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太行·永不褪色的记忆》一旌旗分队采风(二)

自然色

<p class="ql-block">80年前,无数的先辈英烈为民族而战,留下血与火的足迹;80 年后,有情怀的摄影人再走抗战路,留下旧与新的影像;再过 80 年,过去、今天,都已成为往事;留下的影像会说话。</p> <p class="ql-block">为民族存档 </p><p class="ql-block"> 你拍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幸存老兵颤抖的军礼、弹孔密布的砖墙、泛黄的战地日记——这些即将消逝的碎片,需要你的镜头抢在时间前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我很有幸参与了晋中市榆次区摄影家协会组织的“铁血太行·永不褪色的记忆”太行山抗战主题摄影。四天行程紧锣密鼓,我们“旌旗队”一行八人接到任务后,即刻满怀激情、服从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拍摄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8月2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午3点《旌旗队》一行八人到达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多抵达抗大陈列馆,眼前的景象瞬间驱散了我们一路的疲惫,让人精神抖擞。大家抓紧时间前往展厅参观、拍摄。广场左侧墙面处,雕塑群仍在施工中;而正面那气势磅礴的雕像群,真是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简称“抗大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校史的专题性陈列馆,也是继延安之后的又一革命摇篮 。</p> <p class="ql-block">抗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1939年遵照中央指示从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迁至浆水镇,在此开展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正规化建设,培养了二十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指导全国各分校改进工作,创造了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 。浆水镇因此成为“抗大精神”的重要传承地,纪念馆也被誉为“抗大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抗大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期间,正是抗战最为艰苦的阶段,抗大学员缺吃少穿,物质资源十分匮乏。抗大总校师生自己动手解决吃住问题,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雕塑为一名抗大小学员在寒冷的冬季,躲进牛羊圈里怀抱一只小羊,边取暖,边读书。</p> <p class="ql-block">抗大旗帜插遍中国</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十月,党中央重申把党</p><p class="ql-block">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并号召冲破对边区的封锁线,到敌后办学,培养大量干部去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据此,从一九三八年冬至一九四五年秋抗战胜,抗日先后在敌后创办了十三所分校,培养了十多万名军政干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拥有多项国家级荣誉,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等 。年接待量近百万人次,常年开展主题党日、研学实践、红色故事会等活动,是党员干部、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8月2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下午4点到了浆水镇安庄村-坑大总校卫生处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一进村,那浓烈的红色氛围便感染了每一个过路人。我们走街串巷,从一条胡同钻进去,又从另一处弄堂绕出来,活像钻进了《地道战》里似的,转眼之间,大家就互相找不见踪影了。</p> <p class="ql-block">浆水镇安庄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卫生处旧址,是抗大在敌后办学期间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见证。这里不仅留存着艰苦岁月的实物遗迹,更讲述着军民携手战胜疾病、守护革命火种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卫生处旧址保留着当年的四合院格局,诊室、药房、土炕、油灯等陈设依旧,西侧墙面展示着抗大教育方针,东侧墙面绘制着军民团结的手绘画 。蒋耀德旧居院内的“百日红”树,历经80余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热血岁月 。</p> <p class="ql-block">卫生处文书齐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曾在此工作三个月,住在村民刘春凯家的西屋。她每天清晨打扫院落、帮战友打饭,还主动照顾怀孕的同志,与乡亲们亲如一家。齐心在回忆录中写道:“安庄的乡亲们把最后的粮食留给我们,自己吃柿子糠和野菜。”</p> <p class="ql-block">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卫生处的医护人员展现出惊人的奉献精神。1942年“五一反扫荡”期间,为应对日军突袭,医务人员将白面发酵后制成“面蛋蛋”,与白土混合翻炒作为行军干粮。更令人动容的是,一位患重病的医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我的遗体制成标本供学员学习。”卫生处用滚水脱肉的方法完成了这一特殊标本,并在抗大五周年校庆上展示,村民们含泪见证了这一悲壮时刻。</p> <p class="ql-block">好亲切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队员和村民交流村里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街道墙有大幅红色革命精神壁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8月28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晚8点半住入宿河北省沙河市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8月29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早晨7点出发到沙河市白莊村《范子侠将军墓》</span></p> <p class="ql-block">由于对沙河市路线不熟,打着导航还是走错了路,8点多才到了邢台西服务区于沙河市摄协老师汇面。