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海子

山峰雪莲

<p class="ql-block">作者:王 学 正</p><p class="ql-block">编辑:山峰雪莲</p><p class="ql-block">图片:Ai合成(过去的海子)</p><p class="ql-block"> 齐海鸥拍摄(今日的海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家乡的海子》一文深情地描绘了作者家乡五家渠的海子,它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情感寄托与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中的海子源自黑龙潭,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是作者儿时的乐园,承载着童年的欢乐时光。同时,海子还见证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诞生与发展,军垦拓荒者在此开垦荒地,将戈壁滩改造成充满生机的绿洲。如今,海子已修建成北海公园,五家渠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海子所代表的军垦精神却永远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本文通过对海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王学正先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军垦精神的敬仰与赞美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乡的海子</b></p><p class="ql-block"> 王学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乡的海子,源自古老的黑龙潭,一路蜿蜒,经黑海子、冯家海子、北海子,最终流入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这“海子”的称呼,源于久居内陆的蒙古族与藏族,而历史学家也普遍认同,海子便是那些如诗如画的湖泊。在新疆,最美的湖泊无疑是博斯腾湖,然而,家乡的海子虽不及其壮丽闻名,却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于生长在五家渠、从未见过大海的我们来说,这片海子便是儿时心中的大海。</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乡的海子边,生长着茂密的野草与芦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草丛间栖息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鸟儿,它们或教雏鸟捕食与飞翔,或梳理羽毛,或谈情说爱,又或彼此讲述着远方的故事。稀有的白天鹅也常在此驻足、洗浴。那些雍容华贵的白天鹅,与机警灵敏的野鸭、如黑色闪电般的燕子以及叽叽喳喳的呱拉鸡,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小生灵,共同编织出一首自然的交响乐。它们或高歌,或低语,不同的声调与音色交织成浑厚的乐章,为翩翩起舞的鸟儿们伴奏、喝彩。此刻,海子美得令人心醉,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壮丽无比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海子的水清澈见底,数不清的鱼儿在碧绿的水草间穿梭嬉戏。远处,水草密布,深不可测。微风拂过,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令人心旷神怡。这片迷人的海子,成为我们儿时的天然乐园。炎炎夏日,我们在这里游泳、钓鱼、掏鸟蛋;寒冬腊月,我们则在冰面上滑冰、打陀螺。春天,沙枣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我们折几枝带回家,插在瓶中,整个房间便弥漫着沙枣花的芬芳。秋天,红彤彤的沙枣挂满枝头,我们爬上树,挑选又红又大的果实,塞入口中,品尝那甘甜的蜜汁。海子岸边的沙枣,是我们儿时最解馋的美食。而挺拔的白杨与婆娑的沙枣林,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乡的海子,不仅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更是我们一生中难以割舍的情缘。据父辈们讲述,1950年6月,王震将军陪同彭德怀元帅来到黑龙潭考察,发现了这片海子与老龙河的丰富水源。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地转业,开垦荒地,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2年3月,程悦长师长率领十七师全体官兵来到这里,这支英雄的部队,踏入了这片亘古荒原。从此,这片人烟稀少的戈壁滩上,有了帐篷、地窝子、袅袅炊烟与欢声笑语,荒凉的戈壁焕发出勃勃生机,沉寂的大漠中响起了开拓的号角与欢乐的歌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乡的海子,见证了军垦拓荒者用铁锹翻开历史新篇章,用犁铧耕出沃土良田,用汗水浇灌出沙漠绿洲。一代代军垦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了兵团的建设,为了恢宏壮丽的军垦事业,献出了青春,甚至子孙。他们无怨无悔,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片大漠荒原,将其改造得天翻地覆,面貌巨变。如今,这里已是郁金香盛开的大漠奇观,五家渠这座戈壁水城,宛如一颗镶嵌在大漠绿洲上的璀璨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乡的海子,以崭新的视角见证了家乡的巨变。如今的五家渠,千顷禾苗吐翠绿,万条渠水翻波浪;新修的大道纵横交错,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哈密瓜香飘九州,优质棉溢满大江南北。青格达湖中,金色鲤鱼腾起浪花;文化广场上,五彩灯光熠熠闪烁。古老的海子已修建成北海公园,绿草如茵,柳树成荫,百花争艳,鸟语花香。公园中央,一湾清澈的湖水,仿佛让人忆起海子的原始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还有唱歌跳舞的场地,健身运动的体育场。柳荫树下的长廊,安放着舒适的座椅,幽静的小路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中老年人漫步其间,观景、乘凉、拍照、录像。一些年逾古稀的老军垦人,互相搀扶着,驻足在公园的一角,指指点点,回忆着儿时在此游泳、钓鱼、滑冰、打陀螺的场景。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撩起他们无尽的回忆与畅想。家乡的巨变与海子的新貌,让他们感慨万千,倍感荣光。他们深深爱着自己的家乡,也深深爱着这片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他们一样,不仅爱着自己的家乡,更爱着这片海子。我爱这片海子,因为她曾是我们儿时的精神乐园;我爱这片海子,因为我们从小在她的怀抱中成长;我爱这片海子,因为她承载着军垦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军垦事业的辉煌;我爱这片海子,因为她目睹并继承了红色基因,茁壮成长,成为兵团建设的中坚力量;我爱这片海子,因为她永远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将继续向后人讲述军垦人的传奇故事,传承兵团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恢宏壮丽的军垦事业与兵团精神永垂不朽,千古流芳。</span></p> <p class="ql-block">作家王学正先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学正生于1954年,山东莱洲人,曾任兵团第六师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六师作协会员、政协五家渠市政协委员。除立足本职工作,还爱好写作,曾在《准噶尔时报》《五家渠文艺》《兵团文艺》《杨洲文学》《绿洲》等刊物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数十篇,出版长篇小说《军垦医家》,撰写《五家渠文人艺事》。现在五家渠市开设口腔诊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