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纪念馆:一幅血乳交融的军民抗日画卷

卧龙堡人zhan

<p class="ql-block"><b>  红嫂的家乡位于山东临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就建在村里,2011年建成开放,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和沂南县委共同打造,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和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b></p><p class="ql-block"><b> 时近仲秋,儿子带我们去红嫂家乡旅游,汽车驶进沂蒙山区时,田野的绿意仍然浓郁,层叠的山梁像展开的绿色画卷,风里都带着乡土的清甜。当“沂蒙红嫂家乡”的指示牌映入眼帘,我这个有着17年军龄、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老兵,心却忽然沉重了起来——不是因为旅途疲惫,而是这方土地太特殊,它深藏着军队与老百姓最血肉相连的记忆—— 血染的沂蒙、英雄的沂蒙、深情的沂蒙。</b></p><p class="ql-block"><b> 每当人们提起沂蒙,眼前便出现一串串血乳交融的故事,心底就迸发出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名字:“红嫂”,对着这个名字,老战士说:“喊一声红嫂泪花流!”老将军说:“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b></p><p class="ql-block"><b> 是啊!当抗日烽火燃烧在沂蒙大地的时候,当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最需要人民帮助支持的时候,在沂蒙山涌现出一群受尽压迫、爱憎分明、纯真善良且无私无畏的女人,她们挣脱封建礼教,舍弃儿女情长,抛开儒弱羞涩,从田间地头走来,从土屋灶台走来,走进抗战队伍的行列、走进血与火的战场。为了正义,为了大爱,为了胜利,为了解放,舍身忘己,出生入死,不惜奉献一切,用汗水、乳汁、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这里有数不清的红嫂,他们没有相同的名字,没有相同的故事。然而每一个故事都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敬仰,激人奋进!</b></p><p class="ql-block"><b> 走进红嫂纪念馆的每一步,都像在与烽火岁月对话。看到当年红嫂们用乳汁救伤员、深夜纳鞋底支前的场景,作为老兵,我更懂这份“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深情——这不是史料里的文字,是老百姓用命托举军队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这趟行程不是简单的参观,更不是一次悠闲的游览,而是一次初心的回望:不管时代怎么变,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信念,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习近平</b></p> <p class="ql-block"><b>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的“红嫂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红嫂纪念馆建在常山庄村南侧,由多个石头茅屋组成,看起来非常简朴,但却不失庄重肃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红嫂原型</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明德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b><b>明德英(1911—1995) ,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25岁嫁于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村民李开田。1995车4月22日,明德英病逝。2009年9月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苑人物”。</b></p><p class="ql-block"><b> 明德英在战争年代,机智地救护过两名八路军战士。著名作家刘知侠1961年以她乳汁相救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此后,小说相继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及各种地方剧。还有以她的事迹为基型创作的各种文章、素描、木刻、油画,在全国上百种杂志上刊登过。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前来参观、学习、访问的人员达10多万人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为之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爆发后,明德英目睹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人民的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爱党拥军情结。1941年11月4日,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并转移到一处空坟里隐蔽起来。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明德英毅然以乳汁相救。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明德英——你就是我的亲娘” </b></p><p class="ql-block"><b> 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庄新民,1940年参加山东纵队医疗所任看护员。1942年11月,日寇“扫荡”时,医疗所化整为零,同当地群众一起突围时负伤,幸得李开田、明德英相救,伤愈归队不久调往滨海区。