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在金东区光头饭店吃了中饭后,又来到光南路万达广场这边,波在送外甥上学后来这里接我,然后我们两个一起去爬金华尖峰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不上眼的山</b></h3> 尖峰山在金华名气很大,是金华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坐落于金华城北,同时也是进入金华山的重要门户,周边有黄大仙祖宫、智者禅寺、双龙电站、双龙洞、鹿女湖、霞客古道等众多景点。尖峰山我无数次地从其旁边经过,却从来没有去爬过,因为我有点看不上它。从外表上看一个尖尖的山头,看上去海拔不高,我总是想还没开始爬或许就结束了。今天是天气太热,下午两三点钟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光,我想只能爬爬这种小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差点累趴的山</b></h3> 这山实在是有点瞧不上,所以那么热的天我们也无所畏惧地来爬山了。山不高却还有个像模像样的景区大门,不过现在免票。上山一路石阶,我叫波不要爬得太快,等下一下子就到山顶了,他说有2000级台阶呢,现在才爬了200级,我一看路边的标识牌,上面真这样写着,这么低的山我怎么也不敢想象有2000个台阶。<br> 爬着爬着就胸闷气短了,就汗流浃背了,一路上山晒不到太阳,怎么也有这么累呢?原来是天气温度太高了。沿路没有一丝丝风,路边的小溪更没有一点点的水,又闷又热,不汗流浃背才怪呢!走几步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波爬得快在前面,看到我停下来,他也就停下来等我,后来他也说累趴了。<br> 一路我就觉得没有什么风景,就只有石阶,只有一些标识牌,只有几个路边的亭子或连廊。我就就不能理解金华人“一日不见尖峰山就要掉眼泪”的这种思乡情感,或许我不是金华城区人的缘故吧?也或许是我来得不是时候吧,假如我是春天来到这里,一路凉爽,满山遍野开满五彩斑斓的鲜花,满目苍翠,那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色,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想法呢?那肯定不一样了吧。而现在我总觉得这是一座要风景没风景,要文化没文化,要历史没历史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座山而已。<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于德胜岩</b></h3> 爬到山顶观景台这里有一块海拔高度的牌子,上面写着海拔415米,但观景台还不是山顶,查了一下资料山顶的高度是427米。因建设的原因登顶的路被拦住了,只能到达观景台。这里也不错了能俯瞰金华全城,视野非常开阔。这座不起眼的山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低矮的一座山,它的海拔高度超过了德胜岩,德胜岩的海拔高度只有381米。台阶2000级也没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孔子像</b></h3> 回到山脚的时候,在景区门口广场边上有一尊孔子石雕像,上山的时候我没注意到。现在看到了未免有些奇怪,我一般把孔子像都是和旧时候的书院联系起来的。比如重阳书院里面有孔子像,比如东岘峰的东峰精舍岘峰书院里面也有孔子像。难道这里也有书院吗?或者古时候这里是讲学的地方吗?<br> 通过查资料发现这里还真有文化渊源。尖峰山曾来过许多古代名人,曾有许多名人为之题诗,所以一座山的内涵也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尖峰山,曾是金华城的思想文化高峰</b></h3> 发源于北山深处的盘溪,静静地穿过后溪河村,这里是南宋一代理学家何基的出生地和讲学地。他师从朱熹弟子黄榦,研习朱子理学,历史上就有“朱子之后,推何基为正传”的说法。<br> 婺学的种子在尖峰山下开枝散叶。何基潜心研学,传道授业,求学者络绎不绝。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的一个冬日,放弃仕途而转求理学真知的王柏慕名而来,何基勉励他刻苦治学,还点明了“立志居敬”的求学方向。<br> 两位先贤的会面开启了一段接续百年的理学传承佳话。何基传道于王柏,金履祥先后师从何基、王柏,许谦又受学于金履祥,他们以“北山四先生”的人物群像,展示了婺学强健的精神文化力量——“道本文末,文以载道”的治学思想,影响此后金华数百年的学术格局与精神气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