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美丽的故乡

《邮电巴蜀曲》

<p class="ql-block">第一章美丽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方明,汉族,农历丁卯年十月十八日子时,公历1927年11月12日零时,生于四川省武胜县狗儿沟。从农历与公历的记年算,生他的日子差一天,但他妈妈十分喜欢农历日与公历日的日子,且农历的子时与公历的零时,不更精细细分的条件下,也没有什么差别。故两个日子都记录了下来作为他的生日。</p><p class="ql-block">狗儿沟,在武胜,没有知名度,书上查不到,地图看不到,不是附近的人也不知道,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十分珍惜生他养他的狗儿沟。</p><p class="ql-block">狗儿沟是一条平淡的小河沟,它的源头,就是附近下雨天流存的雨水。沟沟坎坎,长长湾湾,宽宽窄窄,汇成了面积不大,深度较深的小河沟儿。李方明老家的院子叫李家狗儿院子,边上横着的沟,用大石条围起,成了一个不大的堤坝,形成了堰。堰使狗儿沟的水,不能随意下泄流失,以利使用。</p><p class="ql-block">狗儿沟最窄处不到10米,最宽处近100米,长有几公里,水深最浅有2米多,最深处有10多米深。</p><p class="ql-block">武胜县,是嘉陵江水系。从南充流入武胜北,蜿蜒南流去合川,萦绕全境117公里。“千里嘉陵,武胜最长”!美景多多,风光万千。但狗儿沟,是无法从嘉陵江里提供可使用的水源,自己存水自己使用,还在涨水时泄洪给下游向嘉陵江输水。</p><p class="ql-block">武胜县年年干旱,又靠近重庆,大热天热得要命!狗儿沟附近的人畜与生产用水,只靠井水与沟水。虽然,狗儿沟不出名,影响很小,但它是附近人们生存发展的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李方明老家的院子,叫李家狗儿院子。为啥叫李家狗儿院子呢?当年,武胜县附近,有不少土匪。土匪经常晚上,入室抢人绑票,抢金银、粮食、腊肉、牛、羊、猪、鹅、鸡、鸭等。院子角落不得不修一个30米高的石碉楼,院子还养了十多根土狗,当地叫“辇山狗”,也有叫唐狗或中华田园犬。土匪人数不少,有大刀或土枪,行动急促!院子一有外人,土狗先会叫,院子里群狗疯狂叫与咬时,多是土匪来了。</p><p class="ql-block">院子里人急奔碉楼里面,关上碉楼门,与土匪周旋。同时,上碉楼顶向远方呼叫,发信鸽,燃烧明火等传播匪情。附近的人,马上组织人员、枪械、土狗等力量支援,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狗儿,还与人吃同样的东西,与主人很亲近,有时丢几根骨头就美得满足了,永远不离家。最神的是,它有病时,会自己到山坡里去找中草药,吃后自愈。它即将终老死去吋,自己会找一个主人看不到的地方,静静死去,以免主人心里难受!狗儿,是人们保家护财的好伙伴,更是人们心里慰籍的宠物。当地人取名字,没有更好的名字时,就叫狗儿,人的名字也有叫狗娃的。武胜的土匪,在新中国后,不存在了!许多石碉楼,也没有什么用处了。</p><p class="ql-block">武胜历史悠久,在石器时代及汉代,有多处遗址。</p><p class="ql-block">商至南朝宋,为巴国、巴郡和巴西郡垫江县,是并为一体的现合川与武胜的现有地盘。</p><p class="ql-block">南朝齐,从垫江县的北部分出一些土地和人口,建成为汉初县,县治在现武胜县烈面镇汉初村。</p><p class="ql-block">南朝梁大同、北朝西魏、随开皇、唐武德、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合川与武胜分分合合。</p><p class="ql-block">蒙古至元四年(1237年),置武胜军(军与县同级),是“以武力胜南宋”之意,“武胜”第一次出现。</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九年升格为定远州。大夏政权定都重庆,定远属合川管辖。</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四年,灭夏,定远县属重庆合川管,将县治迁庙儿坝,也就是现在武胜县中心镇。</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明末军、清军、张献忠大西政权军、地方武装与土司等军事力量,在四川频繁战乱,武胜也身患其间,人口锐减,许多土地变无主之地。