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我进入腾冲国殇墓园,映入眼帘的是青灰色的墓碑在苍松翠柏间静静矗立,风掠过镌刻着名字的石碑,仿佛还在诉说着八十余年前滇西战场上的悲壮往事。这里长眠着中国远征军的英烈,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热血,每一段历史都值得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墓园中,远征军将士的事迹是最震撼人心的篇章。当年,为守护滇缅公路这一 “抗战生命线”,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穿越野人山。</p>  <p class="ql-block">在缺粮少弹、疫病横行的绝境中与日军殊死搏斗。有的战士身中数弹仍紧握钢枪,有的在阵地失守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诠释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而 “娃娃兵” 的故事,更让人泪目 —— 那些不过十三四岁的少年,本应在学堂读书,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穿上军装,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写满坚毅,许多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滇西的战场上。</p>  <p class="ql-block">更让人动容的,是腾冲仕绅与百姓的支持。当年战事吃紧,腾冲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为部队带路,有的冒着炮火运送物资,有的在家中救治伤员。他们或许没有穿上军装,却用最朴素的行动,成为了远征军最坚实的后盾。正是这份军民同心的力量,让远征军在绝境中一次次挺过难关,最终收复腾冲。</p>  <p class="ql-block">《答田岛书》由时任腾冲县县长张问德于1943年9月12日所写,是对日军驻腾冲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诱降之函的严正驳斥与拒见答复。书文发表后名震全国,被称为“沦陷区县长的人杰楷模”,彰显民族气节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1965):民国元老、云贵监察使,被誉为“滇西抗战之父”。1942年发布《告滇西父老书》稳定人心、凝聚抗战意志;战后倡导并主持修建国殇墓园,奠定纪念格局与精神地标 。</p>  <p class="ql-block">在这段历史里,史迪威将军与滇缅公路的故事同样不可磨灭。为打破日军封锁,无数中国百姓用双手和肩膀,在崇山峻岭间修起了这条 全长为1146.1公里的抗战生命线,其中中国境内段959.4公里、缅甸境内段186.7公里,起于云南昆明、止于缅甸腊戍 。</p>  <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是1942年至1945年间,中美盟军为打破日军封锁,在中国云南与印度阿萨姆邦之间开辟的空中运输线,因需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的“驼峰”地形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驼峰航线累计运输物资约60万吨,为中国抗战前线提供了关键物资支持,也运输了大量中国军队赴印度受训。</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带领部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这条公路不仅输送着物资,更承载着中美盟军共同抗敌的决心。而陈纳德飞虎队的战机,曾在滇西的天空划出一道道守护的弧线,他们驾驶着战机与日军周旋,多次以少胜多击落敌机,用 “飞虎” 的威名守护了滇缅航线的安全,那些战机轰鸣声,至今仍似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天地正气″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提并书写,刻于忠烈祠前,为墓园重要题刻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小团坡山顶,有“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上方是第20集团军司令官霍揆章的题字,李根源在塔身上题写“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墓碑主要是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战役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上3346座墓碑如军团列阵般辐射排列,每一块青苔斑驳的石碑,刻着年轻的名字与军衔,沉默诉说着“中国军人赴国殇”的悲壮。</p>  <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不少游人手持黄菊花,默默穿梭在墓碑间,将花轻轻放在碑前,寄托着无尽的追思。</p>  <p class="ql-block">“碧血千秋”为蒋中正题字、李根源书写,刻于国殇墓园忠烈祠前挡土墙石匾,为墓园落成时的纪念题刻 。</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一个稚嫩的小孩,他双手捧着菊花,眼神中满是庄重,在家长的带领下,认真地将花放在墓碑前,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对着墓碑鞠躬。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这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从小就懂得铭记历史、敬重先烈,这是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中的倭冢。1944年腾冲光复后,在修建国殇墓园同时,以人道主义收葬日军遗骨并立“倭冢”,由李根源题碑 。</p><p class="ql-block">日本方面曾通过外交或民间渠道要求迁回遗骨或拆除,均被中方以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为由拒绝。</p>  <p class="ql-block">走出墓园时,夕阳洒在 “滇西抗战纪念馆” 的匾额上,心中满是沉甸甸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那些英烈的名字或许会被岁月模糊,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用热血铸就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p>  <p class="ql-block">国殇墓园不仅是一座纪念园,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也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方能不负先烈,守护好这山河无恙。</p>  <p class="ql-block">美篇中的歌曲,我选用了中国远征军军歌《战场行》。它的创作者是抗日名将戴安澜 。1942年,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第200师赴缅作战,在同古保卫战中,率部与日军激战12天,成功阻击了数倍于己的日军,为中国远征军的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缘何岁月静好,英魂永镇山河″今瞻英灵,青石列阵如征衣未解,松涛翻涌似战马长嘶。此血此魂,乃民族脊梁永恒之见证;此心此志,是不屈精神不朽之传承!</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