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用本文</p><p class="ql-block">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等. 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2025 版) [J/OL].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4): 491-50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04.0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急性胆道感染是指胆道系统的急性细菌感染,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该病在老年急腹症患者中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导致胆囊穿孔、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等,重症患者往往会危及生命。国内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3%~50%,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大幅增加[1]。老年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尤其是在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情况下,病死率可高达10%~20%[2]。此外,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费用较年轻患者高,且长期护理和康复费用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4]。然而老年急性胆道感染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患病周期延长等特点,常导致就医不及时,感染快速进展,因此病死率较高。即使手术治疗,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年轻人显著升高。因此,结合老年患者发病特点,制定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诊疗专家共识,规范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势在必行。一、本共识制订方法(一)共识的目标人群及适用人群本共识适用的目标人群为疑似或已明确诊断为急性胆道感染(包括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的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本共识的主要使用者包括各级医疗机构普通外科、肝胆胰外科、老年科和急诊科医生。共识内容还可为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有助于制定相关的临床路径和管理政策。(二)共识制订方法本共识严格遵循《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5]、中国临床指南评价体系(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China,AGREE-China)[6]、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制作共识计划书和正式共识文件[7,8]。(三)共识发起单位本共识依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院)发起并组织肝胆胰外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科、营养科、康复科、重症医学科、循证医学以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领域的专家提供共识制订的方法学支持。启动时间为2023年7月,定稿时间为2024年12月。(四)共识注册本共识制订前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http://guidelines-registry.cn)注册,注册号为PREPARE-2023CN441。(五)利益冲突声明与处理共识工作组(包括指导专家组、编写专家组、外审专家组和系统评价与方法学组)所有成员均填写利益声明表,并对存在利益冲突的成员进行管理。(六)临床问题确定与遴选本共识的临床问题形成严格遵循规范流程,首先通过全国范围问卷调查收集原始问题,调研对象涵盖肝胆胰外科、老年医学科、消化内科等多学科医师。经多轮专家讨论去重后归纳为31个核心问题,分为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全身状况评估以及治疗三大类。随后由37名共识编写专家评估,最终确定15个重要问题,所有问题均通过3轮Delphi共识会议审定,获得≥80%专家同意率。(七)临床问题解构与证据检索对于纳入的临床问题,按照人群、干预措施、对照和结局(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 and Outcome,PICO)原则进行合并与解构,重新形成15个临床重要问题,进行系统性证据检索。检索内容主要包括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断、评估及治疗的相关研究。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1)检索PubMed、Cochrane等英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5年7月至2024年6月。(2)检索研究类型:优先检索5年内已发表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RCT;当最新证据不足或证据水平较低时,检索已发表5年以上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RCT、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诊断试验。(3)第一次检索时间:2023年9月。最后一次更新检索时间:2024年9月。(4)检索词主要包括: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诊治为临床关键问题,以中英文“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为检索人群关键词,以中英文“手术”“介入”“内镜”“内科治疗”“抗生素”“抗凝”等为主要干预方式关键词。(5)纳入和排除标准:以筛选“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相关研究”为例,纳入和排除标准如下。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胆道感染人群,且人群的平均年龄在65岁及以上;(2)结局指标为术后并发症发病率;(3)研究类型为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排除标准:(1)来自同一队列研究的重复数据;(2)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或无纵向数据的病例对照研究;(3)未发表全文的观察性研究。