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芙蓉” “红岭” 附城(十)

捍胜

<p class="ql-block">文图/崔海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城铭记于心的名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城秦三胜</span></p><p class="ql-block">秦三胜附城北街人,1956年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多的困难家庭。他没有魁梧的身材、较高的文化水平,没有出生在战争年代建过战功,<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写他,会有些人疑惑。</span>附城人家乡情结,他干了一件附城所有领导干部、群众做不到的功德无量的大事,而享誉陵川载入附城史册的人物。附城凤山是风水宝地,是芙蓉发源地,凤山道院是附城人心灵寄托、土话说那是附城的脸,凤山学校,省委书记卫恒和附城许多革命前辈,在这里启蒙读书。凤山空瞰如虎卧、如鸟栖,峻而不险、拔而不高。东,西、南、北视各有千秋。古设学校,道院19神殿、136尊神像,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可日寇侵占附城后,在道院四周挖战壕、筑碉堡,陵高县解放附城后,日伪军多次扫荡企图重新占领凤山建据点,万般无奈下,我方炸毁凤山所有建筑。数十年来残垣断壁是附城人深入骨头的“痛”。这块沁润着附城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沃土、潜引附城文脉及数百载古刹、附城人人期待修复,人人又无可奈何。秦三胜发誓要重建凤山学校和道院,镇政府让他担任了村书记、村长。他拿出自己挣的资金288万元开始动工。修建中,发动附城地区各界人士捐资,竣工后占地面积56亩,总投资1370万元。较前道院更加宏伟香火缭绕,凤山学校传出朗朗读书声,在凤山还修建了舞台、村委办公楼等。凤山西沟碧水荡漾、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游乐园摩天轮、转转车等活动场所中欢声笑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神各得其所。</span>秦三胜还领导完成西街拓宽、新建凤翔路、等项目,现附城为“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族团结和谐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城路宪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路宪文1919年2月出生于附城河东村。1935年考入长治乡村师范学校,并于第二年加入牺盟会。1937年7月考入省牺盟会协助员训练班,结业后任平顺县总动委协助员,陵川县牺盟总会附城分会协助员。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附城组建陵川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时,担任组织委员。是附城早期宣传、发动抗日工作的领导者。1938年5月任中共陵川县委宣传部长。1940年3月随军北撤平顺后,任留守陵川县委书记,敌工部长,退出陵川后任平顺县委统战部长,平南县委宣传部长。1943年日寇占领附城,任陵川县县长,在附城成立县政府被日伪军扫荡失败,县政府机关撤退至壶关县大井头村。路宪文带一个大队潜入陵川八犊岭一带活动。当年8月闻知在附城地区成立陵高县,家乡情结使他义无反顾,自荐担任陵高县县长并得到领导确认,在路宪文领导下,在附城周边的晋城、高平地带打出稳固的战略根据地,并为解放豫北作出巨大贡献。1945年后任河南沁阳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信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等职务,1995年在河南病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城李希</span></p><p class="ql-block">李希1920年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上中学时就参加宣传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同学到山西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任阳城县区委主任。1943年11月陵高县成立时,被专署任命为县农会主席。在陵高县驻新庄村期间因和县长路宪文在工作中产生爱情,在新庄村西庙举行婚礼,住崔克信家南屋。期间发展新庄村崔金堆、王疙瘩,城东村张成中、附城张文善、王金肉入党。陵高县刚成立,日伪扫荡、敌特暗杀,当地恶霸、地痞捣乱,李希作为县农会主席不惧生死,骑马挎枪深入各个村庄建立农救会,发动群众反霸、锄奸、减租减息、没收地主不劳而得的粮食和钱财,群众说她是“骑马挎枪”威风凛凛的女八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路宪文南下河南工作,任商城县妇救会主席、信阳地委宣传部长等职务。2008年因病在河南去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槲树原岗</span></p><p class="ql-block">原岗,山西大同人,8岁给地主放牛。成年后学铁匠,因头脑灵活、爱琢磨,成一方有名的铁匠师傅。1936年红军东征进入“扩红”和打土豪,红军占领山西石楼县,原岗毅然放弃游乡打铁职业加入红军。因小时习过武、身材魁梧,给某师长当了警卫,后被保送到抗大学习。系统学习了理论文化和抗日游击战略战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随129师部队来到晋东南,任新1旅“老二团”作战参谋、副参谋长职务。组建陵高县政府时任命为县武委会副主任,分管情报和民兵工作。组织民兵队,保护减租减息、互助抢种抢收、站岗放哨,教民兵做地雷、榆木炮、土枪、红缨枪等武器。村村联防,训练情报员收集情报、反特暗杀、编织了一套用消息树、红旗、火堆等快速传递敌人扫荡联络信号,为陵高县打出稳固根据地作出特殊贡献,被称为“智多星”。解放后在长治专署军分区、省军分区任参谋长等职,转业后任太原市总工会后勤部部长。