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未来,坚守当下——读《奇点更近》有感(三) 《美丽人生》377

矫老师

<h5>《美丽人生》是一部自传性的随笔集,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和照片,以抽象加具象,细数沿途的风景,记下普通人的一生。写书是与自己沟通,回顾曾经,品味情感,重温自己心路;写书也是与他人沟通,可佐谈资,插科打诨,取悦世人朋友。</h5> <h1>2035年的一天,老张站在AI 病房窗前。抬起手,他看见腕环上的淡蓝小字:“血管斑块清除 99.7%,心脏功能恢复健康。”老人枯瘦的手抚过胸口,那里曾因心绞痛日夜紧绷,此刻却无比舒展。<br>隔壁病房,老周把最后一支胰岛素扔进垃圾桶,赵阿婆看着血压测量结果惊叹不已,袁教授把曾写满错别字的日历撕到“今天”,确诊肺癌晚期的老陈也发出响亮的笑声。走廊传来AI医生温柔的声音:“恭喜各位,基于器官活力与细胞端粒检测,您的生理机能已匹配 38-42 岁健康成年人水平。”</h1> <h1>今天的老人们期待着:十年后,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将如青年般通畅,癌症患者能告别痛苦的治疗,糖尿病患者摆脱了胰岛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又记起儿孙生日......更重要的是,生活时空的重构:看病的时间可用于琴棋书画;轮椅收起后到健身房撸铁,从病床爬起就出门远行;认知迟钝不再阻碍重游书海。<br>然而,即使时光倒流、衰老可逆,幸福却未如期而至。剑桥大学数据揭示:当健康风险趋零时,68%的长寿者反而陷入“存在焦虑”;深圳实验也表明:植入芯片后,老人的抑郁率下降了62%,但自主决策能力却衰退了54%。<br>心理学家哈格尔说过,当死亡与疾病不再构成威胁,许多人便会在“永恒的当下”迷失方向。老人们开始困惑,自己感受到的幸福,是神经元的悸动,还是代码编织的虚幻?</h1> <h1>幸福是主观的,科技迭代会不断改变其内涵。农耕时代的幸福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工业时代的幸福是“财源滚滚”。信息时代的幸福是“在线上被点击点赞”。对带病生存的老人来说,今天的幸福就是健康开心的活着。<br>这场医疗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幸福观,每个人都有三个问题要思考:1、经过基因编辑后,我还是祖辈定义的我吗? 2、当生物意义上的死亡被延迟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3、突然多出几十年的时光,该怎么活?<br>我们遇到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问题:当生命进程转化为可控制的物理过程时,什么是幸福?这不是医学问题,而是哲学之问,没人知道准确答案。</h1> <h1>感悟:<br>60岁—80岁的老人很幸运,站在了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点。我们既被标记衰老,又可能是生命被延长的首批体验者。“奇点”很近了,为了幸福,每个老人应做好三件事:首先,要关爱自己,确保奔赴十年之约。其次,要积极参与,成为变革的“合伙人”。最后,将那些病痛的经历珍藏起来,并告诉子孙后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