(八)证据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证据方法学质量评价:对于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使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AMSTAR)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9];对于RCT,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工具进行评价[10];对于观察性研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1];对于诊断试验,使用诊断试验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QUADAS-2)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2];对于诊断试验的系统综述,使用系统综述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in Systematic Review,ROBI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13]。共识制定工作组共计检索文献308篇,选取文献中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Meta分析、系统性综述、指南共识等高质量文献99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推荐意见分级评价:依据推荐与评价分级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Evaluation,GRADE)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评价[14]。将证据质量分为“高级”“中级”“低级”和“极低级”4个等级,推荐程度分为“强”和“弱”2个等级。本共识提供的推荐意见不仅基于证据质量,还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调研和投票,投票设“同意”“基本同意”“不同意”和“不明确意见,有建议”等4个选项,每一项推荐意见获得≥70%专家同意(包括同意和基本同意)方达成共识。(九)推荐意见形成自2024年11月4日起至2024年12月4日,共识编写委员会组织国内90名专家,包括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业委员会专家、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医学专家、国内多家基层医院外科医师及方法学专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投票,共计回收答卷90份,其中有效答卷9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共识工作组基于证据评价结果,先后经过两轮Delphi法共识函询以及一轮终审会,最终确定了14条推荐意见的强度和推荐方向(表1)。</p> (十)共识外审本共识在形成最终共识文件前,邀请了国内肝胆胰外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科、营养科、康复科、重症医学科、循证医学以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领域的专家对推荐意见进行了外审。最终共识文件发布前进行了同行评议,并对评审意见进行了回复和修改。(十一)共识发布和更新共识全文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发表。同时,共识工作组计划每2~3年进行指南更新。(十二)共识传播、实施和评价共识出版后,计划通过学术会议或学习班等方式进行传播。具体传播方式包括:(1)在肝胆胰外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科会议和学习班上传播1~2年;(2)共识正文计划以报纸、期刊、手册等形式出版传播;(3)本共识计划以中、英文方式宣传,并在肝胆胰外科、消化内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网站进行传播;(4)对于共识的实施和评价,计划发布本共识相关解读文章进一步促进共识实施。二、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相关问题临床问题1:老年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临床问题2:老年急性胆管炎诊断标准推荐意见1:诊断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时需同时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此外,同时需结合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较晚等发病特点,减少漏诊(证据级别:低;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急性胆囊炎的诊断除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外,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15-18]。然而,现有研究无法得出最佳的诊断特征组合,所以并没有普适性的明确的诊断标准[19]。目前常用标准存在过度诊断且未对老年人群进行诊断标准校正的问题[20]。老年患者的疼痛感知、胆道生理特点和组织损伤应激反应等与年轻患者不同,可能会使诊断更加复杂[21-24]。老年患者典型腹痛比例约为73%~98%[23-25],38%~48%的老年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呕吐等症状[23,25]。36%~74%的老年胆囊炎患者有发热表现,但只有6.4%~10%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体温>38℃[25,26]。老年患者Murphy征阳性率约为43.3%[24,27]。Murphy征诊断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敏感度为0.48,特异度为0.79,阳性预测值为0.58[27]。约5.3%~14.5%的老年患者有腹膜炎表现[24,28]。在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老年患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C-反应蛋白(CRP)等可作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会受到老年衰弱综合征等相关潜在慢性炎症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29-31]。综上,目前尚无针对老年急性胆囊炎预测指标的高质量研究。本共识结合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对老年人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做出推荐,见表2。 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既往胆道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老年患者常出现症状、体征与实际病理生理变化不一致的情况。