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说山西好风光》经典歌曲中"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精准勾勒出山西地理骨架。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山之间并非一马平川,由北向南分别为恒山、五台山等五条山脉。最北边的恒山,东西绵延五百里,叠嶂拔峙,横亘塞上,其山脉西段又叫作句注山。</span></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代县以北约20公里句注山上。前往雁门关北门,险路十八弯,坡陡弯急,海拔落差极大。沿途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继业的石塑像高大威武,非常醒目。他</span>身披铠甲,手持金刀,目光坚毅,凝视着远方曾经守护的疆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关</span>北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家将群像分列左右,跨马携刃。北门</span>是历史上北方来敌进攻的方向,也是防御作战的主战场。南与北,征服与反抗,生离与死别,不管是杨家将抗辽的可歌可泣,还是游牧民族的艰难求生,这是雁门关的历史,也是中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名人壁上,苍劲有力"雁门关"三个大字为毛泽东题写。名人壁浮雕墙是雁门关历史文化的缩影,生动展现了"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的厚重感,它串联起了雁门关乃至中原王朝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走进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雁门关围城的北门,是关城廊北口的第一道门户。城门两侧站立武士塑像,城楼单檐歇山顶式,高高矗立,气势恢宏,悬挂匾额"明月楼",寓意戍边将士能遥望明月思念故乡。城门上方镶嵌"雁门寨"石匾,是雁门关历史演变和军事防御层次的一个见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明月楼进入,道路依山而建,路窄坡陡,需要拐一个弯方能继续前行,能有效阻挡铁骑奔跑的速度。再往前行便走进翁城,与城楼共同构成了一个军事防御工事。这种设计是防止外敌一旦突破外门长驱直入,极大地延缓了进攻速度。</span></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明万历《代州志》载:"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豹突泉更像是雁门关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生动注脚,在烽火连天、商旅络绎的岁月里,正是这样一汪清泉,默默滋养着这里的生命与过往。</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并非一条普通的商业街,它是一把穿越历史的钥匙。历史上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隆庆年间与蒙古金国签订著名封贡互市协议代替了金戈铁马等。</span>这里不仅是军事关隘,更是民族间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的"和平通道"。</p> <p class="ql-block">中原的茶叶、丝绸、布匹、瓷器、粮食等商品,与北方草原的马匹、皮毛、牛羊、盐等在这里进行交易。这条街正是中华民族在碰撞中不断交流、融合、共生的一个微小缩影。</p> <p class="ql-block">从雁门关地理位置来讲,这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地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这两大族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span>雁门关不只有金戈铁马的悲壮,也有驼铃悠扬的繁华;不只有剑拔弩张的对峙,也有互利共赢的交易;它既是分割南北的"边墙",也是连接彼此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瓮城下的云梯,是古代用于攻城作战攀越城墙的工具。有的云梯还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亦称"云梯车"。一般配备有防盾、绞车、玩钩等器具,有的带滑轮升降设备。相传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鲁班)。</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小北门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一字一砖上书:"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写出了雁门关三晋咽喉中原锁钥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关小北门眺望,群峰相连,绵延百里。穿越恒山屏障的南北通道,取道代县西北的勾注山间,因形势险峻控扼南北,古称勾注塞,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也就是如今雁门关所在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眼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雄壮的城门是地利门,抬头上方矗立的建筑是"宁边楼",原为纪念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而建的杨六郎祠,他被宋真宗赞誉"治兵护塞有父风"。地利门·宁边楼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雁门关景区中一个集建筑、军事、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重要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石座砖身为明代所筑,额匾篆体刻"地利"二字,取自《孙子兵法》中"天时地利人和",意指地理优势。"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span style="font-size:18px;">《孙子兵法》"知彼知己"军事哲学思想至今影响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右侧是关帝庙,在雁门关这样的军事要塞设立关帝庙,源于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这与历代戍边将士保家卫国、恪尽职守的信念高度契合,是守关将士和过往商旅祭祀和祈求平安的场所。