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甲辰歲末,偶與書友閒聊。諸友羨余散淡逍遙,頗有莊周意趣。吾自忖,亦曾略覽西方諸先哲之論,總覺與我東方古國之思緒大有徑庭,遂有探究百家之幹意。向吾每每于信步獨遊之途,以默誦名文為樂,容膝陋室之內,以搦管臨池自娛。故以《逍遙遊》、《養生主》為引始習《南華經》。殊不料一見鍾情,沉溺其中,不忍釋卷,欲罷不能。又幸得程氏摯友富藏典籍,慨然以贈。歷時半載,以中華書局陳鼓應先生之《莊子今注今譯》、曹礎基先生《莊子淺注》與傅佩榮先生《詳解莊子》草覽首遍。忽茫茫然,若登萬仞之峰巔以極目;倏恍恍然,如潛千丈之淵底以探源。<br>遂思再以兩載為期,精讀細研。以《南華隨記》擷英以伴,習作垫脚,茲記。黉君于乙巳年仲秋</b><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相关知识】</b></h3> <b>【南华经】</b>《南华经》本名《庄子》,由庄子及其后学创作,现存33篇,分为<u>内篇7篇、外篇15篇与杂篇11篇</u>,大部分学者认为内篇为庄子亲作。<u>唐玄宗时期被诏封为道教经典并赐名《南华经》</u>,宋明刊本多沿用此称。<div><br></div><div>关于“南华”二字之意。</div><div>一说是庄子曾隐居曹州南华山,故此得名。明代《嘉靖山东通志》卷三十四:“(庄子)隐于曹州之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但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一四说:“庄子师长桑公子,授其微言,谓之《庄子》也,隐于抱犊山”。后世也多采用这种说法。</div><div>二说“南华”取自“离明英华”。北宋高道陈景元的《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庄子)师事长桑公子,受其微旨,著书十万余言,目之曰《南华论》……南华者,义取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也”。按《周易》,离卦居南方,“离,丽也,明也,于象为火”,所以奇幻小说中有“南明离火”之说。陈景元将“南”解为“离明”,“华”解为“英华”,认为庄子自号“南华”,是取“离明英华”之义,意在“发挥道妙”。</div><div>另说南宋高道褚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中曾说:“窃详‘南华’之号,其来久矣。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在褚伯秀看来,庄子“南华”之号来源久远,可能是天上仙人的官名,如东华帝君、南极仙翁之类,不能以人间的义理去解释。</div> <b>【三玄】</b><u>魏晋玄学的核心典籍《老子》、《庄子》及《周易》三书的合称</u>,其概念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道教及后世文献沿用此称。玄学以义理探究宇宙本质,<u>《周易》被阐释为“变易、不易、简易”的辩证体系,《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庄子》则深化对精神自由的探讨。王弼等学者提出“得意忘象”的方法论,推动思想从象数转向哲理。</u>汉代五经之学僵化后,魏晋思想家依托三玄重构理论,何晏、王弼等人通过注解赋予新义,形成“贵无”“崇有”等流派。玄学融合儒道,成为清谈核心内容,集中探讨个体生命与世界的矛盾及儒道思想的互补。 <b>【四大真人】</b>道教将先秦道家学派的四位宗师尊为“四大真人”,即:<u>南华真人(庄子)、通玄真人(文子)、冲虚真人(列子)、洞灵真人(庚桑子或亢仓子)</u>。相应地,他们的著作也被称为“真经”——《庄子》称《南华真经》、《文子》称《通玄真经》、《列子》称《冲虚真经》、《庚桑子》(《亢仓子》)称《洞灵真经》。一般认为,“四大真人”的名号始于唐代,为唐玄宗所封。<br> 【人物年代】<div>春秋时代(前770-前476)<br>战国时代(前475-前221)<br>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0年)<br>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年—约公元前485年)<br>孔子(约公元前551年—约公元前479年)<br>墨子(约公元前476—约公元前390)<br>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br>惠子(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br>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br></div> <b>【庄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于庄子的描述:</b><br>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r> <b>【相关诸家】</b><div>【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前551-前479)、孟子(前372-前289)、荀子(前313-前235)。作品:《论语》《孟子》《荀子》<br>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br><br>【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作品:《墨子》<br>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br>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br>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br>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u>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u><br><br>【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作品:《道德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br>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u>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u>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br><br>【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和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br>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