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完云冈石窟后折返大同古城,在大同古城的烟火气里,藏着一处必打卡的“秘境”——代王府。它素有“中国小故宫”的美誉,来头着实不小: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代王后,就藩大同时修建的王府,比北京紫禁城还要早20年,只可惜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毁于一场熊熊大火。如今我们所见的代王府,是2011年在遗址上复建而成,但那份 “天子守国门,亲王镇边塞”的宏大战略格局,仍在其庞大的规模与高规格的建制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代王府最令人称奇的,当属门前那座琉璃九龙壁——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琉璃九龙壁,比北京故宫的九龙壁还要早,更在明末那场吞噬王府的大火中幸存下来,如今静静伫立在和阳街旁,成了历史的“活见证”。照壁正中心是一条正黄色的坐龙,那是帝王专属的色彩,尊贵感扑面而来,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王府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  5月7日上午,我怀着期待踏入代王府,开启了一场 “穿越大明” 的旅程。王府门前立着一组高大雄伟的牌坊,既是彰显威严的象征,也是进入王府的通道——中间那个是 “棂星门”,穿过这道牌坊,便能看到王府主体的第一道门“裕门”。</p>  <p class="ql-block">此外,东侧还有一座刻着 “钦承上命” 的牌坊,停车场就在旁边,停好车从这里往裕门走,格外方便。</p>  <p class="ql-block">  一踏进裕门,我便被眼前的建筑群震撼:红墙蓝瓦,气势雄浑,宽敞的布局尽显非凡地位。左右两侧摆放着几辆装饰豪华的古代车辆,旁边还陈列着几大盘美食佳肴与美酒,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王府众人宴饮的热闹场景,瞬间让人有了“穿越”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查资料得知,代王府内部以三大殿为核心,大小宫殿二十余座,房屋八百余间,整个建筑群沿三条轴线铺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裕门、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等关键建筑,还清晰划分出外朝与内廷。</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中轴线慢慢走,重点游览了外朝区域。穿过裕门,便到了端礼门——作为礼仪区的核心,它庄重气派。踏上玉石台阶,门前一张裹着皇家黄绸缎的长条桌格外惹眼,桌上的 “佳肴” 与裕门处的陈列遥相呼应,鸡、鱼、扣肉错落其间,连豆腐、蔬菜都透着鲜活,600年前代王府的日常生活图景,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跨过端礼门的红门,宽大的承运门映入眼帘。它带着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奉天承运”的寓意藏在规制里——大门上的门钉比北京故宫少一排,这正是明代藩王的规格,既显尊贵,又不失礼制。红墙映着蓝瓦,广阔的面积透着气派,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王府当年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便是外朝区域的核心——承运殿。它的殿基由汉白玉精雕细琢而成,分上下两层,雄伟的体量搭配辉煌的气势,一看便知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想象当年,每当庆典举行,代王端坐殿上,百官朝拜,那场面定是威严十足,尽显王府的权势与气象。</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复建后的代王府里,红墙蓝瓦间仿佛还回荡着六百年的历史余音。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严格按照《大明会典》修复;每一根红墙柱、每一块砖瓦,都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们见证了明朝的兴盛与衰落,也承载着一座王府的荣与辱。</p>  <p class="ql-block">  当天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看到代王府推出的《天下大同》实景演出——听说演出会重现“朱桂就藩”“市井民俗”等历史场景,想想都觉得精彩。若今后有机会再来大同,我一定要补上这场演出,好好感受一把大明风华。</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上午的“穿越大明”之旅,让我读懂了代王府的故事:它是明朝分封制度的产物,记录着藩王的权力与生活;更是当地守护历史文化的见证。如今,这个故事仍在大同的土地上,继续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宏歌 <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9.10.</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代王府相关介绍参考网络有关文字说明,本篇图片为本人用华为Mate 40 pro手机拍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