤带”。岂不知盛面条的碗也很奇特,它比一般的碗要大很多。当我第一次拿着那个碗的时候,感到很惊讶,咋这么大的碗?觉得有点太夸张了。后来才明白,这里的人吃面的时候需要搅拌,碗大方便搅动。另外农村人干活儿辛苦,饭量普遍大,用大碗吃面比较过瘾,一大碗面就可以填饱半个肚子。<br> 老史个子不高,且很瘦弱,端着大碗吃面,似乎有点吃力的样子。<br> 他一边吃着,一边笑着说:“哈哈!我觉得这个碗比我的脑袋都大!” <br> 狼嫂微笑着说:“您瘦,就应该多吃点!”<br> 拉林说:“人家武松是三碗不过岗,老史您应该三碗不放筷。”说完,哈哈大笑起来。<br> 村支书刘玉明招呼那两位技术员,让他们好好吃,并把桌上的葱花、香菜、辣子碟往他们跟前挪了挪,请他们就着。两位技术员都是年轻人,今天扛着仪器跑来跑去,着实辛苦了,他们端着那个大老碗,吸溜吸溜吃着面,看着都香。<br> 饭后,大家短暂休憩了一下,拉林熬了一壶新茶,给大家每人盛了一小碗。两位技术员趁机了解了一些村里的人口、土地等基本情况。村支书说,他们村长期以来靠打机井吃水,村子里只有五、六口井,每家每户都要挑水吃。离水井远的人家挑一次水很艰难,担着沉甸甸的两桶水,呼哧呼哧要走很远的路。遇到天旱,井里就会缺水,吃水就成了问题,所以老百姓早就盼着能吃上自来水,尤其是年龄大的人更期盼。<br> 两位技术员说,他们回去一定抓紧搞水质化验,结果一出来就告诉大家,然后抓紧推进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听了都说好。<br> 大家聊完天后,两位技术员说他们准备起身回县城了。于是,老史和我们一同把他俩送出大门外,目送着他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