1949年随大军南下,解放上海后留军管会,转入地方工作。1955年上海统一组织审干,几经周折,同李开田、明德英接上关系,两位老人为之作证,“文革”中两位老人再次帮助澄清历史。庄新民夫妇和两个儿子多次到沂南看望明德英。1995年明德英病故后,庄新民以儿子的身份为其立碑。2006年3月庄新民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幸福的一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刘知侠首次提出“红嫂”的称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刘知侠(1918-1991),1939年从陕北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大文工团工作,1940年开始在《抗大文艺》上发表作品。1943年,他在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上被英雄们的事迹感动,决定将这些事迹写成文学作品。1950年,担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长、秘书长及党组委员,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1960年到沂水县体验生活,创作了《红嫂》等作品。1979年担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刘知侠一生留下了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1991年9月30日上午,因脑溢血猝发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她俯下身去,用手模模伤员的嘴和胸,这两个地方都微微有些热气,不过那热气太微弱了,而这微弱的热气也正在渐渐地消失。伤员的嘴唇,像烤焦了的树皮,他多么需要一点热汤水的滋润啊!可是往哪弄汤水呢?回到家去烧吗?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了,用什么做?同时,红嫂感到伤员胸口的热气马上就要消失,回去也来不及啊!也许她把做好的热汤水端来时,战士已经不在人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红嫂的脸孔红一阵又白一阵。最后她下定了决心,毫不迟疑地靠近了彭林,把彭林的头轻轻地搬起,把他放在自己的腿上。她迅速地解开了衣襟,把上身向彭林的头部伏下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阳光从秫秸攒的隙缝里投射进来,它照着红嫂的脸,她的面孔上的红云褪去了,现在显得那么庄严、神圣和崇高!</b></p><p class="ql-block"><b> 《红嫂》节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沂蒙母亲</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王换于</b></p><p class="ql-block"><b> 王换于(1888一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艾山乡副乡长。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黎玉、郭洪涛等党政军领导干部,都曾经在她家生活、工作过。1939年秋,创办战时托儿所:她冒着生命危险保存《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会刊》,填补了山东档案资料的空白:她和全家用半年多时间救活了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干部白铁华:她满怀深情地厚葬陈若克和她刚刚出生几天的婴儿。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介绍了王换于的事迹。1989年王换于逝世,享年101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英雄马牧池 第一堡垒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战时托儿所的大德大爱</b></p><p class="ql-block"><b>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沂蒙根据地后,委托王换于办战时托儿所。王换于安置了机关27个孩子,以后又陆续安置了一些,共有42个孩子。其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胡奇才的儿子胡鲁克、胡鲁生,王寅的孩子小点,还有高克亭、黄秀贞、刘仕铁、艾楚南、王建安、周赤萍、王辩、赵志刚、王统照、张凌清等领导干部的子女,最大的七、八岁,量小的只有几个月。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均安全、健康地成长。</b></p><p class="ql-block"><b> 一次,王换于看到一位烈士的孩子没有奶吃,就将孩子抱回家交给二儿媳。儿媳正抚养着自已和另外几个抗日将士的孩子,奶水也不够吃。她对儿媳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还能生,咱家的孩子就吃粗的吧。”</b></p><p class="ql-block"><b> 以后几年里,王换于一家有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和照顺不周而夭折。1943年,王换于受鲁中区党委和鲁中联办的委托,又将45个10岁至14岁的孩子安排到东、西辛庄抚养。抗战胜利后,山东保育小学600余名学生,又安置在东辛庄,王换于全家受组织委托竭尽全力为保育小学服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缜密收藏《联合会刊》</b></p><p class="ql-block"><b>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各总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各救国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在临费沂边联县(今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开幕。到会代表300余人,历时1个月。