相较于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腹痛及高热寒战症状明显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及腹膜炎的发生比例增多,炎症指标较低,电解质紊乱程度较高,甚至以休克为首发临床表现,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32,33]。经典的夏柯三联征在诊断中的敏感度较低,约为21.2%~70%[34]。雷诺五联征也可能因表现不典型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老年胆管炎而言,迅速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在诊断标准方面,敏感度比特异度可能更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并未针对老年患者进行校正[34],且缺乏针对老年急性胆管炎预测指标的高质量研究。本共识对老年人急性胆管炎诊断标准做出推荐,见表3。<br></br> 临床问题3:老年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评估临床问题4:老年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评估推荐意见2:在对老年急性胆道感染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时,需同时对多器官功能进行评价。其中,重度感染的判定并非依据局部表现,而是基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证据级别:高;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老年人由于器官衰老、功能减退,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均有所下降。因此,临床医师在积极处理原发病的同时,应尽可能延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与进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评分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是常用的胆道感染严重程度评估工具[35]。然而,MODS评分系统未体现年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在老龄危重患者中适用性较差[36,37]。对于≥65岁患者,王士雯等[38]提出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概念及诊断标准。后续研究表明,基于MODSE诊断标准的MODS联合年龄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预后评估效能。综上,本共识对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评估标准做出推荐,见表4。 急性胆管炎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及确定治疗策略非常重要。目前研究表明,肾功能衰竭、肝功能障碍、肝内胆道狭窄、恶性疾病和低白蛋白血症是急性胆管炎30d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39]。尚未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急性胆管炎,行早期胆道引流有助于改善预后[34]。但对于存在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即便早期或紧急接受胆道引流,其预后改善并不显著。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胆管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不应仅关注局部情况,而应重视全身状态的评估。但现有关于老年胆管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的可参考研究较少。本共识基于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对老年患者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评估标准提出了推荐意见,见表5。<br></br> 临床问题5:影像学诊断推荐意见3: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推荐腹部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怀疑胆总管结石患者,推荐腹部平扫CT作为首选检查。若超声与CT均无法提供明确诊断,建议行MRI/MRCP检查(证据级别:低;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超声检查具有成本低、应用广泛、无侵入性的特点,在胆囊结石及胆囊炎的诊断方面,超声的准确性较高,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83%[40]。然而,在急性胆管炎的诊断中,超声的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较低,且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如有无禁食以及肠道内气体等)。有研究显示,相对于腹部CT,超声有较高的灵敏度(39%比83%),但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相似(93%比95%)[41]。腹部平扫CT可较清晰地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液体聚集等征象。对于高度怀疑坏疽性胆囊炎或气肿性胆囊炎的患者,可以采用增强CT检查[16,42]。但需注意,对老年患者,要重视其病情发展情况及造影剂过敏风险。CT对胆管扩张的检出率较高,可发现阳性胆道结石。<br></br>MRI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81%[40],对于由良恶性疾病导致的急性胆管炎,MRI诊断准确率均为98%,优于CT与超声检查[43-45]。MRCP在显示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以及判断有无副肝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由于MRI和MRCP检查相对费时费力,难以成为急性胆管炎的首选检查方法[46,47]。三、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全身评估相关问题临床问题6:综合评估及器官功能评估推荐意见4:对于合并多器官基础病的老年胆道感染患者,推荐结合病史进行个体化器官功能评估,制定功能维持标准,必要时请专科会诊。同时注意急诊状态下评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平衡,避免延误病情(证据级别:高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常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共病状态是老年胆道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3]。在制定进一步治疗计划前,需进行全面评估。病史在急诊状态下是重要的评估内容,是开展下一步专科评估的基础。同时需注意评估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的平衡,防止病情的拖延。