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位家长,为了加强家校共育及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东平小学转载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与家长们共勉。教育路上,你不与老师肩并肩,你还能信任谁?你是不是也在班级群里见过这样的场面:老师刚批评了某个孩子,家长立马跳出来“护犊子”,吵得群里鸡飞狗跳?你有没有听过身边人抱怨“孩子在学校出点事,就该学校全负责”?今天我们不唱高调,就掏心窝子聊聊:孩子的成长路上,学校、老师和家长到底该怎么“搭伙”,才能把娃教好?学校不是“背锅侠”,敬畏才是前几天孩子回来说,他们班群里炸了锅。事儿不大:一个男生坐第一排,上课总东摇西晃不听课,数学老师让他站起来醒醒神。老师带点方言,讲题时说“8”听着像“爸”,这男生立马接了句“唉”,全班笑得前仰后合。老师气不过,用尺子轻轻点了他脑门两下。结果晚上家长直接在群里发了一大段话,又是质问“凭什么打我家娃”,又是放话“明天就去校长室讨说法”,还说“我自己都舍不得碰一下,轮得到你动手?”可孩子偷偷告诉我,这男生原本坐最后一排,因为总戳同桌、抢文具,好几个家长都找老师反映过。他妈妈当时就闹过一次,说“我家孩子成绩差,就是你把他放后排不管!”甚至威胁要去教育局告老师歧视。老师实在磨不过,才把他调到了第一排。这样的事儿,真不是个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看到新闻,有个孩子跑步回教室时突然晕倒,没抢救过来,家长不问孩子有没有基础病,直接堵着学校要60多万赔偿;还有个孩子不想写作业跟家长吵架,一时想不开跳了楼,家长转头就怪老师“作业布置太多”,闹得学校不得安宁。好像只要孩子脚踩进学校大门,出任何事都得学校“兜着”——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无限责任公司啊!我们摸着良心想想:学校里的老师,每天早上比学生先到,晚上等学生走完才离校,改作业改到深夜是常事,哪个不是真心盼着孩子好?他们干的是“塑造人”的良心活儿,比谁都怕耽误孩子。你若打心底里觉得学校“不靠谱”,总带着偏见挑刺,孩子也会跟着觉得“这地方不用守规矩”;可你若对学校多一份敬畏,认可老师的付出,孩子自然会把学校当成“该认真对待的地方”。敬畏学校,从不是怕谁,而是给孩子的成长扎下“守规矩、明事理”的根。老师不是“外人亲”,尊重方为。送孩子上学时,你是怎么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是简单一句“走了啊”,还是认真说声“老师,这孩子就拜托您多费心了”?别小看这一句话的差别——它藏着家长的态度,更影响着孩子对老师的看法。我认识一位教了30年书的老班主任,他说过件让他记了一辈子的事:十几年前班里有个调皮鬼,上课总插嘴、搞小动作,他批评了几句,孩子回家哭着告状。第二天一早,家长带着孩子来办公室,先让孩子鞠躬道歉,然后握着他的手说:“老师,您该管就管,我们绝不护短。孩子要是不听话,您随时跟我们说。”后来这孩子不仅收敛了性子,成绩还一路往上赶,毕业时特意跟老师说:“我知道您骂我是为我好。”反观现在有些家长,老师刚说孩子两句,就急着抬杠:“你是不是针对我家娃?”“我家孩子聪明着呢,就是你教得太死板!”更有甚者,当着孩子的面吐槽老师“没水平”——你可知道,在孩子心里,老师是“能教我本事的人”,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信任的长辈。你若不尊重老师,孩子只会觉得“老师的话不用听”,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家娃。其实大部分老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懂教育规律,更有责任心。他们不会无缘无故批评谁,也不会故意委屈哪个孩子——可能他们的学历没你高,收入没你多,可在“怎么教孩子”这件事上,他们比你更有经验。尊重老师,从不是盲目服从:是孩子抱怨老师时,先问一句“是不是你哪里做得不对”;是老师布置任务时,不找借口推脱;是期末时带着孩子说声“谢谢”。老师和家长,本就该是“共育孩子”的合伙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才能拧成一股绳,把孩子教好。