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历史积淀下的忠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穿越地利门,便踏入了雁门关的防御核心区域。这是西南侧的威远楼,门后是死胡同,专门用于迷惑敌军,威远楼向东约180米,才是通向关内的真实隘口——天险门。虚实相生的防御结构,依托雁门关,"一夫当关"的地形优势铸就了雁门关坚固的关隘格局。</p> <p class="ql-block">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各类史料记载着发生在这里的战役就达1700多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对这片古老战场硝烟滚滚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公元1374年,为了防备退居漠北的北元势力南下,明洪武年间在句注山上修建起一座新的关城。时光流逝600多年后的今天,来到句注山上,在两侧蜿蜒的山脉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如同展开双翅的大雁一样的雄关,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雁门关。</span></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坐落在勾注山的山脊垭口之上,海拔更高,地势更为险要。雁门关所在句注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是连接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主要通道。从战国时期至明朝,这条山脉一直拱卫着中原腹地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雁门关就像一个窗口,是中原农耕民族同北方游牧民族频繁交往、交流与融合的大舞台。当关门紧闭,烽燧升腾之际,这便是民族间金戈交鸣、马蹄声碎之时;而当关门开启,车马相通之时,便是民族内外迁徙、水乳交融之际。</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城楼,醒目的匾额,"中华第一关"名号响亮,底蕴深厚,五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它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勾注山巅,控扼中原与漠北通道,冠绝九大关隘。这座雄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无数的金戈铁马与民族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筑墙之上</span>,当旌旗猎猎时,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威与士气的展现,预示着又一场恶战即将来临;当战鼓铮铮时,这是进攻与厮杀的节奏,渲染着又一场擂响战鼓号令。仰视城楼、触摸墙砖,仿佛能感受到上千年</span>风传战鼓酣<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激烈与悲壮…</span></p> <p class="ql-block">门额嵌长方形石匾二字。据说当时武则天在巡看雁门关的时候,挥手写下了这两个大字"天险"。"险"字是繁体字,能够辨认出来。不认得的是这个字"天",因是武则天造的,上边是草字头,下边是田和戈的组合。武则天造的字没有生命力,逐渐被废除了。</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民族融合的枢纽和晋商"茶马古道"的要塞。王昭君出塞和亲、蔡文姬归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关道石板路上深嵌的车辙印,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冰冷的石板,汇聚了最炽热的情感;用静默的存在,讲述着最动荡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不仅是一个地理符号,不仅是一处历史遗存,它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守卫精神;一部摊开的"史书",记录了战争与和平、分离与融合;一首永恒的"史诗",承载着英雄的传说和文人的咏叹。</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因此也叫李牧祠。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供奉着历朝历代镇守在雁门关一带的文臣武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杨业等历代名将在此征战,造就了雁门关的鼎鼎大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力大增,北逐三胡,为巩固和治理新占领的北疆地区建立三郡,其中雁门郡因辖有雁门山而命名</span>。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将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长期驻守雁门关抵御匈奴,实现十年边疆安定,誉为战国"守关第一名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两字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了。</span>从赵武灵王设立雁门郡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这里成为无数英雄豪杰登场的舞台。赵国的雁门郡在今天山西右玉县,与如今雁门关所在位置,相距100多公里,因共同一脉相承的文化地缘而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凝视历代戍边名将群英塑像,让人瞬间穿越时空,感受边关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每一块砖石、每一尊雕像,都仿佛低语着千年的烽火故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誓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诗句,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了后世民族精神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观整个中国古代,将雁门关的地位抬升至巅峰的朝代,当之无愧的是宋朝。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山西北部的雁门关一线就成了宋辽两国对峙的前沿。