目前,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评分体系,且在多种老年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展现出优势[48,49]。感染是老年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50,51]。脓毒性心肌病(septic cardiomyopathy,SCM)是指脓毒症患者发生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是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和左心室代偿性扩张[52-54]。B型利钠肽、心肌肌钙蛋白I与老年脓毒症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目前尚无特异度及敏感度均高的单一生物标志物,联合多种生物标志物对SCM进行诊断及病情评估是未来的趋势。超声心动图可以快捷有效地评估心脏功能,同样可作为诊断和评估SCM的重要手段。对老年患者呼吸功能不全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可采用MODSE标准联合SOFA评分,同时需结合患者呼吸系统的慢性病史。对于老年患者急性肾损伤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标准进行诊断评估,重点在于血肌酐、尿量的动态变化[54-59]。对于器官功能的评估,必要时需请专科会诊,避免遗漏重要诊断信息,导致不良结局。<br></br>临床问题7:多学科讨论的应用推荐意见5:对于需急诊手术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胆道感染患者,可以采用多科会诊或多科共同管理模式,为尽快手术创造条件,同时降低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证据级别:中;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老年急性胆道感染MDT管理模式需在传统医学诊治基础上,以普通外科为主导,以相关合并疾病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营养医师、精神卫生科医师、护师、康复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支撑,借助老年综合评估工具,不定期地对老年患者的疾病和功能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出贯穿住院和出院后全面又个体化的老年病治疗模式。此外,对于急诊手术的老年患者,MDT模式下进行术前准备,有助于规避传统模式下术前检查多、预约时间长,需检查完善后再请相关科室会诊等繁琐流程。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可以提高诊疗效率,优化临床路径并及时针对性地给出综合诊疗方案,使患者尽快调整至最佳状态。四、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治疗相关问题临床问题8:抗生素应用推荐意见6:对于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应及时启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并完善血细菌培养和(或)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经验性治疗推荐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证据级别:中;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抗菌治疗在老年胆道感染治疗中起重要作用[60]。轻度和中度急性胆道感染应在诊断明确后6h内使用抗菌药物[61]。重度急性胆道感染需在诊断明确1h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时控制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62]。此外,任何抗菌药物均不能替代解除胆道梗阻的治疗措施,抗菌药物和全身支持治疗无效时,需及时手术治疗。根据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道,我国胆汁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29.2%~32.4%),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2.1%~13.2%)、屎肠球菌(9.2%~10.9%)、粪肠球菌(8.2%~8.9%)和铜绿假单胞菌(4.5%~5.6%)[63]。胆道感染的细菌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约占70%。普通革兰阴性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等普遍敏感[64]。在经验性用药时尽量使用广谱抗革兰阴性菌药物,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联合抗厌氧菌药物,同时保证高效、足量、按时地应用抗生素[65]。建议对中度及重度患者进行血和(或)胆汁细菌培养。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呈现生理性减退,当接受经肾脏代谢的药物治疗时,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聚,进而引发毒性反应。因此,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并积极监测血药浓度与肾功能,防止出现肾功能衰竭[66]。<br></br>临床问题9:重症监护治疗推荐意见7:对于老年重度急性胆道感染休克患者,应及时启动目标导向性的重症监护治疗(证据级别:中,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重度急性胆囊炎和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积极给予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无创/有创正压通气、使用血管加压药物等)[67]。对于因脓毒症导致休克的老年患者,应在1h内快速完成晶体液输注(30ml/kg),如仍难以维持血压则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推荐去甲肾上腺素,目标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1mmHg=0.133kPa)[68]。对于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的患者,以每搏输出量变异度作为复苏目标的液体复苏方案,相较于以传统中心静脉压为指导的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方案,可达到更好的复苏效果,并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每搏输出量变异度≥9.5%时,每给予100ml晶体液,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5%[69]。