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奇山2025乙已年农历七月廿十日9月9号登黄山.深圳—安徽之旅

江夏传奇

<p class="ql-block">“五岳归来不看山”,原是古人登顶后的豪语。然而“山外有山”,却是一位旅者的不懈追求。</p><p class="ql-block">我曾循着李白的足迹攀过华山,在千尺幢的绝壁上触摸过盛唐的风;也曾追随杜甫的步履丈量过泰山,在玉皇之顶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还沿着徐霞客的攀岩之路登过衡山,在祝融峰的云雾里数过宋代的星星……</p><p class="ql-block">这五岳,教我识得何为雄奇,何为险峻,何为苍茫。然而当我真正走遍这五岳,如今站在黄山之巅看云海翻涌时,方觉那“不看山”的断言,不过是未遇三山之前的偏颇。</p><p class="ql-block">三山与五岳,恰似工笔与写意的对望。三山,它们不争五岳的巍峨,却在方寸间藏尽乾坤。当我站在莲花峰俯瞰云海漫过光明顶之时,忽然了悟:山水本无高下之分。五岳教我识天地之大,三山则让我见万物之微——原来最好的风景,永远在下一座山。</p> <p class="ql-block">🇨🇳“登黄山,天下无山”🇨🇳</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一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千古赞誉,道尽黄山在三山五岳诸名山中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黄山的美,是独步天下的山水美,是独树一帜的人文美,是独具特色的发展美。黄山之书,我也许仅仅读过了一页,但无论怎样,她已然不再是一个概念了……兼具五岳之雄、险、秀、幽、峻,又以其独特的花岗岩地貌和云海奇观成为“天下第一奇山” ,成为三山五岳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黄山是吾师🇨🇳</p><p class="ql-block"> 历游五岳,跋涉山川,心游天际,寻觅悠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我一直心心念念的黄山</p><p class="ql-block">当我踏入黄山地界,仿若步入了一幅诗意长卷,每一处景致都是浓墨重彩的笔触,绘就出世间少有的绝美之境,带给我们惊艳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黄山脚下,抬眼仰望那巍峨耸立、直插云霄的山峦,内心深处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恰似汹涌澎湃的潮水,催促着我即刻踏上攀登之旅,去探寻那隐匿于云雾缭绕间的未知与神奇。</p> <p class="ql-block">🇨🇳黄山登阅🇨🇳</p><p class="ql-block"> 黄山,与长江、长城、黄河并列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重要象征,是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顶桂冠的名山。黄山所蕴含的徽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我为大自然造化的黄山大美境界而赞叹,也为这里产生的厚重徽文化而沉迷。</p><p class="ql-block">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山中有名可数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峰,或崔嵬雄浑,或俊俏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巧然天成。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都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p><p class="ql-block"> 黄山,自古便成为多少人心中的“天地大观”。黄山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生态绝佳。千百年来,凝聚天地之美的黄山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徐霞客在游历名山大川后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刘海粟大师一生十上黄山,感慨“黄山是吾师,吾是黄山友”,传为艺术佳话。</p> <p class="ql-block">🇨🇳慈光阁🇨🇳</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较长的山路,第一站景点“慈光阁”进入视野,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中,鸟鸣啾啾钟磬悠扬里,慈光阁尤觉静谧安详,大气庄严。楼阁建筑古朴典雅,为我国传统建筑风格。仰望慈光阁,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典范。进入殿堂,所有游客静下心来,在香雾钟声中,涤荡尘世的污浊,接受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备注》我们由此乘玉屏索道,去玉屏楼。</p> <p class="ql-block">🇨🇳玉屏楼🇨🇳</p><p class="ql-block"> 地处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几乎集黄山奇景于大成。这就是海拔1716米的玉屏楼景区。我们在缆车上远眺,只见远处青山黛石胧罩山野,近处高耸入云的山峰直入云霄。当缆车缓缓升起时,悬空下秀美的山川在广阔大地之上。连绵的群山,在悬崖峭壁生长着绿松。</p><p class="ql-block"> 玉屏楼就在我们眼前了。走下缆车我们就感到阵阵凉意,山间薄雾蒙蒙。玉屏楼门前有石狮、石象两石形同门卫。只见那石象昂首望天,大气天成,和玉屏楼左侧的迎客松交相辉映。玉屏楼的右侧是送客松,楼前还有陪客松、文殊台,楼后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主席老人家的草书“江山如此多娇”。楼东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帅的“风景如画”“黄山第一处”的题字以及刘伯承元帅的诗作:“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p> <p class="ql-block">🇨🇳迎客松🇨🇳</p><p class="ql-block"> 石象前面的迎客松,真是不一般。它笼罩在空蒙的山雾中,于亭亭玉立间尽显其美丽与端庄。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经历了千年风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后,才能有此般的淡定与从容。迎客松周围的石崖上有许多石刻,记得其中一副刻的是“岱宗逊色”,夫岱宗者,泰山也,余以为黄山之美在景色秀丽,东岳之尊在历史厚重,实不可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最是奇松能解语。迎客松的枝干里面,藏着千年的月光,它在崖缝里活出比自己更大的生命,把"坚韧"二字,长成了可以触摸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黄山松🇨🇳</p><p class="ql-block"> 黄山之美,美的这松、这石、这风,都充满了灵气。