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麦田边,毛泽东曾与群众促膝长谈,讲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那时的延安,生活条件艰苦,但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军民团结一心,开垦荒地,种粮自给,才撑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士兵们在训练之余,也参与劳动,他们的身影,与农民一起,构成了延安最朴实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还有一位特殊的国际友人——白求恩。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投身抗战前线,用医术救死扶伤。他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精神,也成为了延安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家“陕北面馆”,仿佛一脚踏入了黄土高原的怀抱。门口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向路人招手,招呼大家来尝一口地道的陕北味道。阳光洒在干净的地面上,树影斑斑驳驳,抬头望去,是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坐下来吃一碗热腾腾的油泼面,耳边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信天游,那悠扬的旋律,和着面馆外的风声,让人恍惚间以为自己正坐在陕北的窑洞前,听着老一辈人讲述着红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陕北的窑洞,是这片土地上最独特的风景。它们依山而建,冬暖夏凉,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窑洞不仅是红军的居所,更是他们开会、学习、生活的场所。如今,站在窑洞前,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读书声、歌声,还有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在陕北的乡间,常常能看到古老的石磨。它们静静地躺在阳光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红色的布覆盖在磨盘上,像是为这段历史披上了一层温柔的色彩。旁边的木质杠杆,似乎还残留着当年劳动人民的汗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磨上,让人不禁想起那句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军来了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陕北的村落里,茅草屋和红灯笼是常见的景象。那一个个用竹子编织成的圆形茅草屋,仿佛是时光的守护者,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屋前的红灯笼随风轻摆,像是在为过往的行人照亮归途。而那红色的舞台,或许曾上演过无数场关于红军的戏剧,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1927年10月至1931年,刘志丹、谢子长、唐澍在陕甘地区领导举行多次武装起义,发展革命武装,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12月,在陕甘游击队基础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在南下途中遭国民党军阻击而失败,11月在渭北根据地重建。1934年,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后改编为陕北独立师),谢子长任总指挥。1935年1月,中共陕北特委将原陕北游击队组建的陕北红军第一、二、三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1935年2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统一指挥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1935年9月,鄂豫皖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同到达陕北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又称陕北红军),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长兼参谋长。1935年11月,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1937年9月,陕北红军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p> <p class="ql-block">说起红军,就不能不提张思德。他是延安精神的象征,是那个年代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战士的缩影。1944年,他在安塞烧炭时不幸牺牲,年仅29岁。毛主席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发表了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那时的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正是像张思德这样的战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他们的身影,至今仍留在黑白照片中,也留在每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杨家岭,毛泽东与农民亲切交谈的画面,至今仍让人动容。他曾在《论联合政府》中写道:“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正是这种精神,让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也让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依旧在传唱,陕北的窑洞依旧静默地伫立在黄土高原之上。而红军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流传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