</p> <p class="ql-block">白莊村口观看范子侠将军的大型壁画。</p> <p class="ql-block">合影后进入金沙河福照山景区范子侠将军墓地。</p> <p class="ql-block">由当地老师带领我们一路顺风,9点多到了白莊村范子侠将军墓,又是雨水陪伴着我们进行了拍摄。</p> <p class="ql-block">范子侠将军(1908—1942)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杰出将领,其生平与河北沙河市白庄村有着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范子侠出生于江苏省丰县华山镇大史楼村的贫苦佃农家庭。少年时代投身军旅,曾入天津东北军随营学校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日历程与军事贡献</p><p class="ql-block"> 1. 投身察哈尔抗日同盟军</p><p class="ql-block">1933年,范子侠加入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团长,参与收复康保、沽源、多伦等战役,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p> <p class="ql-block">2. 组建抗日义勇军</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后,范子侠在河北无极、藁城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迅速发展至数千人。他亲自编写宣传手册,誓言“为民族求解放,为祖国争生存”,并指挥夜袭长寿车站、歼灭土匪薛芝山部等战斗,稳定了平汉路以东的抗日局势 。</p> <p class="ql-block">3. 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9年,范子侠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游击纵队,他本人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参与指挥白晋铁路破击战,协同八路军全歼日军一个警备大队,并在百团大战中担任右翼队指挥员,率部破袭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成功摧毁桑掌桥、智取狼峪火车站,重创日军运输线 。</p> <p class="ql-block">4. 血洒太行</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时任八路军129师新编第十旅旅长兼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的范子侠,在沙河县柴关一带指挥反“扫荡”作战时,为掩护邓小平同志及群众转移,不幸身中三弹壮烈牺牲,年仅34岁 。</p> <p class="ql-block">安葬与迁葬</p><p class="ql-block">范子侠牺牲后,当地抗日政府和群众将其遗体安葬于白庄村西的大安山脚下、千年古刹封峦寺旁 。1949年,其遗骨移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但白庄村仍保留着原墓冢作为纪念。1996年,沙河市政府重修墓地并立碑,正面镌刻“范子侠将军纪念碑”,背面详述其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邓小平在《新华日报》撰文称范子侠为“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他的誓言“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成为其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p> <p class="ql-block">范子侠将军从旧军队军官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其抗日历程彰显了民族大义与革命忠诚。</p> <p class="ql-block">8月29号,</p><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多离开白莊,下站赶往王硇村。</p> <p class="ql-block">上午11点到了沙河市王硇村,沙河市摄协靳一行老师在雨水中一直陪同着我们走街串巷拍摄。</p> <p class="ql-block">王硇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四面环山,地形隐蔽,明清时期修筑的古石楼群形成天然防御体系,被誉为“太行川寨”。其建筑风格融合南北特色,墙体厚达80-100厘米,冬暖夏凉,且户户相通、暗门相连,易守难攻 。这种独特布局使其在抗战时期成为八路军理想的隐蔽据点。</p> <p class="ql-block">王硇村有两大特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是这里至今仍是王姓单一家族聚居地——其先祖是来自浙江一带的一户王姓人家,历经时代变迁,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大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二是它“石头村”的特质:从街巷小路到房屋屋顶,均由规整的石头修建而成。据导游介绍,全国乃至全球的摄影师都常来此地取景,因为这里格外“出片”;尤其在雨天拍摄人像,效果更是绝佳。</span></p> <p class="ql-block">沙河县抗日高小(后迁至王硇)培养了数百名抗日骨干,课程涵盖军事训练、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生们不仅学习,还参与宣传、侦察等工作,成为敌后抗战的新生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日交通站的战略作用</p><p class="ql-block">王硇村设立了连接八路军总部(山西辽县)和129师师部(涉县)的地下交通站,承担文件传递、物资运输等任务。交通员常化装成商贩、货郎,甚至利用双层棺材和马车夹层突破日军封锁线 。1942年,交通员李同京曾用藏有枪支弹药的“臭棺材”骗过日伪军检查,成功完成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 军事防御与群众支持</p><p class="ql-block">村内石楼顶部的碉楼(耳房)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可监视周边敌情。村民自发组成民兵队,配合八路军修筑工事、埋设地雷。据记载,王硇民兵曾用土枪土炮击退小规模日军扫荡,保护了军政机关安全。</p> <p class="ql-block">全村200余人口中,60余人参军参战,14人壮烈牺牲。