会后,联合大会将大会文件结集出版了《山东省联合大会史料汇编》,书中详细记载了参加会议人员、会议日程、领导人讲话,选举产生的山东省行政机关、组织领导成员名单、抗战经验总结,印数极为有限,是抗战时期的重要资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抗日干部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 1940年春,抗日女干部陈若克、马楠、刘锦茹、潘蔡芹、王寅等住在王换于家。一天,陈若克和王换于啦家常,陈若克说完自己的不幸身世后,便趴在王换于的怀里说”大妈,我就做您的女儿吧。”王换于听了高兴地说:“中,中,俺这辈子有两男两女,这回呀,我有仨闺女了。”可这话被在外面干活的马楠、刘锦茹、潘彩芹、王寅等青年妇女听到了,在院里急得直嚷嚷:“大娘,还有我呢”王换于在屋里乐哈哈地说:“这些疯丫头,也算上你们。”姊妹们拥进屋里把王换于让到堂屋中间,规规矩矩的磕了头,拜了娘。举行完仪式后,陈若克拉着王换于的手说:“娘,等把鬼子打完,过上好日子时,俺要好好地孝敬您,让您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衣裳,吃最好的东西。王换于高兴地说:“中,中!俺得使劲活,等着这一天。”从那以后!陈若克称王换于总是娘长娘短,和亲闺女没啥两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深情救护白铁华</b></p><p class="ql-block"><b> 1941年冬,《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被日军抓去严刑毒打,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王换于接到群众的报告后,立即让儿子将他抬回自已家里,经全家人三天三夜精心救护,白铁华转危为安。王换于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烧伤,就找到一家猎户,买了一支獾,熬成油,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烧成灰和獾油拌好,给白铁华敷上。听说“老鼠油”是治烧伤的特效药,她又四处搜集老鼠油。白铁华全身被烧伤,不能翻身,王换于和儿媳、女儿,每隔一个时辰给他翻一次身。在王换于一家的精心救护下,经过近半年的时间,白铁华伤愈归队。白铁华重新返回工作岗位后,转战南北,一直没有音信,王换于一直挂念着他。1983年的夏秋之交,白铁华携夫人一起,专程从广州来到沂南县东辛庄看望王换于。走进王换于的家门,白铁华就跪下给王换于磕头, 嘴里喊着“娘,我的亲娘,孩儿对不您!……”王换于一眼认出白铁华,心里又气又痛。搀起白铁华说:“孩子,你知道,老妈已经是95岁的人了,念着你的一颗心,悬了42年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含泪厚葬陈若克</b></p><p class="ql-block"><b> 陈若克,广东顺德人,1919年生于上海,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八•一三”事件后,经武汉到晋东南,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39年6月,随八路军第一纵队指挥机关来到沂蒙根据地,曾任山纵直属工作科长、山东分局妇委会委员,山东省妇女联合会执行常委,在山东省联合大会上被选为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1940年山东各界代表大会筹备期间,陈若克在王换于家起草了《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的报告。1941年11月7日,日寇“扫荡”时,陈若克在突围中因早产被日军抓获,后押至设立在沂水县城的日军宪兵司令部,坚贞不屈。最后,母女双双被日军杀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沂蒙母亲 名扬中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沂蒙大姐</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李桂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沂蒙大姐”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b> 199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沂河宾馆接见临沂地区老党员、老红军支前模范、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时,李桂芳参加了接见。在座谈会上,李桂芳第五个发言。江泽民在听完她的发言后问:“你是那年出生的?”李桂芳说:“我是1925年出生的。”江泽民说:“你比我大一岁,我叫你大姐。”后来市委在市直机关举行报告会,播放了这次接见时的录音、录像。一些同志见了李桂芳就叫她大姐,还说:总书记都叫你大姐,你就是全国的大姐了。后来人们都叫她“沂蒙大姐”。</b></p> <p class="ql-block"><b>  李桂芳(1925~2017)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南岩路村。9岁做童养媳,11岁给地主家看孩子,1939年,担任村妇救会会长,后被安排在山东被服厂负责民运工作。她走村串户,发动周围一二十个村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然后收集起来送往部队。有部队到来,李桂芳就和妇女们安排食宿,拆洗缝补战士们脱下来的衣服。1941年,担任山东军区第二野战医院看护员,因看守医院太平间被称为“李大胆”。为了不暴露身份,便于在特殊情况下开展工作,她女扮男妆三年,历经无数艰险。1944年1月,李桂芳转业后被选为艾山乡妇救会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孟良崮战役前夕,她带领32名妇女架起”火线桥”,使部队顺利过河,奔向孟良崮战场。解放后,李桂芳担任沂南县妇联第一任会长,后来担任沂南县副县长。1984年从临沂市民政局副局长职位上离休。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来临沂视察工作时,接见了李桂芳,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惊心动魄“火线桥”</b></p><p class="ql-block"><b> 1947年5月12日下午,上级命令李桂芳晚九点以前在崔家庄和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起一座桥,并要求保时间、保质量、绝对保密。