</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八年,定远并入合川,属重庆管。</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定远因与安徽、陕西、云南等省的县同名,改定远县为武胜县。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p><p class="ql-block">武胜县姓李的人家,据上辈讲,大约清康熙年后,沾亲带故,在政府押着长途步行下,从陕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移民到武胜县。到武胜后,互相联系,弄清原藉,修复家谱。当时,因经济落后,还有一些不科学的近亲结婚现象。</p><p class="ql-block">李家的亲戚朋友,多生活在关系十分密切的武胜、合川、南充、重庆等地方。武胜与合川隔河相望,南充就在隔壁,重庆不到100公里。</p><p class="ql-block">重庆是身边最前卫的大城市,经济、文化、口音、习惯、思维、气候等等特别相近。</p><p class="ql-block">武胜的美食很有特点。面,是武胜人常喜欢吃,当时面条多是手工制成挂面,家里随时可吃。常只加盐和猪油或肉沫,也许当时经济还不富裕,还是普通的习惯,少有人加酱油,面看起微白色,也是一个特色。烧腊,用中药材及卤料制作汁,多年使用更鲜!烧腊,也不加酱油,作色用烤糖作色,是区别与川西卤菜的区别之一。渣渣鱼,嘉陵江小型鱼类的大眼泡、船丁子等,黄焖、干烧,肉质细嫩,全鱼宴的主角。麻辣牛肉,百年以上工艺,色泽红亮,麻、辣、酥、鲜。有手撕牛肉、泡椒牛肉等十多种品类。盘龙鳝,家常名菜,鳝鱼油煎至盘曲,佐花椒、辣椒等干煸、外焦内嫩。三巴汤,以牛嘴巴、牛尾巴、牛鞭巴3种,加中药炖煮,醇厚滋补。英雄烩,以仔猪内脏爆炒,壮阳补阴。盐皮蛋,一枚鸭蛋是有两种风味。</p><p class="ql-block">武胜的蚕桑丝绸,十分出名。</p><p class="ql-block">武胜的风景风格迥异,有山、水、石、洞、江、河、湖等,一步一景,十步十郁,是人们十分喜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武胜还有天然气、石油、地热、盐卤、黑卤、黄卤、钒矿泉水、沙金、页岩等等。</p><p class="ql-block">人口约43万左右,有汉、回、藏、白、苗等民族。</p><p class="ql-block">李方明的父亲,叫李子纶,有4兄弟。他是第三,前面有大伯、二伯,下面还有一个叔叔。李家狗儿院子,只有他父亲和叔叔两家及外姓家人居住。大伯、二伯,在约两公里外叫手扒岩的地方居住,有事互相关照。</p><p class="ql-block">李方明的妈妈,是合川二郎乡人,姓王,叫王壁,思维敏捷,精明能干,决策果断,行动快捷。外婆家是人口众多、影响不小的望族。</p><p class="ql-block">李方明的族人,近几辈有个特别,各家多是生儿子,少有生女儿。一辈是只有一或两个女儿。但二伯不同,他生3个娃娃都是女儿,无一个儿子。在父母生第二个孩子李方明前,二伯就约定,生李方明后过继给他家传宗接代。生后,李家族内按规矩和习惯,举办了过继仪式,族人们都见证了的。</p><p class="ql-block">但他生后,身体瘦弱,妈妈舍不得将他送去二伯家生活,由自己亲自喂养。只是有事他与二伯互相按“父子”关系处置,二伯家的3个姐姐,对这个准备传宗接代的弟弟关爱有加,关系亲密。</p><p class="ql-block">李方明父亲是读书人家,任民国武胜县政府第三科科长,第三科就是管教育的科。平时,李方明全家不住在李家狗儿院子,住在武胜县县城中心镇无逸街田家堰。</p><p class="ql-block">李方明从小不爱说话,经常静静地站着、看着,也不喜欢运动与玩。妈妈经常在他的外罩衫前小包包里,洗净刮皮切成小条小条的甘蔗,让他自己吃。当时,能经常买甘蔗给娃儿吃,可见妈妈是有点经济实力且有爱心的。甘蔗在当时,是休闲食品,在赶场天、交通要道、旅游场所才有卖的,平时如果家里没种,是难得吃到的。</p><p class="ql-block">李方明的大哥,大他5岁。叫李方琼,身体高挑,相貌英俊,走路强壮,说话明快,动作精明。</p><p class="ql-block">李方明还有两个弟弟,分别叫李方玉和李方珩。李方玉小李方明9岁,李方珩小李方明12岁。</p><p class="ql-block">李方明在几岁前,经常有小病,全靠妈妈用土方法治。日常喂养,也是精心。吃得最多的是稀饭,里面加点花生米、枣子、核挑仁等。他不爱吃稀饭,不得不在稀饭里加一点点沙糖。几岁后,给他煮点挂面,加盐、猪油,有时加点肉沫。一个月有时给他吃一个鸡蛋。他喜欢吃有味道的面,才能吃得多一点点。