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笔到心扉:读《准备》把课堂变成“游戏场”

李嘉萌

<p class="ql-block">  暑假我阅读了《准备》一书,学习下来我思考:我所给予孩子的,究竟是一时的技巧,还是陪伴他们一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通读本书,我也对于书中的内容,梳理了大致的思维导图。从中我知道,培养“自我主导者”的五大实践方法分别是:项目式学习、自主学习时间、导师制与反思、个性化学习路径、可迁移技能教学。</p> <p class="ql-block"><b>一、美术课,不止于画</b></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侧重的是构图、色彩、造型的技法,但对于我所任教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技巧性不是第一位的,让学生在游戏中敢于表达,乐于探索,才是为未来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 美术课就像是一个绝佳的“项目式学习”的场地。例如在二年级《小猫在睡觉》一课中,可以创作一个《给小猫一个温暖的梦》主题,集绘画、手工、故事的创作为一体。学生不仅需要利用美术的角度观察小猫结构,更需要小组合作构思梦境(语文)、创作故事画面(艺术实践)、最后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讲述故事(评价)。</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这一过程不仅培养学生构思创作的能力,通过合作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些书中强调的“可迁移技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的角色也从“评判者”,转变成支持他们探索的教练和导师。</p> <p class="ql-block"><b>二、在“不像”与“试错”中培养成长型思维</b></p><p class="ql-block"> 在美术课上我经常会听到孩子十分沮丧的说:“老师,我不会画、我画的不像”。这个时候我经常给予学生肯定,“已经很好了”,但是阅读《准备》后我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和“成长型思维”,是我新的尝试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一年级的两册课本中,都涉及到了有关水墨绘画的课程,一年级学生对于水墨的运用和控制是充满挑战的。</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会问孩子“你觉的哪些部分的操作对你来说是最有难度的?”、“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那些失败的作品也会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就算是“不好”、“不像”,这也并不妨碍我们用作品去传递感情。不要恐惧“画错”,而是在错误中逐步反思和探索,这个过程让“韧性”努力生长。</p> <p class="ql-block"><b>三、过程“游戏化”,材料“生活化”</b></p><p class="ql-block"> 学习的动力应源于好奇心、掌控感,而不是分数、奖励的外部刺激。</p><p class="ql-block"> 把创作过程设计成好玩的游戏,用游戏化将外部奖励转化为内外动力。</p><p class="ql-block"> 用孩子熟悉的日常物品做工具,降低门槛,激发探索欲例如在《心中的太阳》一课中,不仅仅可以使用毛笔绘画, 也可以在纸上滴一滴颜料,用吸管把颜料吹散(好奇心),变成太阳的光芒,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材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每个孩子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充满了惊喜。</p> <p class="ql-block"><b>四、即时、具体反馈,让评价语言丰富起来</b></p><p class="ql-block"> 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面向全班40位不同的个体,我也尽量努力和多个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反馈可以像“游戏提示”一样具体。你的色彩搭配的很有视觉冲击力!(表扬)你的外轮廓可以再继续准确一下!(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游戏化”的美术课堂,并不是再课上做游戏,而是利用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思维来构建学习体验。</p><p class="ql-block"> 在剧情化的课堂,赋予学生选择权,通过有效的的沟通,即时的反馈等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再这样一个“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成为投入、乐于挑战的“自我主导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