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一百一十三<br><br>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的泾川大云寺,是一处融合了深厚历史底蕴和自然景观的旅游胜地。2025年7月5日上午,随团来到泾川,走进大云寺,踏入历史的长河,感悟佛宝舍利之千年传奇。 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旨在全国30个州建立舍利塔,其中在泾州大兴国寺修建的舍利塔和地宫,更是供奉了14枚佛祖舍利。公元690年,武则天敕令在各州建设大云寺,并将《大云经》珍藏其中。泾川大云寺便是在隋代大兴国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其建筑风格与宗教文化交相辉映。 千百年来,佛法东传、西去取经,都要往来跋涉于丝绸之路。泾川作为东越陇山进入陕西的关陇要塞和直入西安的咽喉之地,也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从前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至隋唐北宋的安定郡或泾州,一直都是地方最高行政治所和西部军事屯御要地,更是佛教东传西去、僧侣往来云集的繁盛交融之区。隋文帝择泾州建舍利塔,武则天敕泾州建大云寺,足见这座古城对于隋唐帝国的重要意义。 公元706年,唐中宗李显改大云寺为龙兴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泾州龙兴寺瘗埋“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敕建解脱禅院(即水泉寺)。元明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耳、明孝宗朱佑樘先后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现存碑刻;元贞元年(1295年)《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碑文载,水泉寺“度门弟子三千有余”。清代《泾川直隶州地理调查表》等文献载,全县共有佛寺、庵153座……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代泾川佛教文化的繁荣盛况。 <b>天王殿</b> <b>卧佛殿</b> <b>舍利塔</b> 舍利,梵语音译,意为骨身或遗骨。相传是由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起才有的,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在骨灰中发现了许多五彩晶莹、坚如玉石的珠状物,尊称为舍利。 提到佛舍利,最为人们熟知的,或许是1987年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祖指骨舍利,这也奠定了其在世界佛寺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佛舍利,正是在陕甘交界、泾河流域的甘肃平凉市东部县城——泾川。 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br>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b> 华夏佛宝圣地</b> 地宫入口 地宫是当年佛舍利发现地,现以大量的图片及实物,展示泾州三现舍利,回望尘封己久的净嵘岁月,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瞻礼佛舍利圣光,沫浴佛陀智慧慈悲。 隋文帝:隋国立佛舍利塔诏 <font color="#ed2308"> 1964:初现惊世</font> 1964年12月下旬,泾川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村的社员们,在泾河北岸平田整地,发现了沉睡千百年的地宫,出土了一个四周刻有缠枝莲纹的长方形青色石函。石函长50.5厘米,宽49.5厘米,高42.5厘米,中间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阳文隶体字。石函从右边起,刻有楷书一千多字的“朝散大夫行司马孟诜撰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 1964年出土隋唐琉璃瓶 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 1964年出土唐代石凾铭文拓片 1971年,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已经调至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金棺银椁和佛骨舍利,给予高度评价:“舍利石函,贵在石函!”<font color="#333333">五重套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font>。 <font color="#ed2308">1969:再现倾城</font> 1969年冬,几乎在之前发现舍利的原址,发现了一个刻有“比丘慧明造舍利石函”字样的长方形石函,石函长67.5厘米,函体正面阴刻楷书铭文104字,落款“大周天和二年岁次丁亥八月庚子五月二十三日壬戊”。函内置大铜函,铜函内乘小鎏金铜函,其内装琉璃瓶,瓶中装有32粒舍利。 石函铭文介绍,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泾州宝宁寺和尚慧明为佛祖造像时,将佛像和舍利一起供养安奉,以求“合国黎庶俱登正觉”之愿。 <font color="#ed2308">2013:三现倾国</font> 2012年12月31日,在复建的大云寺东墙外修路时,发现了两处佛像窖藏。2013年1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了宋代龙兴寺(与隋大兴国寺、唐大云寺一脉相承)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当时僧人搜集供养的佛牙佛骨和诸佛舍利2000余粒。这也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百姓也纷纷赞誉“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 2013年出土北宋龙兴寺舍利陶棺 2013年出土宋代龙兴寺圆形琉璃瓶 2013年出土宋代龙兴寺七彩舍利 大云寺舍利塔供养佛祖真身舍利及诸彿舍利 从1964年到2013年,大云寺方圆不到一华里的范围内,作为中国唯一半个世纪3次出土佛舍利之地,数量之大,规格之高,全国绝无仅有,世界上也非常少见,被誉为“<font color="#ed2308">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研究中心”</font>。 佛舍利在中国 隋唐佛祖舍利在僧俗护送下重回大云寺 祈福法会 2015年8月28日迎请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回归大云寺安奉法会当日甘霖普降惊现双彩虹。 地宫安奉佛舍利处 地宫安奉佛舍利处 地宫 地宫 <b> 佛教文化展览</b> 泾州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但隋唐两代修筑的佛塔地宫遗址还在,美轮美奂的金银棺椁和至尊至贵的佛祖骨舍利还在,特别是大量历史书中都对大云寺有详细记载。为尊重历史,重现大云寺遗产昔日的盛况和风采,泾川县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分期修复重建大云寺。一期工程于2008年5月竣工,舍利塔主体建成后经受住了“5·12”大地震的考验。二期工程于2010年5月竣工。目前,大云寺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br> 泾川大云寺以浓厚的佛教文化为特色,景点内有舍利塔、卧佛殿、大雄宝殿等,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银椁,在佛教考古学上具有断代意义,是仅次于敦煌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我们了解隋唐佛教文化与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