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孙文喜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3652391</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开平碉楼之马降龙村落群</p> <p class="ql-block"> 2025.9.7下午,探访开平碉楼的第三站是游览马降龙村落群。开平碉楼旅游风景区的几个景点各有特色,自力村的田园风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园是私家园林,</span>而马降龙则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马降龙建村于20世纪初,因村东面有一处形像骏马的马山,村后又有一条形像蜈蚣的百足山,当地人以“百足为龙”,龙多兴风雨,村民希望以马来降住龙,保一方兴旺发达,故取村名“马降龙”。</p><p class="ql-block"> 马降龙位于开平市百合镇东南部,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个自然村组成,呈南北延伸1200余米的条带状布局。该村落群背靠百足山,前临潭江河,现存15座碉楼与庐,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以灰白色调为主,与竹林、果园共同构成典型的岭南乡村景观。</p> <p class="ql-block"> 马降龙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丰岁”,1949年更名为“马降龙”。马降龙村落群仍保存完好的有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碉楼是永安村东头的众人楼——天禄楼。开平碉楼的兴建主要是防匪防涝,天禄楼也不例外,而在那社会动乱,土匪出没的年代,天禄楼曾是村人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天禄楼是1925年由南安村29户村民为防土匪而集资12000多块大洋兴建的,楼高27米,共7层21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防匪居室及公共瞭望亭。村落四周建有闸楼等防御设施,形成独特的防御性聚落体系。其余14座楼也都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了西方先进的建筑工艺,中西合璧,美轮美奂,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马降龙村落的竹林中,不愧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p><p class="ql-block">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我俩按最佳游览路线前行,来到林庐碉楼前,门前的商贩老兄很热情,主动为我俩拍照,还为我们介绍林庐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林庐是开平马降龙景区内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建筑,建于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楼主黄树祯为澳大利亚华侨,建筑命名“林庐”寓意家族兴旺,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现为对外开放的景点之一。其历史背景与开平碉楼群的侨乡文化密切相关,体现了近代华侨对家乡建设的贡献与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厚重的铁门、射击孔等设计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碉楼的防盗防匪需求。林庐作为马降龙碉楼群的组成部分,于2007年随开平碉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现了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林庐的前面有个水泥墩,是当年建房时剩下的水泥放在这里凝固而成。水泥是从英国进口的,因为很多外国人的头发是红色的,所以被称作红毛泥。进入林庐,可以看到房间内依然摆放着原来的陈设,一楼大厅的墙上挂着当年主人的照片。林庐内还专门设计了天井,有利于对流通风。</p> <p class="ql-block"> 登上林庐的楼顶,可环视马降龙村。整个村子都被茂密的竹林所覆盖,只有几栋高大的碉楼露出屋顶,村子后面的百足山也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保障楼,这个名字取得非常直接,就是为村民提供安全保障的。这个碉楼建于民国十四年,屋顶一角突出来的圆柱体叫燕子窝,底部开有射击孔,可以向下射击。</p> <p class="ql-block"> 马降龙主要由黄氏、关氏两大姓氏家族居住,所以这里有黄氏公祠。</p> <p class="ql-block"> 骏庐和昌庐,这两个碉楼一前一后。通常叫“庐”的,就是居住用的碉楼,也就是别墅了,当然肯定得兼顾防御。楼主都会给自己的别墅取个漂亮的名字,并且刻在楼上最显眼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庆临里是村口的门楼,相当于一个小型碉楼,也具备防御功能,南北各有一个,长得完全一样,过去需要从这里进入村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景观。马降龙由永安、南安、庆临、河东、龙江5个自然村组成,庆临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踏上马降龙碉楼群的青石板路时,初秋的阳光穿过竹林,将斑驳的光影投在那些斑驳的灰砖墙上。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碉楼群,像一位沉默的老人,伫立在开平的山水之间,见证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 触摸碉楼厚重的石墙,指尖能感受到时光的纹络。这些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的建筑,是华侨文化的活化石——当年远渡重洋的先辈们,用血汗筑起家园的堡垒,也将对故土的眷恋凝固在一砖一瓦中。最令人震撼的是碉楼顶部的西方穹顶与中式飞檐的奇妙融合,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包容与坚韧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进马降龙村落群,满眼的绿意让人格外清爽怡人:翠绿的树木、碧绿的草地、葱绿的竹林、深绿的池塘。在醉人的绿意中,不时见到遍布村前村后的各种果树上挂满了果实,半黄半绿的芒果让人口水直流,黄色的大柚子压弯了枝头,宽大的香蕉叶下挂着绿月亮似的香蕉,各种成熟的水果格人诱人——果红叶绿中,灰白古朴的房屋与碉楼静静伫立,蕴籍百年沧桑的面容在沉静不语中更加引人遐思。</p><p class="ql-block"> 其村后茂密的竹丛中,掩映着十多座碉楼和庐,这些碉楼和庐造型别致,保存完好,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有名的居庐,还是无名的民居,所有的房屋都规划得整整齐齐。开始还以为是为开发而统一建的,后来才知道建村时就是如此,也难怪能够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最美古村落,也是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 马降龙村落群的前面就是潭江河,从河上长长的桥上放眼望去,只见绿波荡漾的河面后面,接连着一大片碧翠欲滴的竹林,竹林后面,是黛青色的百足山。明媚的阳光下,马降龙灰白色的碉楼,就在这片深的、浅的绿色中间隐现。</p> <p class="ql-block"> 马降龙碉楼群如散落的珍珠镶嵌竹林与树林之间,愈显庄严肃穆。忽然明白,它们不仅是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移民史诗,每一道弹痕都是战乱的记忆,每一扇雕花木窗都藏着下南洋的乡愁。侨民的情怀是对故土真正的坚守,是既能抵御匪徒防涝,也能容纳异乡的风,更是历尽沧桑后,依然挺直的脊梁。这或许就是文化遗产最动人的力量,它让过去的光亮,永远照见未来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