妇女们昼夜纺纱织布,王树楠发明的多轮纺车使生产效率提高十几倍;青壮年自带工具、干粮支援破袭战,甚至参与白晋铁路、正太铁路的破坏行动。刘伯承、邓小平亲自为烈士王忠信题写“为民立功”匾,至今悬挂于其故居 。</p> <p class="ql-block">王硇村的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意志。正如村民世代相传的歌谣:“石楼藏忠魂,太行埋英骨”,这里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太行山脉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八路军129师385旅13团进驻王硇,随后沙河县抗日政府、独立营、抗日高小等机构相继迁入,使王硇成为沙河县抗战指挥中心。刘伯承、邓小平、朱德等领导人多次在此居住和办公,指挥太行山区的抗日斗争。例如,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王硇作为后勤枢纽,为前线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 。</p> <p class="ql-block">范子侠将军的纪念地</p><p class="ql-block">八路军新编第十旅旅长范子侠1942年牺牲后,遗体在王硇村王家祠堂停放月余,村民自发守灵祭奠。其殉国地(沙河市柴关乡)与王硇村共同构成太行红色文化带 。</p> <p class="ql-block">中午每人十元的大锅饭,吃的我们好解馋啊。</p> <p class="ql-block">晚上十一点多了,王老师、任主席还在一丝不苟地指导拍摄,和我们一起学习交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8月29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18点收到协会代总发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双锁重开太行门:从烽火守护到影像传承》鼓励信</span></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1点多</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口分手握别,在此非常感谢沙河市摄协靳老师一行的协助使我们顺利完成拍摄任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下站赶赴井陉县洪河漕村(聂帅救孤处)。</span></p> <p class="ql-block">王垴村和靳老师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午点多,</p><p class="ql-block">下一站赶赴井陉县辛庄乡洪河漕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下午3点半到达井陉县辛庄乡洪河漕村,(百团大战前线指挥部、聂帅救孤发生地)</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路程远岔路口多,两个车没有跟上,我们3点多先到了目的地参观拍摄了展览馆,分队人员到齐后,队长马上联系本村村民许铁锁,进行了采访采集资料。</p> <p class="ql-block">六位花甲老人创展记</p><p class="ql-block">1984年开始,为定格聂帅救孤历史,由村民,李化民李化瑞许永堂李风李化卿六位老人开筹建百团大战井陉展室。</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展览馆是民间最大的展览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馆:保留聂荣臻居住的四合院,陈列着他使用过的煤油马灯、军用地图,以及救孤时的扁担、荆筐等原物。院内的石碾、石磨和防空地道,仍留存着当年的生活痕迹 。</p> <p class="ql-block">新馆:设有“中日友好谱新篇”展区,展示美穗子事件相关照片、聂帅书信复制件、杨成武题词匾额,以及美穗子1980年访华时与聂帅重逢的珍贵影像。馆外矗立着聂荣臻手牵美穗子的汉白玉雕塑和“聂帅救孤纪念碑”,象征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 。</p> <p class="ql-block">聂帅救孤不仅体现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情怀,更成为中日民间友好的纽带。1980年,美穗子携家人访华,在人民大会堂与聂荣臻重逢,这段“战火中的父女情”轰动世界。纪念馆作为这段历史的载体,每年吸引7万余名游客参观,既展现了百团大战的英勇事迹,也传递着和平与友好的理念。正如聂荣臻在信中所言:“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这一精神至今仍在洪河漕村的山水间传承。</p> <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百团大战爆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前线指挥部设在洪河漕村,指挥正太铁路破袭战等关键战役。战役期间,八路军在此歼敌900余人,攻克娘子关、炸毁井陉煤矿,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1984年,村民李化民等六人自筹资金创建旧馆,2005年扩建新馆,形成新旧结合的展馆群,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p> <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进攻井陉煤矿时,在东王舍车站的炮火中救出两名日本孤女——加藤美穗子(时年5岁)和她的妹妹。她们的父母均死于战火,妹妹身负重伤。聂荣臻得知后,立即下令将孩子送到指挥部悉心照料。他亲自喂美穗子吃梨,并安排军医为妹妹治疗。考虑到战争环境残酷,聂帅最终决定将姐妹俩送还日军,他亲笔写下《致日本军官兵的信》,谴责战争暴行,强调“孩子是无罪的”,并派民兵李化堂用扁担护送她们穿越162公里山道至日军兵营。这一事件被战地记者沙飞拍摄记录,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p> <p class="ql-block">许铁索老人给我们讲述了聂帅救孤后日本美惠子在洪河漕村的生活经历。</p><p class="ql-block">许铁锁姑姑就是美惠子的奶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下午6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下站</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赶往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住宿。</span></p> <p class="ql-block">历时1天半时间完成了河北省六个点位的拍摄任务。</p> <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自然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