<br></br>临床问题10:营养支持推荐意见8: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需结合血流动力学情况、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筛查及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营养诊疗计划(证据级别:低;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老年人群普遍存在营养问题,35.04%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70]。消化道症状、禁食水、急性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影响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的营养状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原则上不考虑任何形式营养支持,治疗应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为目的。对于经过支持治疗或应用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考虑开展营养支持。应遵循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推荐的营养支持规范化程序,即筛查、评估及诊断、干预及监测[71]。所有老年患者均应在入院后24h内完成营养筛查。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需进一步制定营养诊疗计划。对于轻度感染的患者,若预计禁食时间不长,且患者无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可考虑不进行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随着炎症恢复,逐步恢复饮食,并增加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 supplement,ONS),有利于改善预后[72]。对于中重度感染或存在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如选择保守治疗,且预计禁食时间较长,则需早期开展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建议行幽门后喂养方式,以减少食物对胆囊的刺激。对于老年患者,若进行短期肠外营养(小于2周),可利用外周静脉;若需长期全肠外营养,则需放置中心静脉。待感染得到控制后,逐渐恢复饮食。对于需行急诊外科处理的患者,术前无需考虑营养支持。术后应首选经口进食、ONS等途径,对于经口进食不够的患者,可早期开展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老年人每日能量摄入量推荐为20~30kcal/kg,长期营养不良、疾病急性期的老年患者可提高至30~40kcal/kg[73]。有研究表明,对于急性感染或术后的患者蛋白质供应量提高为1.5~2.0g/(kg·d)可以减轻肌肉萎缩,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74]。<br></br>临床问题11: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及预康复的应用推荐意见9:对药物治疗失败或合并严重疾病等不适合手术的老年患者,可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将重度患者转化为更适合手术的较低风险患者(证据级别:低;推荐意见:弱推荐)。<br></br>推荐意见10:对于择期手术或行分期治疗的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患者,可实施包括营养支持、运动干预和心理干预的术前预康复干预(证据级别:低;推荐意见:弱推荐)。<br></br>证据概述: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病情变化较快,病死率高。根据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对于病情严重、耐受性低的患者,可采用分阶段治疗的方式。首次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段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严重创伤或严重疾病对患者的伤害,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后期确定性手术,以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75]。年龄并非预测胆道感染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因素[76]。术前预康复是指通过术前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各系统功能储备,增强患者对手术应激的适应性,最终加速康复。在实施DCS理念、完成分段治疗第一阶段后,可通过预康复的方式提高老年患者的机体储备。术前预康复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营养支持、运动干预和心理干预三个方面。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预康复干预可改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急诊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后至二期胆囊切除术期间的身体状态,使手术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的发生率接近择期胆囊切除术[77]。<br></br>临床问题12:术前抗凝抗聚药物的管理推荐意见11:对于正在接受抗血栓治疗的老年急性胆道感染需急诊外科处理的患者,需结合患者用药类型及手术紧急性评价手术出血及围手术期血栓风险。对于需紧急手术患者,必要时可给予拮抗治疗,并预防和控制因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的术中和术后出血(证据级别:中;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抗血栓治疗(antithrombotic therapy,AT)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率高。既往Meta分析结果表明,AT会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中出血及中转开腹风险[78]。然而,对于急性胆道感染的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快速进展,手术前停药的时间窗口较短。有多项研究显示,应用AT并接受急诊胆囊切除术患者,与未应用AT的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d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80],但仍需区别对待。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显示,腹腔大手术患者中,术前未停用阿司匹林并不增加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81,82]。此外,急性感染和手术创伤还可增强血小板黏附作用,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83]。一项针对未停用氯吡格雷的择期LC患者的研究中显示,在围手术期维持口服氯吡格雷没有增加出血风险[84]。