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采芹人</p> <p class="ql-block"> 刘塬村与东川道连接的唯一一条道路就是龙泉坡了。刘塬人通过此道与外界联通,下塬坐上汽车、火车、飞机到全国各地,见识外面的花花世界。因此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这条坡路是悬在土崖半腰的,一边是十来丈深的沟,一边是十来丈高的土崖。秋季遇连阴雨经常塌方,道路泥泞不堪。冬天下雪了路又很滑,只能蹲着慢慢往下溜。道路很窄只能过一辆架子,从川底一直蜿蜒而上至塬顶。半道上有一个大弯处路又窄又陡。上坡的人一定会在此歇脚,然后转身回头望。这条路就像一条土黄色的蛇仰着头屈曲而上,能看到“尾部”沟口的杨树林。杨树林里有一眼清泉,龙泉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这条坡是我们运进一切生活物资的必经之路。那些年我家夏天就改用烧煤做饭。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用独轮车拉煤的事。满满两筐子煤块如果是平路就毫不费劲,但是要上坡没有人在前面拉根本推不上去。那是暑假的一天下午,天气晴朗。爸爸推车妈妈和我还有姐姐(或者是哥哥,记不清了。)我们一人一根绳子在前面拉车。车子行至半坡,突然阴云密布刮起一阵狂风,只几分钟的功夫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一道巨大的珠帘挂在天地之间阻挡了视线。我们都没带雨具,半坡也没有躲雨的地方,一个个都淋成落汤鸡了。幸好也只下了两三分钟雨就晴了。太阳又出来了,天空还出现了一道彩虹。我们只顾着欣赏彩虹也忘了自己狼狈不堪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条道还是求学之道。那时候我们塬上只有小学,上初中要到龙泉上。龙泉学校就在沟口马路对面。它含小学和初中。学校很大,分前后两个院。前院是教室和办公室,后院是一个很大的操场。能容纳一两千人同时集会。我们村小每年六一儿童节的演出活动都和龙泉小学一起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个爱学习的学生从来不迟到。我上初一那年的冬天,有一天早上我突然醒来看见窗子特别亮以为天大亮了,急急忙忙起床背上书包就往外走。出了门才发现是亮如白昼的月光。也不知道几点,路上也是明晃晃的,周围很静很静,我有点害怕但又不想再回去打搅家人睡觉只能硬着头皮上路。那时候家里都没有钟表,只要天蒙蒙亮就必须出门。村里和我同班的好几个小伙伴都辍学了,女孩子就我一个继续上初中。走到半坡崖顶时不时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唔,唔,唔……听得人头皮发麻。我觉得头发好像立起来了,此时真正理解了“毛骨悚然”的意思。我总觉得身后有人跟着但又不敢回头。脚步越来越快,基本上是一路小跑到学校的。到了校门口大门还紧紧地关着,我只好在门口等着,背靠着校门蜷缩在角落里,大气都不敢出(那时由于太过紧张也不知道冷了)。也不知道等了多久(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只有凌晨三四点钟)才陆陆续续有同学背着书包过来了。又等了大概个把小时校门才开。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隔四十年后,父母要落叶归根,我又踏上了这条坡。道路改在沟底了,再也不怕一不小心坠下悬崖了。道路是宽宽的水泥路,两辆汽车并排绰绰有余。道路两旁还种了四季常绿的女贞和柏树特别好。现在很多人家都有汽车,最不济的也是摩托车或者带车厢的小型三轮车,人们出行方便多了。我也因为父母“安家落户”在这里,每年遇到父母的忌日、清明节、寒衣节都要回来,每每走过这条路总会有许多回忆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坡一世情。龙泉坡见证了我的成长,牵连着我及刘塬村世世代代人的家乡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