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城北沟:在旧校残垣里打捞童年

张艺亭

<p class="ql-block">重返城北沟:在旧校残垣里打捞童年</p><p class="ql-block">回老学校的路,要先走过村后那条黄土小路。路还是老样子,两旁的洋槐树比小时候粗了好几圈,枝叶搭在头顶,阳光透过缝隙洒下,落在脚边的土路上,晃得人眼睛发暖。</p><p class="ql-block">我沿着小路慢慢走,脚步一轻,就想起当年背着书包上学的模样。那时候天刚亮,我和伙伴们踩着露水往学校赶,嘴里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顺着小路飘远,连路边的小草都像跟着晃头。放学时更热闹,几个人手拉手,把学的新歌一路唱回家,直到看见村口父亲的身影——他总在傍晚等我,有时扛着锄头,有时提着刚割的猪草,看见我就笑着招手,我跑过去,他便接过我的书包,把我护在他身侧走回家。父亲的背影不算高大,却总能挡住路上的风,如今他已经离开我六年了,可走在这条小路上,好像还能看见他站在村口,笑着等我的模样。</p><p class="ql-block">终于走到老学校前,曾经红砖灰瓦的校舍早已没了往日模样,几间房屋塌了顶,断壁上还留着当年用粉笔写的算术题,风一吹,墙皮便簌簌往下掉。院子里没了朗朗书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畦畦绿油油的庄稼,玉米秆儿已经没过了我的头,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校园,还是乡亲们的田垄。</p><p class="ql-block">可脚步一迈进这方天地,童年的声响就像被按下了播放键。耳边突然响起和伙伴们追打的笑声,你推我搡间,毽子从东头飞到西头,彩色的鸡毛在阳光下飘得老高;女孩子们围在校园里跳皮筋,“马兰开花二十一”的口诀伴着橡皮筋的弹动,成了最清亮的旋律;男孩子们则蹲在墙角玩羊骨头,打着用纸贴好的纸包,比谁能扔得又准又稳,输了的人便噘着嘴耍赖,转眼又笑着加入下一轮。</p><p class="ql-block">也有不那么快乐的时刻。考试没考好时,蹲在教室后墙根偷偷抹眼泪;和同桌闹了别扭,一整天都不说话,直到对方递来一颗糖,又立刻冰释前嫌。那些细碎的欢喜与委屈,曾以为会跟着时光慢慢淡去,却在踏入这方残垣时,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早已不是当年攥着羊骨头、握着毽子的模样,掌心磨出了生活的茧,指缝间漏过的,竟是五十多个春秋。如今我已五十八岁,儿孙绕膝,家里还有86岁的老母在等我回去,每次想起她,心里就又暖又踏实——父亲走了,可母亲还在,就像老家的根还在,让我不管走多远,都有个念想可以回。</p><p class="ql-block">走的时候,我摘了一穗玉米揣在兜里,又沿着那条小路往家走。风里飘着槐花香,好像又听见了当年的歌声,看见了父亲的背影,也想起了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样子。房屋会坍塌,岁月会流逝,可童年的笑声、父亲的守护、母亲的牵挂,早已刻进了城北沟的黄土里,刻进了我的心里,一辈子都不会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