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号:6974282 昵称:青春如草 <p class="ql-block"> 前几日见门房大爷和年轻老师聊天,大爷笑着摆手不让叫“师傅”,说叫“叔”或“伯”更亲近。这一幕像颗石子,在我心里漾开回忆的涟漪——我的“师傅”明明只比我大几天,当年一句玩笑话定下的称呼,却成了二十余年情谊里最暖的印记,也让我早早读懂:“师者”从不限定于三尺讲台,凡用真心托人、以行动予暖的,都是生命里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掂量出这份“师傅”情谊的重量,是十多年前父亲突发重病。辗转到运城医院时,治疗费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手足无措。我攥着手机哭着打给他,他没追问检查单上的数字,只沉声道:“你守着叔叔,钱的事我来办。”不到两小时,他额角挂着汗、后背浸着湿,攥着鼓囊囊的信封冲进走廊,塞给我时掌心的温度烫得我眼眶发酸:“先拿两万用,不够再跟我说。”我慌忙找纸笔写借条,他却按住我的手,语气斩钉截铁:“咱们之间,哪用这个?”后来才知,那是他省吃俭用攒下的买房首付。有人说他傻,他却笑得坦然:“朋友有难,哪能站着看?”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像老师递来的解题钥匙,一下打开了我困在绝境里的锁。</p> <p class="ql-block"> 后来有几年,我陷进情绪的泥沼,夜里睁着眼到天亮,白天对着墙也能发呆半天。我不想把丧气传给家人,只偶尔在微信上跟他零碎提句“最近没精神”。他从不说“加油”“挺住”这类空泛的话,只每周雷打不动约我见面:有时是街角那家老面馆,他早帮我点好微辣加卤蛋的面;有时是他亲手炖的排骨汤,装在保温桶里,非要看着我喝到见底。吃饭时他净聊些轻松事——楼下便利店新出的饼干、周末爬山看到的野菊、同事家那只总闯祸的小狗,绝口不碰我低落的情绪,却会在分别时,悄悄往我包里塞本翻得软的书,或是一袋带着露水的苹果。有次我忍不住问:“你会不会觉得我麻烦?”他停下脚步,眼神认真得让我心头一热:“谁没走岔路的时候?我陪着你,你能好受点,就值了。”那些日子,他的陪伴像晒在身上的冬日暖阳,一点点烘走了我心里的潮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师傅”仍是我们专属的称呼。我或许没遇到完美的爱情,却何其幸运有这样的“师友”。他让我真正懂得,生活里那些用真心予人温暖、用行动予人力量的人,都是“师道”的传承者。谢谢你,我的“师傅”,谢谢你用二十余年的信任和陪伴,成了我人生路上永远的“引路人”。这份暖,我会记一辈子,也会学着像你一样,把这份“师者”的温度,传给更多需要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