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笔者在前面三篇文章里介绍过毛主席的书法形成的基础和行笔特点以及与毛体爱好者的硬性区别,本文再将从伟人运笔习惯方面来分析研究其书法作品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从上图来看,这应该是文革时期的标语,这类标语大多出于毛体书法爱好者之手,那个年代的集体建筑和公共场所都以临摩毛体书法为文化巅峰,当然,那个时代也确实出现了很多的民间毛体书法者,甚至不少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不比现在网络上的仿毛体书法,很多作品一眼就能看出其形似神不是,硬伤过于明显。</p><p class="ql-block"> 上图这幅作品,可以肯定是仿毛体,但其仿写的水平确实很高,无论是连笔的作用还是简笔的表达都是非常自然流畅的,尤其是前锋和中锋贯穿了整篇作品,很难看出硬性伤痕,当然,墙体上写字比平面纸张上写字的难度不是高出一点点。</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仿毛体作品一看就能发现其硬伤太多,首先是在字数不多的作品中开头和结尾的字体中使用了后锋书写。而主席一生基本上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方法,这主要是主席只习惯于在书笺上写字且那时候的纸张也不适应写榜书。正如伟人给湖南大学题名时回复李达校长所说的:“鹤鸣兄,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所以,基本上只能用前锋和中锋书写,如果强行使用后锋书写,就会破坏整幅作品的协调,如同上面这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 还有晴天的“晴”字,在书写时时只想大开大阖,但等到右边上部分放开以后在收笔的时候突然不知所措,胡乱地转动几下笔锋凑成一个字。本人看过很多主席的手笔诗词,从没有发现会出现这种情况,老人家的字都会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就算用一横代表心字底也会是恰到好处,请看图一的张思德的“思”字底和全心全意的“意”字底,两个心字底都是一笔横过,这也是草书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现在很多网络上的仿毛体书写者,并没有从研究主席书写习惯入手去学习毛体书法,而是想当然地去临摹,去仿写,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作品,不但犯了前面所说的过多使用后锋书写的毛病。而且,还在造句上出现了刻意模仿反而造成不伦不类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爱写诗词,也是一代诗圣,但通读老人家的所有诗词,你找不到两句大致一样的诗词。他在《沁园春 雪》当中写过“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诗句,但我从没看到过作品当中的那句话“万类霜天红烂漫”。</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想说书法是自由的,但毛体书法哪怕是仿毛体却不是随意的,除非你的作品不落款毛泽东。写文章要敬畏文字,写书法也要敬畏文字和历史,尤其是一个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得到无限敬仰的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年教师节后</p><p class="ql-block">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学研毛体书法 五》,讲述主席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书写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