针对老年未停用氯吡格雷的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结论[85]。Chu等[86]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可以安全地使用氯吡格雷,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的危险。因此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行急诊LC,围手术期出血风险较低,手术可安全进行。对于长期口服以利伐沙班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以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在急诊手术前应尤为慎重。对于华法林,目前暂无术前未停华法林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手术患者在术前5d停药,但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出血风险仍然升高[87]。Koc等[88]研究表明,在停服华法林的LC患者中,尽管术后出血风险与未抗凝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抗凝患者INR、血浆各凝血因子活性,均差于未抗凝患者。Kwok等[89]报道了1例长期口服利伐沙班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自发胆囊出血。推荐说明:对于抗凝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较高,如病情允许,可应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替代。如需紧急手术,应详细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术前需准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和血浆,以预防和控制因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的术中和术后出血,并在术前应用相应的拮抗药物治疗。对于INR>1.5但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可予口服小剂量(1~2mg)维生素K,使INR尽快恢复正常[90]。对于肾功能正常的口服利伐沙班患者,术前需停药22~26h,如需紧急手术,需测定Xa因子活性或敏感性试剂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评估利伐沙班的抗凝作用和出血风险[91,92]。<br></br>临床问题13:手术治疗时机及方式推荐意见12:对于低风险急性胆囊炎患者,建议早期行胆囊切除术,首选腹腔镜手术。对于高危及重症患者,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早期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以建立有效的引流。老年急性胆管炎患者应尽早解除梗阻,外科手术仍作为无内镜和穿刺引流条件下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留置T管患者需根据患者营养状况、结石残留等情况决定拔除时机(证据级别:高;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保守治疗与接受手术的老年患者相比复发率明显更高,63%的保守治疗患者再入院时需要手术[93]。有研究显示,老年患者在首次入院时进行胆囊切除术可预防胆结石相关疾病的进一步发生,降低再入院率、死亡率和总体医疗成本[94]。但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详细的术前评估对决定是否手术尤为重要。一项系统综述分析592例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1岁)行早期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其中44%的老年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系统评为Ⅲ级及以上,1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9例死于重症肺炎及心功能不全,总死亡率为3%,死亡患者术前均合并严重基础疾病[4]。对于轻中度急性胆囊炎,病程不超过72h且基础疾病及辅助查无明显手术禁忌,应及早实施手术治疗[95],建议行LC。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增加或延长,但与80岁以下患者对比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3]。决定患者最终结局的是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而非实际年龄[96]。对于手术高风险患者,特别是对于80岁以上、营养状况较差、严重程度分级高的患者,应避免急诊手术,建议行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行胆囊置管引流[97]。对于重度患者,建议先行抗休克治疗,待器官功能改善后再评估外科手术指征。对于中重度急性胆管炎,应尽早行胆管引流术解除梗阻[98]。推荐首选内镜治疗,但外科手术仍作为无内镜和穿刺引流条件下的治疗措施。手术原则以解除胆道梗阻为主,尽快放入T管引流,不强求一期取净胆总管结石。可选择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99,100]。Yeon等[101]认为CCI<5且预计手术时间<2h的患者,LC联合胆总管探查对于老年患者是安全可靠的。Lee等[102]研究表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既往胃肠吻合术后、胆总管多发结石、胆总管结石≥15mm、无法配合内镜手术的比例较多。胆道术后T管引流的目的是减少胆漏发生、支撑胆道结构、提供胆道造影及去除残留结石的通道等。过早拔除T管会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胆道损伤等风险。国内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7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的患者窦道造影资料,术后2周造影结果显示,窦道全程形成62例(63.92%),未全程形成35例(36.08%)[103]。术后3周再行造影检查,显示T管周围有明显组织回声,薄厚不均匀,最厚处约为3mm,仍有19例窦道形成不全(19.59%),术后4周有7例窦道形成不全(7.21%),术后5周造影结果显示均可探及明显窦道。老年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差、合并症多,均会影响窦道的形成,导致胆漏的发生,因此拔管时机的对于老年患者至关重要。<br></br>临床问题14:内镜治疗推荐意见13:老年急性胆管炎患者如果条件允许,推荐首选内镜下治疗,建议首选鼻胆管外引流。是否一期取石,需考虑胆管炎严重程度(证据级别:中;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对于轻度急性胆管炎合并胆管结石的老年患者,若抗感染与全身支持治疗有效,可在感染控制、症状缓解后择期处理胆管结石。内镜下胆管取石是首选的治疗方式[104]。若抗感染治疗无效,应尽早行内镜下胆管引流。