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埃及文明

郑期琛

我少儿时就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然而至今只对我们的华夏古国(从三王五帝到夏商周)略知一二,其他几乎一无所知。比如对古埃及仅仅听说过金字塔、木乃伊而已,其余堪称空白。 去年7月间,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人民广场馆盛大启幕。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展,为配合展览举办,上海博物馆改造启用了人民广场馆一楼的三个展厅,在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中,通过展览叙事、文物陈列与数字技术,为观众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精选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其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共同为观众揭秘古埃及文明的面貌。 展品包括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重磅展品。堪称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如果在每件文物停留10秒钟,就需要两小时才能看完整个展览;如果对每件文物观察30秒,则需要花6小时才能看完整个展览。 送到家门口的良机岂容错过,于是和孙辈不顾气温高启、人流拥挤,加入到了参观者的行列中。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通常以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为文明开端,至公元前 30 年罗马帝国征服埃及为终结,跨越近三千年。从美尼斯统一即前王朝开始,一直到公元前11世纪,埃及共经历了前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后期埃及等几个时代,此后,埃及逐渐衰落,曾先后被利比亚、亚述等国入侵,到公元前7世纪重获独立;之后又被波斯帝国、马其顿征服过,最后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br> 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回顾被大河滋养的悠长岁月,追寻神话与现实世界的交织经纬,洞察古埃及文明的整体面貌与历史细部,从不同角度解读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内涵。<br><br> 第一版块:法老的国度<br>  二元对立统一的秩序观,和以法老为核心的来世信仰体系,是古埃及文明最突出的底色。“法老的国度”将以古埃及人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的映射——众神的世界为引入,呈现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论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 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并奠定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经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 绘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和水纹陶罐,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3000年)。 古埃及刻有猎豹、蝎子等动物的调色板(板岩)(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2686年),和中国商代祭祷刻辞卜骨(牛肩胛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展厅并列呈现了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双重对话。 今天所看到的古埃及国王和贵族的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仪式,具有程式化、标准化的特点。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上面参演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以确保墓主在现世与来世都获得“永生”。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第17王朝、公元前1991~前1773年)。 图特摩斯三世坐像(公元前1550~1069年)。 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拉美西斯二世像(约公元前1250年)。 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新国王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仆人磨谷物像(第5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 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 舍本索普度特坐像(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 国王头像(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女性木乃伊面具(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前395年)。 古埃及人认为:尸体的完好保存是亡灵得以回归、继而达到永生的关键。故而很早就开始尝试将死者制成木乃伊,这项技术在新国王时期趋于成熟。制作过程由丧葬祭司执行,主要包括移除内臟和脑,用泡碱使尸体脱水,然后用亚麻布包裹。木乃伊的制作也促进了古埃及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和外科手术的进步。 阿蒙纽特纳赫特彩绘人形内棺与棺盖(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 赛提尔伯尼的卡诺匹克罐(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卡诺匹克罐是收藏逝者内臟的器皿。 阿蒙女歌者的《亡灵书》(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鹰形护身符(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男性站像(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 黄金手指套(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 狮形浇祭供桌(第3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 第二版块:萨卡拉的秘密<br> 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萨卡拉墓区长6公里、宽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国王乔赛尔的梯型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动物木乃伊。<br>  自2018年以来,埃及本土的考古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猎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及猫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遗存等,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萨卡拉的秘密”是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展开自主考古以来取得的重大发现,追寻信仰实践的漫长轨迹,包括神圣动物崇拜、猫神巴斯泰特的供奉和猫神祭司丧葬习俗等,解读萨卡拉作为复古之都的文化意义。 牛犊卧像(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 猫坐像及其木乃伊(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 纸草编织框和木锤(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 木犁(后期埃及、公元前664~332年)。 彩绘木制金字塔锥(后期埃及、公元前664~332年)。 彩绘人形棺(后期埃及、公元前664~332年)。 圆顶石碑(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 第三版块:图坦卡蒙的时代<br>  年少去世的法老图坦卡蒙,在1922年因其墓葬轰动世界。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具体地复原了少年法老所处时代的生活图景。当我们从雕像上辨识出被后世凿去的王名,曾经的风起云涌,透过历史的尘埃重新浮现。 “图坦卡蒙的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上溯阿蒙神信仰的发展和18王朝国王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这是多神信仰与一神信仰的一次分野,下推少年图坦卡蒙治下的传统宗教回归及后世影响。 阿蒙神头像与泰伊王后站像、塞赫迈特坐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阿蒙荷太普四世巨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图坦卡蒙巨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纳芙蒂蒂王后头像(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 阿蒙荷太普三世的象牙手形响板、花形串珠项链、黄金手镯和圣甲虫(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串珠项链(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国王头像习作(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赫伦布供奉凯普照利碑(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边走边看边拍摄,不知不觉已经呆了大半天,有点饥肠辘辘,无奈作罢,此行也只能说走马观花,难免挂一漏万。<br><br>  大展历时13个月,于2025年8月17日落下帷幕,据媒体报道:此展累计吸引中外观众277万人次,票房收入达7.6亿元,均创上博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