也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了。游黄山无时不松,奇特的古松,难以计数。除了闻名遐迩的迎客松以外,还有送客松、陪客松、团结松、孔雀松、卧龙松、探海松、黑虎松等30多种。它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扎根在岩石缝隙里。站着,已是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黄山有十大名松,既是名松,自然是各有各的风采,或如书法般秀丽,或如夫妻合抱,或是张开手臂欢迎远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们而歌。</p><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些随处而长的普普通通却又风姿不凡的黄山松。唯有这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才是黄山真正的精灵,才是黄山的灵魂所在。这些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针叶密短,叶色苍翠,树冠扁平,姿态优美雅致,气势古朴浑厚,造型奇特、美丽绝伦,千松千姿、各具形态,犹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七十二峰处处点染,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玉屏楼到鱼腹岭之间,有一条过小心坡、渡仙桥的坡道,坡道陡峭而狭长,宽处两米多,最狭窄的地方只有0.5米,只能容一人通过,这就是黄山“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一线天”是在两座高耸的崖壁中间,开凿出一条似如登天的石阶坡道,坡道内的光线还比较暗,抬高眼才能看到一丝蓝天,当快到坡顶的地方两崖中间夹着一块不小的石头,石头悬在头顶看似欲坠,生怕它会掉下来!登一线天,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有一定的胆量和耐力。</p> <p class="ql-block">🇨🇳百步云梯🇨🇳</p><p class="ql-block"> 黄山上最险要的地方,莫过于百步云梯了。这是通向莲花峰的必经之道。这条只有一人宽的登顶之路,在石壁上凿成的二百一十八级险峻陡峭的蹬道从两石间穿过,以险峻著称。若是站在对面的螯鱼洞上观看,石阶下临深渊,如同依靠在峭壁上的一副长梯。常常云雾缭绕,虚无缥缈,十分险峻,仿佛在百步之外都是云梯,故曰百步云梯。</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百步云梯的出口处,有两块巨石挡住了去路,一石如龟,一石似蛇。一龟一蛇,平行相向,所以又有“龟蛇守云梯”之称。明代诗人唐世靖曾有诗云:“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可见此处地形的险要。</p> <p class="ql-block">🇨🇳团游之感🇨🇳</p><p class="ql-block"> 终于攀上百步云梯最高层,放眼望去一边是连绵起伏的黄山群峰,山崖间云雾升腾,古松掩映,仿若仙境。另一边是一面陡峭的石壁,鬼斧神工,叹为观止。登临云梯顶端,眼前有一石亭,名曰莲花亭,而此处亦是攀登莲花峰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莲花峰🇨🇳</p><p class="ql-block"> 莲花峰,不仅是黄山第一高峰,也是安徽省地理最高点。这次登黄山,我三峰选其一,放弃了天都峰和光明顶。莲花峰,峻峭高耸,远观仿佛初绽的莲花,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我们终于成功登上了莲花峰顶,只见一圆形石碑,上书“黄山莲花峰高程1864.8米”。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云天一色,江河一线,俱在远眺之下。莲花峰顶是个小平台,虽然山高风大,但有惊无险,亦可尽情远眺,既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也可领略“独莲峰擎天”的情趣。我们既有对大自然雄险的感慨万千,也有一种征服后的豪情顿生。</p> <p class="ql-block">  莲花峰上,曾踏过多少名人足迹,壁上镌刻有“突兀撑青穹”、“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群并非沉默的遗迹;这些镌在石上的句读,实则是山与人的共谋——每一笔落凿,都是将文脉刻进史页,将史页翻作永恒。</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题“黄海仙都”🇨🇳</p> <p class="ql-block">🇨🇳黄山云海🇨🇳</p><p class="ql-block"> 从莲花峰缓缓下来,准备打道回府。老天真是眷顾,突然一阵阵云雾蒸腾,让我们在下山之际看到了云海。那可是波澜壮阔,一望无际的啊。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里。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p><p class="ql-block"> 云海,是黄山第一奇观,黄山自古就有“黄海”之称。明代唯一存世的黄山志书就叫《黄海》,康熙帝登临黄山时,御笔题写了“黄海仙都”的匾额,镌刻在黄山上。黄山的五绝,首推就是云海了。黄山素有以峰为体,以云为衣之说,那瑰丽壮观的云海,又以美、胜、奇、幻冠绝天下,享誉古今。“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是黄山云如沧海的的真实写照。放眼那群山浪谷,一团团形状奇异的云雾,时而潇潇洒洒地随风飘逸着,时而聚集一起,在山风的低吟浅唱中翩翩起舞。时而又恰似万顷波涛卷来,虽不闻惊涛拍岸,轰然有声,但也是浪花飞溅,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 自黄山归来,我不再以山为山,而是心怀圣山。</p><p class="ql-block"> 黄山的美,黄山的奇,黄山的雅,黄山的秀,都不是自己用语言能表达的。只有亲身游历的人才能感受黄山独特的神韵。奇松、怪石、云海,任何一种都美得自然,美得纯洁,美得真切,美得诱人。</p><p class="ql-block"> 对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名言,当我遍访五岳和三山后,才懂此言更深层的意味;踏过群峰后,方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而每一座山的登临,每一次的攀爬,都是与天地对话的永恒诗篇。对于二者的感慨,实则是递进的:黄山让你惊叹,五岳让你敬畏,山岳万千,终归殊途同归——那是人类对永恒之美的朝圣之心。</p><p class="ql-block"> 在黄山,山林以山林的方式,将岁月点石成金。它用云海的液态模糊了山的概念,它让怪石具象为墨绿色波涛里的生命,把奇松渗透成丛山峻岭中的丹青,将“高不可攀”变成一种虚妄。当我站在莲花峰的刹那,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宁愿被贬也要咏叹“薄海内外之名山”——原来这里所有关于崇高的想象,不过是黄山的一个剪影。</p><p class="ql-block"> 走不曾走过的路,看不曾看过的风景,体验不曾体验过的风土人情;来到这里,不仅是脚步的延伸,更是心灵的远足。梦幻黄山之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您是我心中永远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