区公所的领导干部都去前线了,李桂芳在刘日梅家吃完饭,约了李开云召集妇女开会,定下方案后,带领李风英、刘大娘、冯大嫂等32名妇女,肩扛门板去汶河架“人桥”,先演习了一遍。晚上8点钟,天下着毛毛雨,大家静静地坐在河边等。忽然听到北边小树林里有动静,就问:“干什么的?”那边回容:“执行任务的!桥呢?”李挂芳说“在这儿!”随即,转眼间一座人桥就架起来了。水深至腰,宽10多米,4个人扛一块门板。李挂芳在北,刘日梅在南指挥。从莱芜方向来的部队将近一个团,过了40多分钟,最后一个战士上桥后又下来,掏出火柴盒记下了李挂芳和刘日梅的名字。战役结束后,孟良崮一带的石壁上到处写着“李挂芳”和“刘日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见证烽火岁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沂蒙红嫂肩膀上的胜利大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光荣属于为共和国奉献的人</b></p><p class="ql-block"><b> 2015年9月3日李桂芳作为抗战支前的老模范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乘车走在地面方阵首列。这是齐鲁儿女的光荣,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党给予李桂芳的莫大荣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爱国拥军好妈妈</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胡玉萍</b></p><p class="ql-block"><b> 胡玉萍,1922年出生于沂南县张庄镇石门亭村。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被转业到辽宁抚顺的儿子接去。从此,同“雷锋团”结下不解之缘,实现了她爱国拥军一辈子的夙愿。2005年9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辞世。11月7日,骨灰从抚顺送回老家沂南县安放在鲁中革命烈士陵园。 </b></p><p class="ql-block"><b> 胡玉萍,沂蒙山的好女儿,人民子弟兵的好红嫂。从战争年代在沂蒙山拥军支前,到和平建设时期在抚顺拥军优属,在漫长的六十多年里,不遗余力地把全部心血和无限挚爱倾注到爱国拥军的事业上。她既是八路军的老红嫂,又是解放军的新红嫂,同人民军队的情谊比山高,比水长。她无怨无悔的奉献,超凡脱俗的境界,持之以恒的毅力,执着大爱的形象,是军民团结的象征,是伟大的中国母亲形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 胡玉萍3岁时,父母被地主逼死。姐弟九人,她是大姐,挑起了男耕女织、抚养弟妹的家庭重担,日子比黄连还苦。共产党、八路军来了,胡玉萍当上了识字班队长,嫁到和庄村后,积极投身拥军支前工作,为子弟兵烙煎饼、做军鞋、缝军衣、护理伤员、碾米磨面。全国解放后,她将两个儿子送往部队。平时,她像亲闺女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村里的烈军属和孤寡老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是沂南县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雷锋的典型。在临沂地区各县和驻军作报告200多场次,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沂南县曾出现过“远学雷锋,近学胡玉萍”的热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爱洒辽水</b></p><p class="ql-block"><b> 1978年,56岁的胡玉萍被转业到抚顺的儿子接走。儿子是让妈妈走出沂蒙山,到宽阔的辽河平原,在自己身边安度晚年。然而,胡玉萍却满载着“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和爱国拥军的沂蒙红嫂精神来到了雷锋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拥军大半辈子的胡玉萍与“雷锋团”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沂蒙精神与雷锋精神完美结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蒙山辽水情谊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爱国拥军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胡玉萍矢志不渝地跟党走、爱军队,这个信念支撑了她一辈子,60多年拥军不止,而且越来越坚定。她有着沂水一样的深情,蒙山一样的坚韧。她将无私的爱洒向蒙山辽水,跨越了历史的时空,竖起了一座爱国拥军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沂蒙山的妇女,忠厚、善良、慈祥、执著,认定的道理就坚定不移地去做。胡玉萍是共产党八路军从火坑里救出来的沂蒙妇女。从战争年代就确定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就是这个信念,支撑了她一辈子,而且越来越坚定,爱党拥军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胡玉萍同志在山东沂蒙山区出生、成长,在辽宁抚顺发展、提高,是山东、辽宁各级党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是两省人民的骄傲。胡玉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她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沂蒙时辰</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摄影制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援越抗美”老兵 战卫明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