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形式与演变

樵人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之一,它乘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不仅仅是男女两性结合的法律形式,更是构成家庭,社会秩序的基石。古往今来,婚姻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段呈现出多种形式,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到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反映了人类从愚昧到文明,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本文简述婚姻的形式及发展趋势。</p> <p class="ql-block">【一】婚姻的各种形式</p><p class="ql-block">(1-1)古代的婚姻形式:</p><p class="ql-block">距今30万~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血缘群婚,即在氏族内部杂婚。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血缘群婚逐渐过度到氏族外非血缘群婚。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伴侣有相对固定需要,因此出现了“对偶婚”一一即男女配偶关系相对固定,但是也可以随时解除。</p><p class="ql-block">掠夺婚发生在父权制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对偶婚向个体婚(以排他性配偶关系为核心特征,法律上表现为一夫一妻制)过度的一种形式;男子以暴力的方式掠夺其它氏族的女人成婚的一种方式,它带有强制性和暴力色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后期)和古代部落比较常见。意大利佛罗伦萨中心广场就有反映掠夺婚姻的城市雕塑。它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欲,视女人为男人的私有财产。部分少数民族在婚礼上仍然保持掠夺婚的习俗,但是已不具暴力和强迫性了。</p> <p class="ql-block">有赏婚是男方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代价为条件而成立的婚姻,其中包括买卖婚、交换婚和劳役婚。 </p><p class="ql-block">在买卖婚中,女方被当作商品在市场上买卖,欧洲的古典名画多有涉及。欧洲中世纪的买卖婚姻比较常见。英国1857年颁布离婚法以前,离婚时男方需要支付高额费用,普通人无力承担,此时便把妻子公开拍卖。文献记载,1820一1830年英国每年有数百起交易。</p><p class="ql-block">中国交换婚事例也很多,双方将两家的女儿互换为儿媳。劳役婚在中国汉族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聘娶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婚姻方式。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聘礼,经过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即六礼)等繁琐程序后,婚姻才算完成。聘娶婚强调婚姻的合法性和家族的认可,注重程序和礼仪,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p> <p class="ql-block">(1-2)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婚</p><p class="ql-block">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会法对婚姻有极大的权威,宗教婚成为主要的婚姻形式。宗教认为婚姻是神的旨意,是一种神圣的宣誓圣礼,婚姻必须经过公告程序,并在神职人员的主持下举行宣誓仪式。结婚法定年龄男为16岁,女14岁。当事人双方合意是结婚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能重婚、相奸婚(婚前后有通奸行为)、近亲婚。宗教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婚姻的程序,但是也限制了人们的婚姻自由,将婚姻置于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p> <p class="ql-block">(1-3)现代的自由婚</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自由婚(又称共诺婚)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婚姻的主要形式。它强调男女双方的自愿合意,婚姻不再受家族和宗教等外部因素的干涉,个人的情感和意愿是婚姻的基础。自由婚是平等、自由价值观的体现。从此人们有了自由选择情侣的权利,夫妻关系更加平等、和谐了,这是婚姻制度的巨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二】现代婚姻的变化趋势</p><p class="ql-block">(2-1)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结婚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传播,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对过去的包办婚姻,家族联姻等形式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法律,保障婚姻自由,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旧婚姻制度,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到了现代,婚姻更是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婚姻的形式除了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以外,还有同性婚姻、开放式婚姻、丁克家庭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个人生活需求和价值取向。人们对婚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沟通、理解和支持,婚姻不再仅仅是经济和生育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产生,人和机器人的婚姻也可能成为现实,这引起社会伦理和法律的新思考。</p> <p class="ql-block">(2-2),开放式婚姻是男女双方在自愿基础上约定情感或性关系自由的婚姻形式。通过平等协商、规则约定,在保持法律婚姻关系的前提下,允许彼此与第三方建立情感或性关系。其本质包括:双方明确同意并制定规则;规则具有约束性(例如,健康保障、经济独立、情感优先等);规则可随夫妻双方要求进行变更。</p><p class="ql-block">随着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开放式婚姻被认为是对传统婚姻的挑战。目前它有三种实践形态:情感开放型、有限开放型和契约协作型。</p><p class="ql-block">情感开放型,如同哲学家薩特和波伏娃的终身伴侣模式。【注释1】</p><p class="ql-block">有限开放型,仅在特定场景(如异地分居)或特定维度(如性关系)开放。</p><p class="ql-block">契约协作型,常见于高收入群体,通过签定双方权利义务,以减少离婚时财产纠纷。</p><p class="ql-block">目前中国的婚姻法未承认开放型婚姻的合法性,对开放婚姻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是“出轨合法化”,开放型婚姻面临道德压力。</p> <p class="ql-block">(2-3)上海的干婚现象</p><p class="ql-block">经济发展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与之相应的婚姻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干婚和同居情侣屡见不鲜了。</p><p class="ql-block">干婚即契约婚,是指夫妻双方虽然有法律婚姻关系,但是夫妻双方签订契约,各自财务独立,互动只限于生活必须事务(如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社交圈子互不干涉,平时不住在一起,只有周末相聚,甚至长期分居,只是保留法律上的夫妻关系。2025年网上统计,上海的干婚家庭占比为15%。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选择干婚的比例突破30%。2024年上海结婚数为9万对,若按15%干婚比例,干婚数是1.35万对。若按30%比例计,干婚人数为2.7万对。</p><p class="ql-block">上海同居不婚(或试婚)的比例也在增加,有统计显示,中国95后未婚同居比例为1/3,在上海10对情侣约有4对试婚。另外,复旦大学有一项统计显示:上海80后超四成人有婚前同居行为。</p><p class="ql-block">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扩宽了人们的社交圈子,增加了结识情侣的机会,人们对婚姻的忠诚度和责任感降低了,婚外情、离婚率上升了,婚姻不再以繁衍后代为主要目的了。在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家庭的幸福感和安定性、提高婚姻质量,是当今社会学家,法学家值得研究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注释1】薩特和波伏娃一让-保罗-薩特(1908~1980年),法国近代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其思想主张人的自由选择与责任。</p><p class="ql-block">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年)法国近代女哲学家,文学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与薩特以开放式恋爱著称。二人自1929年开始,保持了51年的伴侣关系,但并未正式结婚。两人通过“爱情契约”维持恋情关系,保持个人自由。波伏娃的主要作品《女宾》以三人行故事为原型,实为两人关系的艺术体现,反映了两人对传统婚姻的批判态度。</p> <p class="ql-block">编纂 樵人 2025/09/06</p><p class="ql-block">图片取于网络,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改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