忠武堂供奉北宋名将杨业以及杨家男儿,杨家忠烈骨子里中流淌着血性与担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span></p> <p class="ql-block">在镇边祠一角是武惠堂,内塑有北宋初名将潘美,三朝元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而被削秩三等,死后谥武惠。潘美在后世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了一个</span>挟私报复、<span style="font-size:18px;">陷害忠良的奸贼形象"</span>潘仁美",这一形象让历史上潘美背上了千古骂名的黑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雁门关明长城,是明万历年间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地势险要,依勾注山脊而建,犹如巨蟒蜿蜒在群山峻岭。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缩影和</span>精神象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长城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日常,甚至身份证的防伪水印中。</span></p> <p class="ql-block">山顶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700米到2400米左右。句注山之北为塞外,两山对峙如门,仅一条盘山古道连通南北,真正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p> <p class="ql-block">句注山在内的恒山一线,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山西中南部的农耕文明倚仗这道屏障的保护得以发展,这条屏障以北人们习惯上称为塞北塞外,在此后数百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处于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冲突交锋的最前沿。</p> <p class="ql-block">敌楼,是长城防线上最坚强"骨节"。远看是风景,近看是工程,进去是堡垒,感受是战场。在旷野般的战场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将战争最真实的元素浓缩在小小石头空间里,漫长的孤寂和恐惧,顽强的意志和不屈。</span>它既是武器,也是盔甲,更是"家",是一首用石头写成的悲壮史诗。</p> <p class="ql-block">敌楼为二层,空间狭窄,极度枯燥,山峰为伴。透过那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箭窗眺望,</span>视野被压缩成一个有限的框架,你会体验到古代守军士兵的世界就是这一方窄窗,职责就是盯住远处山峦的任何异动,尘土飞扬、鸟雀惊飞,或可能都是敌情的征兆。</p> <p class="ql-block">雁塔,始建隋代,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塔高21米,是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站在敌楼俯瞰,雁塔高耸入云,真切感受雁门关的险要特征。在群山峻岭逶迤之间,有一个狭窄的通道,这个狭窄的通道就是从山西中部地区进入雁北地区一个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登临远眺,遥想古代戍边,感受"半部华夏军事史"的厚重。西汉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通过勾注塞北上远征。东汉无力对抗匈奴被迫内移边郡,曹魏时期雁门郡的治所迁到勾注山之南的广武县,勾注塞开始被称为雁门塞,这便是后来雁门关名称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将都城从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迁到平城(大同)。句注山以北的塞北地区成为拱卫平城的畿腹重地。在《魏书·礼志》记载了北魏皇帝到恒山祭祀,史书中第一次出现雁门关的名称,至今已有1600多年,雁门塞或许从那时改名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明王朝建立后,为防御北迁的北元蒙古族南下劫掠,修筑起一条漫长的长城防线,雁门关和长城一起成为调整明王朝和蒙古各部关系,构建双方贸易关系的生命线。明朝大规模使用砖石砌筑城墙,包砖的城墙使墙体更加坚固耐久,在城墙之上建有枪眼、垛口、垛台等。</p> <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记载,雁门关在明朝历史上第一次遭到蒙古草原势力的侵袭,在正统十四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木之变。</span>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进攻明朝,明英宗仓促之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战败,<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终全军覆没,英宗被俘,</span>导致明朝的精锐尽失。</p> <p class="ql-block">明朝中后期,成吉思汗十七世孙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建立起蒙古金国。由于长城阻隔和明朝封禁政策,使得单一畜牧经济越来越脆弱,阿拉坦汗多次请求开放朝贡贸易被拒后,长驱直入直逼京城下,导致震惊朝野的庚戌之变,再次引发一系列争战。(拍摄于呼和浩特)</p> <p class="ql-block">隆庆五年(1571),明王朝与蒙古金国终于签订历史上著名的封贡互市协议,结束了将近延续200年对峙战争状态。雁门关城门外古道上深深的车辙印记,是商队经过留下的痕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昔日刀光剑影的雄关,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贸易市场,</span>关口从此便成了繁忙的贸易通道。</p> <p class="ql-block">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上,雁门关见证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他们或温和交流、或激烈冲突,或内迁外徙,杂居通婚,血液交融,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离开雁门关景区,向北驱车6公里来到朔州山阴县广武明长城。