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阮慧娟先生

南洼海

<p class="ql-block">  昨天教师节,看到中学同窗刘燕明学长发的怀念阮先生的微信和照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转发于此。同时附上本人旧作中怀念阮慧娟先生的小文,是为纪念。(照片多拍摄于加拿大,先生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年轻女孩是她的女儿,让我们回想起先生年轻时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我还有一位中学的班主任老师,住在后圆恩寺胡同东囗儿,紧临蒋介石行辕,边儿上是外交部宿舍,楼下有个醒目的牌子:《世界知识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老师名叫阮慧娟。阮先生(学校传统,无论男女老师统称先生。)毕业于外语学院,好像是广东人,当年三十出头儿,长辫及腰,不怒自威。阮先生是我初二时的班主任,那还是1964年,说来整整六十年了。先生教授俄语,透着洋气,但不娇气。阮先生的丈夫是外交官,家境优渥,衣着时尚,绝对是男一中先生中数的上的美女。天凉时,先生喜欢穿一件颇显名贵的浅灰色纯毛呢子大衣。大衣最下面的扣子掉了,先生随手拿一个大号别针儿凑合着,潇洒的不成不成的。</p><p class="ql-block"> 一中那几年,我兴趣广泛,学习上不求上进,一般即可,并不受老师的待见。只有两门课的老师对我有些微的赏识,一是语文,一是俄语。阮先生的课有知名度,经常有外面的老师来听课。几乎每次在听课前一天下午放学时,阮先生都要叮嘱我说明天有人听课,我们要上新课,你提前复习一下。我明白先生要在课堂上提问我。虽然没有告诉我是朗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但对于我已经足够了。我也并没有感到压力,只是在听课当天早自习时专攻俄语。感觉先生对我还挺满意,私下里有时候也夸两句。</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我在俄罗斯旅游,有一次看女导游与地陪老太太聊起没完,丢下游客不管,我脱囗用俄语朝二位喊了一嗓子,催促导游抓紧时间。导游满脸的不高兴,小声嘟囔怪我对妇女使用命令式语气,瞬间让我想起了一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乌苏里江珍宝岛战役打响(注意到这几天俄罗斯全国都在搞珍宝岛战役55周年纪念活动),战事紧张,全民备战,就连北京都忙着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仗。</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团部下发《对苏俄语喊话口号》,我在中学时学过俄语,成了连里的小老师。口号都是:“这里是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缴枪不杀!”“出来!”“跟我走!”之类,(我对导游喊的就是“跟我走”)。当时觉得有意思,我还特意抄了一份寄给阮先生。</p><p class="ql-block"> 1971年回北京探亲时与同学一起到后圆恩寺胡同看望先生,她很兴奋地告诉我,你寄来的《喊话口号》太有用了!这几年我这个俄语真不知怎么教了!我把这口号当作教材,告诉孩子们这是我在反修前线的学生寄来的,学生们兴致很高。一时俄语的“举起手来!”“缴枪不杀!”响遍北京一中的校园。 </p><p class="ql-block"> 阮先生退休后和家人定居在加拿大。几年前得知先生已经往生,我祝先生在天堂美丽如昔,快乐如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摘自本人拙作《回望圆恩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