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还是在部队期间,刚参加工作两年。那时候因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很少参与地方上的学术交流,多少也是很遗憾的事。</p> (计算机室的战友) <p class="ql-block"> 当时使用的打印机是180列的,打起字来也是声如雷霆,咚咚的响,最主要的是浪费,通常一张纸只用个边角,当时编程的语言为汇编语言,最复杂的指令也就十几列字,那个年代还讲究节约,可想而知,问题很严重。</p> <p class="ql-block">(汇编语言:手拨13条。当时计算机尚未配备固化引导程序或BIOS,需通过物理开关输入指令。开机时,需通过计算机面板上的拨动开关手动输入13条二进制指令。这些指令通常用于初始化系统、加载操作系统或进行基础配置)</p> <p class="ql-block"> 发现这个问题后,总想改革一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在一张纸上多打些东西,但即使这个今天看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时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要迈过几道口。</p> (左图为DJS-131主机,右图为纸带机) 一是要熟悉RTOS(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实时操作系统),在打印机驱动部分,能无缝衔接;<div> 二是要熟悉文字编辑系统EDIT,拦截打印指令,完成文字处理;</div> 三是要设计处理方案,如何实现多栏打印。<br> (工作中) 方案的难点在于要熟悉RTOS系统。回忆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很玩命,平时晚上11点前没有离开过办公室和机房,玩命学习,没有感觉到烦或者累。记得曾经通读了RTOS系统源代码,自己还画了流程图,它的任务调度、分配、实时处理、中断管理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的实时性、优先级抢占调度和轻量内核设计都可圈可点,至今仍是典范,也为自己未来的业务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受益匪浅。 (纸带,用于数据输入) 中间的过程不用多描述了,毕竟是入职后第一个可公开的应用性程序,完成后还受到处里的表扬。 (战友情深)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天时任副处长王潼找我,说:活干得不错,但要善于总结和提升自己,写一个论文,发表一下。</p><p class="ql-block"> 王副处长1958毕业于南开大学,1964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院,获物理学副博士学位,在处里那是学术的顶峰、科研的带头人,个子高大,为人和蔼,在他手下工作期间学到了不少知识。转业后曾任国家体改委信息中心主任。</p> (第一排左3为王潼副处长) <p class="ql-block"> 论文写好后,王处长进行了阅改,提出完善意见,他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严谨的学术精神,对我后来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王处长亲自联系中国科学院,并写了介绍信,推荐稿件。</p><p class="ql-block"> 论文《DJS131小型机汇编语言扩充——LPT双排打印》发表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文集》第五辑,这是处里年轻一代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从此养成了工作、总结、提升的正循环。收到样书后很是高兴,但被一老同志拿走后没有了下文......</p> <p class="ql-block"> 《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史》披露了当时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些情况:清华大学1980年为130机配上了硬磁盘系统,使130机能运行 FORTRAN 等高级语言。1982年为130机配上了显示终端、绘图仪或磁带机等,实现了前后台操作(P193)。</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切,我们都提前做了,还有成果,只是不能说、不让说,今天也不敢说。</p> (战友相聚,右4为王潼处长) 此后为了分析研究某国某型号电子电传的工作机理,又编写了《Z80反汇编程序》,对于该电子电传内部机理的研究和再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论文《RTOS下Z80反汇编的实现》1985年被计算机用户协会第二届年会采用; (八吋、5吋、三吋软盘) <p class="ql-block"> 1991年写了篇《窗口提示界面的设计》,当年6月25日发表在《中国计算机报》。</p> 在部队期间,每完成一个稍大的系统开发,总要伴随着一篇学术文章,因工作性质,只能在系统内发表,当然,至今也都没有公开,甘愿做无名英雄,是单位一以贯之的政治教育内容和保密要求。 <p class="ql-block">(在这些期刊上都有过论文发表)</p> 在部队工作期间所受到的教育,所经历的磨炼,所参与的项目,都成为自己人生的成就和吹嘘的资本。后来在地方工作,一是继承了乐于帮助年轻人、提携年轻人的作风,尤其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二是要求自己结合岗位实践和项目开发,定期总结、提升,写点东西;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不能交白卷。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2018年高会评审会议)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做了三届北京市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帮助年轻人、指导他们作文章、推荐他们发表论文,也成为一种自然,在自己看来,助力年轻人成长,那是一件开心的事。</p> <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曾倡导“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干事能成”,年轻人应该加强系统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要多干活,多实践、多历练。不怕多干活,更不怕干别人都不想干的活,干活不吃亏!</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要多动笔,善于总结与提升,今天不能写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起码是不全面,写作的过程是梳理的过程,逻辑要严谨、文字要精炼、概况要全面、提升有高度,不容易,但个人要发展这一关一定要过!</p> <p class="ql-block">(论文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不啰嗦了,说个笑话,那一年,特批转业入职到一个人才济济、学者如林的新单位,不久,开展学术征文,积极参加,认真准备,如期投稿,反响不错。据说一评、二审都是一等奖,终审的时候有老师说,这文章是谁写的,不认识。工作人员一解释,一个转业干部。这一下成了热点,一方说,论文选题准确且有价值,论证逻辑严谨,结合工作实践内容创新突出,结构规范清晰,一等奖名至实归。另一方认为,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单位,教授副教授一帮、编审副编审一群,让一个转业干部获一等奖,不利于调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二等奖(此处应有笑声),多少年了,总愿意拿这个笑料调侃自己,也激励着自己做些理论研究或往理论研究上靠,不能落伍,不能松懈。</p> <p class="ql-block">(在生活周刊上也发表过文章)</p> 写作是一个干部的基本能力。写作能力强的年轻人,其优越性在于:<div> 一是沟通决策更精准。无论是起草政策文件、工作总结还是汇报材料,都能清晰提炼核心观点、逻辑梳理工作脉络,让上级快速掌握关键信息、让下级准确理解执行要求,减少信息传递偏差,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br> 二是思想凝聚更有力。擅长通过文字将工作思路、目标愿景转化为易懂且有感染力的内容(如宣传稿、动员讲话),既能统一团队思想、激发工作积极性,也能向群众解读政策、争取理解支持,强化内外协同的凝聚力。<br> 三是经验沉淀更扎实。能及时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转化为书面材料(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不仅为自身复盘提升提供依据,也能为单位或行业的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推动工作从“实践摸索”向“系统优化”升级。</div> 年轻人,拿起笔来,努力去动动笔!去写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