教育别做“老好人”,底线才能立规矩。现在总有人说“教育要快乐,不能批评孩子”“严师出高徒的时代过去了”,可真要顺着孩子的性子来,能教出有规矩的娃吗?咱们回头看看自己带娃的日常:孩子不好好吃饭,怕他饿肚子,赶紧拿玩具哄着“吃一口就给你玩”;孩子在幼儿园抢别的小朋友玩具,被推了一下哭了,不问缘由就找老师要说法“你怎么没看好他”;孩子考试考砸了,怕伤他自尊,不敢批评,反而说“没事,下次努力就行”——我们一步步给孩子让步,以为是“疼他”,可结果呢?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从小家里宠着,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犯了错也舍不得说一句。上小学后,上课想说话就说话,老师提醒他,他居然跟老师顶嘴:“我爸妈说了,我开心最重要!”后来在小区里跟小朋友玩,因为抢秋千没抢过,就动手推人,还理直气壮地说“这秋千就该是我的”。邻居这才慌了神:“我一直顺着他,怎么养出这么个‘小霸王’?”教育这事儿,从来不是“越纵容越快乐”。就像种庄稼,该施肥施肥,该除草除草,要是光想着“别让苗累着”,任由杂草疯长,最后肯定颗粒无收。孩子小,不懂什么是“底线”,你若一味让步,他就会觉得“没什么不能做的”;可你若立好规矩,该批评时批评,该提醒时提醒,他才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别再当“老好人”式家长了—— 你的退让,不是爱,是害;只有守住教育的底线,孩子才能学会守规矩、懂担当。惩戒不是“苛责刃”,管教才是真负责。前阵子刷到个视频,看得我鼻子发酸:有个学生上课故意扔纸团、大声喧哗,影响全班上课,老师多次提醒无效,只好让他去教室外罚站反省。结果这学生掏出手机就举报“老师体罚我”,正巧有记者在学校采访,立马围着老师追问。老师红着眼眶说: “我要是不管他,看着他耽误自己、影响别人,看着他一步步走歪,我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吗?我良心上过不去啊!”这句话,说出了多少老师的心声。现在都说“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可“惩戒”从来不等同于“体罚”—— 体罚是发泄情绪的暴力,而惩戒是帮孩子改正错误的引导。孩子就像棵小树苗,长歪了就得轻轻掰正,要是不管不顾,最后只会越长越偏。就像小时候咱们摸热水杯,大人说“别碰,烫”,咱们不听,真被烫了一下才知道“不能碰”;孩子犯了错,光靠口头批评可能记不住,适当的惩戒,比如罚站反省、抄几遍课文,是让他记住“这件事不能做”,是帮他立规矩、明是非。有人说“管教孩子是家长的事,别麻烦老师”——可现实是,有些家长要么舍不得管,要么管不住,最后把难题全推给老师。可老师要是没一点惩戒的权力,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只能干看着、劝着,最后耽误的是整个班的孩子。更可怕的是,要是孩子在学校没学会“犯错要承担后果”,走进社会后,没人会像老师那样耐心引导,等待他的可能是法律的制裁。别忘了:这个世界上,愿意为了“让你变好”而批评你、管教你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他们要的从不是“权力”,而是“能帮孩子走正道”的机会;真正需要惩戒的也不是老师,而是那些还没学会“守规矩”的孩子。说到底,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也不是老师的“单打独斗”,而是家长、学校、老师的“三人合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学校多一份敬畏,就给孩子多一份成长的底气;对老师多一份尊重,就给孩子多一份进步的动力;教育时少一点让步,就给孩子多一份规矩的意识;管教时不犹豫,就给孩子多一份走正道的保障。你今天对教育的态度,就是孩子明天对世界的态度。别再把学校当“背锅侠”,把老师当“外人”,好好搭伙、一起努力——毕竟,咱们的目标从来都一样: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成为一个靠谱的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