对于中度急性胆管炎合并胆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积极抗感染与全身支持治疗的同时应尽早行胆管引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内镜治疗。对于重度急性胆管炎合并胆管结石的老年患者,首先进行全身器官功能支持和抗感染治疗,患者一般状况改善后应尽快行胆管引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内镜下治疗[98,104,105]。鼻胆管外引流和塑料支架内引流均为内镜下胆管引流的方法。鼻胆管外引流具有以下优势:能够观察胆汁的引流量和性状,方便取胆汁送检;可进行胆管造影和胆管冲洗;减少了内镜下操作次数,降低治疗风险和患者费用。然而,鼻胆引流管会造成患者不适,存在脱落、扭曲的风险。并且,由于鼻胆管外引流造成胆汁大量丢失,会影响消化功能和内环境稳定,因此留置时间建议小于1个月。塑料支架内引流,无胆汁流失,更接近生理状态。支架管内置于胆管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并且放置时间较长。但是放置塑料支架内引流无法观察胆汁的量和性状,不方便留取胆汁送检,同时也存在支架移位、脱落和堵塞的风险[106,107]。目前多数文献报道,两种方法的炎症缓解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过,鼻胆管外引流能减少再次内镜下干预或追加手术的风险,可能更适合老年和重症患者。如果患者合并多发胆管结石,且首次治疗未取尽结石,或因高龄无法耐受取石治疗,可考虑行塑料支架内引流,便于后续内镜下取石治疗。<br></br>临床问题15:介入治疗推荐意见14:不能耐受手术且保守治疗无效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积极进行胆囊穿刺引流。老年急性胆管炎患者在抗感染和全身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行胆管引流。建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单位设备进行治疗选择(证据级别:中;推荐意见:强推荐)。<br></br>证据概述:对于中度或重度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PTGBD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挽救生命的方法。中度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果不能耐受手术(CCI≥6和/或ASA分级≥Ⅲ级),且抗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行PTGBD。对重度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应先评估器官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全身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治疗后,患者如不能耐受手术(CCI≥4、ASA分级≥Ⅲ级),或者存在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应尽快行经PTGBD。引流液应送检进行微生物培养,指导后续抗感染治疗[75,98,104,105,108]。目前尚无高等级的临床数据可证实最佳的PTGBD术后胆囊切除的时机。临床采用较多的是胆囊引流1~3个月后再次评估患者全身状态和胆囊炎症情况,符合条件者行二期手术治疗[105]。关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优选LC,但根据不同的局部炎症程度及患者状态,可行开腹手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等术式。<br></br>PTCD可作为急性胆管炎患者ERCP或手术无法进行的补充方法。不过,PTCD有赖于足够宽的肝内胆管。特别是进展迅速的胆管炎,往往感染发展先于胆管扩张,限制了PTCD的临床应用。此时,对于部分患者,胆囊穿刺间接行胆管引流可以作为内镜下治疗或者PTCD失败的挽救治疗方法[109]。超声和CT都是引导胆道感染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超声能够在实时监测下操作,且可床旁操作,无辐射。但是超声受干扰因素较多,尤其是空腔脏器胀气时显示不清。CT引导下穿刺能够在操作前和操作中进行扫描重建,提供直观的影像学图像,帮助术者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穿刺路径,但存在辐射,且对设备要求更高。目前一些回顾性研究报道显示,超声引导下首次穿刺成功率略高于CT引导,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效果和长期预后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建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单位设备进行选择[110]。本共识针对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诊疗中的关键问题,系统梳理了诊断标准、严重程度评估、影像学检查、抗生素应用、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证据,提出了15条推荐意见。共识工作组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本共识推荐意见,同时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共病状态、器官功能储备、治疗耐受性和个人意愿进行个体化诊疗决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多个诊疗环节仍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在诊断领域,针对老年人群特异性诊断标准的建立,尚缺乏高质量研究;在治疗方面,超高龄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抗生素的最佳疗程等关键问题仍需更多循证依据;在围手术期管理方面,预康复方案和抗凝药物调整策略的优化也亟待进一步探索。这些证据缺口提示,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针对老年人群的前瞻性研究,特别是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诊疗规范。同时,开发适用于老年患者的风险评估工具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也将是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略) <strong>扫码获取PDF全文</strong><h3> <h3>编 辑:曾宇虹</h3></br><h3>初 审:张俊峰</h3></br><h3>复 审:李 华</h3></br><h3>终 审:杨 扬</h3></br> <h3><strong>扫码关注我们</strong></h3></br>主办:中华医学会承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电话:020-85252582网址:zhgzwkssxdzzz.cma-cmc.com.cn邮箱:chinaliver@126.com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zqb5cq_e0AehA_x2E0l_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