去世后葬附城西下河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庄村崔家骏</span></p><p class="ql-block">崔家骏小名崔喜顺,1927年出生在新庄村。其父崔实保担任过国民党陵川县政府司法科录士,其母路印枝附城河东村人,是陵高县县长路宪文的姐姐。陵高县政府驻新庄村时,崔实保拥护抗日出任县政府“咨议室”参议,其家庭殷实给我方提供经费和粮食,被任命为县民政科科长,土改时划为“开明绅士”成份。1938年崔家骏11岁参加“陵川抗日孩子宣传队”,在晋城演出时,穿上八路军军装成八路军总部“太行山剧团”演员;自学编写、导演的文艺节目经常在部队演出,逐步担任剧本作家和剧团团长,笔名肖矛;随部队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中南、大西南战役;创作的战地通讯经常被新华社向全国广播和在《新华日报》刊载;参加抗美援朝任15军文工团团长和3兵团文工队队长。参加上甘岭战役撰写了数万字战地日记,是电影《上甘岭》、《雷锋》、《在战斗里成长》等剧本编剧,被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在宣传学雷锋活动时任沈阳军区文化部创作组长大校军衔,撰写《雷锋的故事》分别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各省日报和地方报纸刊载,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至今还有出版社转载。生前任长春警备区副政委,师级干部,1999年4月5日在长春因病去世,享年72岁,骨灰回新庄村安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庄村崔家骏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下河韩文洲</span></p><p class="ql-block">韩文洲1920年出生在西下河村穷苦家庭,在村上过2年小学。后在放牛、羊中自学文化,到大槲树村当小学老师。1943年11月任陵高县财粮科财粮管理员。后任陵高县司法科法官、秘书室干事。解放后任陵川县文化馆馆长,期间学习写作,多部文章在省、市获奖。1952年调《山西文艺》编辑部任编辑,成为职业作家。1959年入党,分别担任副主编、晋东南文联主席、省文联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为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部分小说被翻译为英文、日文在海外出版发,2007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城卫恒</span></p><p class="ql-block">卫恒,1915出生在一个穷苦农家,其父王常聚为生计将他送给附城坡底较富裕魏米孩一家,因此随姓魏,取名魏来玉。1923年在附城凤山小学、陵川第一高小上学。在校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改名“卫恒”。毕业后在本县马庄、双泉任小学老师。1938年1月投笔从戎,同年10月加入中共党组织,历任山西境内地区机关领导职务,直至解放后的1965年6月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省军区政委、省政协主席。1966年文革中受到错误对待和打击,1967年1月30日含冤去世,年仅52岁。卫恒出生自附城,对家乡有特殊故乡情结,特别是担任省领导后给附城办了数不清的好事。1957年联系有关部门帮助给附城各村购紧俏的双轮双铧犁。1958年让附城修建了北头水库,帮助购买发电机等设备,3年后附城村的农家、商店、学校、机关、街道都安了电灯照明。1960年附城村李七成等到太原找他要回一部汽车,接回来让给了公社,这是陵川有的第一辆汽车。设置附城省计划内的高小,各种教学仪器、器材、试剂,都从省直接划拔,整整摆满三间家。县有省计划内的“一中学校”,附城就设置有“附城二中”,教师都是省内外各名校毕业有教学经验的。各种国内外名著、小说、参考书籍,各种教学仪器、器材及数十台显微镜以及体育跳箱、篮球、排球、铅球、跳高等设备都是省教育部门直拨。中学教师、学生、职工都是吃国家供应粮,这在陵川其它乡镇也是“唯一”。陵川有“人民医院”,附城有“分院”,群众称“地区医院”,这在陵川其它乡镇还是“唯一”。还有陵川设置的其它服务行业,附城都有分社,如邮电局、法庭、印刷厂、服装厂、理发馆、蚕茧收购站、兽医站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编后的话∶</b></p><p class="ql-block">《古韵“芙蓉”“红岭”附城》全文完结,分十期以美篇形式以飨读者。成文用时较长,文中简繁叙述不免唠叨重复,部分县志、党史资料所没有,虽然不能为史志匡正补遗,那是木已成舟,可写出来让大家知道原委也是作者初衷。在中国人民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此文,既让父老乡亲知道发生在附城红岭上的红色历史,也让父老乡亲知道这块热土是烈士用鲜血润泽出的红色“壤土”。赫赫功绩历史硝烟已散,先辈英烈热血挥洒精神永存,传承红色文化砥砺前行,附城村成“全国文明村”。此文在写作前后,得到来自吉林长春、北京、内蒙古、长治、陵川、河南新乡、辉县、焦作等革命前辈的大力支持,为作者提供了其父辈参军、参政的回忆录、立功授奖的军功章、证书和原始档案复印件。文以美篇形式分期发出,大家认真阅读、转发、点赞、留下热情洋溢的评论。附城媒体“微附城”每期都刊登、平城靳贵平老师和其他朋友逐期转发到其它群里,点击、浏览量平均在7千人左右使我非常感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谢谢!!</p> <p class="ql-block">和崔家骏儿子崔忠相见</p> <p class="ql-block">县前党史办主任焦书文、党史研究员王晋川会见崔家骏子崔忠</p> <p class="ql-block">陵川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郭玉山之女郭秋萍专程来陵和笔者共同回忆其父革命业绩和修改文章提供实材。</p> <p class="ql-block">倾听崔家永之子崔建华讲述其父在抗美援朝冒枪林弹雨抢修桥梁、道路多次立功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文责、制图自负,转载引用需获作者同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