当时,县城中心镇赶场天,才杀猪,才能买到一点点猪肉。妈妈一两个月左右,去买两斤猪肉,做成武胜人都爱吃的滑肉汤,全家人都喜欢吃滑肉汤。妈妈有时,做个激胡豆,以胡豆为主料,用“激”的工艺(热豆遇冷汤快速入味)制成,口感软韧,咸、甜、麻、辣、酸等多种风味,再喝碗冷稀饭,口感清爽感口。</p><p class="ql-block">1932年,5岁的李方明,父亲将他送到中心镇幼稚园,但他经常小病缠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去幼稚园很难天天准时入园读书。</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7岁的李方明,读武胜县中心镇初级小学,4年时间里,基本坚持了上课读书。初级小学毕业后,又读武胜县中心镇高级小学,身体不断增强,基本坚持了正常上课,高级小学也毕业了。在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的学习中,老师们说,李方明修身、国文、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评定中下,历史、地理、自然、英文、算术、农业等课程评定优秀。特别是在计算算术、在“鸡兔同笼”及“速度问题”等应用题时,速度快捷,结果正确,深受老师点赞,同学中也十分佩服。</p><p class="ql-block">一点点优点,使李方明自信心也难得的舒心一下,会经常回家给妈妈讲学校的事,会与爸爸讲“鸡兔同笼”的算术题和历史、地理问题。会和哥哥争议中国与日本打仗的许许多多。李方明4岁后,经常头上看到与听到日本空军的轰炸机,飞过头顶去炸重庆、合川、南充,还炸过武胜,他小脑袋瓜里,自己一直在想怎么打日寇的轰炸机呢?</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13岁的李方明,进入了武胜县县立初级中学。当时,武胜的中学校,还有武胜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在初级中学校读书,李方明做梦都没想到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竟是父亲读初中时的铁哥们,姓段。父亲读初中,是在重庆的巴蜀初级中学读的,当时班上只有3个武胜人,段叔叔、唐叔叔和父亲。他们同吃同住3年,感情很深,经常走动。父亲、段叔叔、唐叔叔他们去嘉陵江游泳,父亲脚抽筋有可能丢命,段叔叔将父亲从水中救出,有救命之恩!唐叔叔的夫人,是段叔叔介绍的他堂妹,亲上加亲,三个家庭也熟悉,经常见面。高中他们3人是读不同的高中了,但也互相写信,情况都知。</p><p class="ql-block">段叔叔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成都私立华西协和大学,西医医疗专业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任军医官,段叔叔还师从武胜知名中医,学习中医。在武胜是第一位中西医结合的执业医生,在武胜、合川、潼南、遂宁等很有名气,家里常年设私人诊所,中西医并举,帮助病人。这次,他从二十四军军医官职位上辞职,马上由武胜县县立初级中学及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同时聘请,他到县立初级中学任班主任,国文授课老师,还兼学校校医。</p><p class="ql-block">李方明的大哥李方琼,也在武胜县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刚毕业,考上了“中国空军幼年学校”。</p><p class="ql-block">段老师讲国文,博引旁征,知识宽广,兴趣浓郁!李方明喜欢上了国文,以前最难写的作文,也在慢慢上路了。段老师给全班同学讲“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激活了日军轰炸机经常头上飞过的同学们斗志!</p><p class="ql-block">段老师知道李方明身体瘦弱,专门用中医方法调理,初中3年就调理3年,算是私家保健医生。还要求身体锻炼,从重庆给他买了一个篮球,饮食多吃,身心得到好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李方明初中毕业,虽然还是瘦,但身体明显比以前健康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欢迎您观看第二章高中和大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