广武地处恒山山脉西端的勾注山北麓,坐落在一条重要南北向峡谷即广武谷,这条峡谷是穿越恒山山脉、连接塞外与中原的天然孔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广武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实斑驳的黄土砖石,隐藏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无数秘密,它</span>是一段"原汁原味"的明代长城,感受到真正古长城的沧桑与壮美。</p> <p class="ql-block">广武明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势磅礴、恢宏壮观,宛如蜿蜒曲折的巨龙</span>,横亘在恒山山脊上,是雁门关的第一道防线。</p> <p class="ql-block">山巅之上是烽火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视野所及,广袤无垠,</span>往北看,这块广袤的大地就是草原文明,这头就是中原政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感受独特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样性。</span></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考证,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击瓦刺,广武历经战斗4700余次。岁月变迁中,广武见证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冲突又融合的历史进程,遗留了大量古代军事文物和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红色箭头所指为汉武大帝塑像广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峰火台,砖包墙体,虽砖有脱落,却整体完好。它</span>如同魁梧般的巨人,触摸粗糙的墙体,仿佛能感受到蕴藏的巨大能量和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它历经岁月沧桑,屹立不倒,守护的早已不是一座关隘,而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和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坚韧精神。</p> <p class="ql-block">山阴县的旧广武城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始建年代辽圣宗年间,明万历年间重修包砖,清雍正年间维修,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城设东、西、南三门,不设北门以防外敌。</p> <p class="ql-block">城内是独特的"四街八巷"棋盘式格局,依旧保持着本色风貌和静谧氛围,如今仍有上百人生活在此,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而非完全商业化的空壳景区,生活气息与历史感交织。</p> <p class="ql-block">城墙周长约上千米,高约8米左右,有16座马面及垛口、望洞、射孔等防御设施。它曾是辽宋对峙的前沿,与广武长城共同构成防御体系,号称"金斗银簸箕"。</p> <p class="ql-block">旧广武城的城门及其整体,沧桑古朴的历史本色,就像一位历经风霜却不改本色的老兵,以其最质朴和真实的状态,向人们静静诉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p> <p class="ql-block">汉武大帝塑像广场,位于著名的广武古战场旧址,在广武汉墓群之南、雁门关西北。此地自古便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沿,汉武帝时期曾在此区域积极抗击匈奴。<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入口为汉阙样式牌楼,正中题"广武"二字。</span></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面是广武汉墓群。这片墓群共有封土堆上百座,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的汉代墓葬群。这些墓冢据传是汉代阵亡将士的墓地,连绵起伏,状若丘陵,雄伟壮观,与广场共同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地面金字刻写"白登之围"的故事。西汉初,匈奴南下,包围马邑,韩王信投降并引匈奴越过勾注塞南下。汉高祖刘邦率兵出征,结果到白登山反被匈奴围困,最后通过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才撤离。白登之围是汉帝国的耻辱。马邑、平城,成为汉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p> <p class="ql-block">白登之围七十年后,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政策,他在句注山以北设下巨大埋伏圈,地点就是刘邦折戟的马邑,虽然计划未能成功,却拉开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汉武帝用15年时间,连续北征匈奴,形成"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马邑博物馆距此40公里)</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汉武帝花岗岩雕像。雕像背北面南,汉武帝头戴冕流,身着龙袍,右手执剑,左手前伸,目光深邃,气宇轩昂。右侧是卫青,身披铠甲,左手握拳;左侧是霍去病,头戴缨盔,身着戎装,右手叉腰,英气勃发。</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西两侧各有10尊文武大臣雕像,共同组成了气势磅礴的雕塑群。这尊雕像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p> <p class="ql-block">长城在山脊上蜿蜒曲折前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用了七个字"因地形,用制险塞。"雁门关见证了从"金戈铁马"到"驼铃声声"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碰撞、交流与融合的生动缩影。何以"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span>承载厚重是最好的诠释。行在最美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