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出身福建路泉州同安縣葫蘆山(今廈門市同安區),祖籍光州固始蘇堆(今河南固始胡族鋪鎮蘇崗村),是一位北宋的通才和政治家。他取得一定成果的領域包括數學、天文學、製圖學、地理學、鐘錶學、藥理學、礦物學、冶金學、動物學、植物學、機械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發明、藝術、詩歌、哲學、古物學等。<div><br></div><div>三蘇文史地理研究中心</div><div>李常生、廖運剛、熊焰、程宇希整理</div><div>2025/09/09</div> <h1><b>《宋史‧蘇頌傳》</b></h1> 蘇頌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父紳,葬潤州丹陽,因徙居之。第進士,歷宿州觀察推官,知江寧縣。時建業承李氏後,稅賦圖籍,一皆無藝,每發斂,高下出吏手。頌因治訊他事,互問民鄰里丁產,識其詳。及定戶籍,民或自占不悉,頌警之曰:「汝有某丁某產,何不言?」民駭懼,皆不敢隱。遂剗剔夙蠧,成賦一邑,簡而易行,諸令視以為法,至領其民拜庭下以謝。凡民有忿爭,頌喻以鄉黨宜相親善,若以小忿而失歡心,一旦緩急,將何賴焉。民往往謝去,或半途思其言而止。時監司王鼎、王綽、楊紘於部吏少許可,及觀頌施設,則曰:「非吾所及也。」<br><br>調南京留守推官,留守歐陽脩委以政,曰:「子容處事精審,一經閱覽,則脩不復省矣。」時杜衍老居睢陽,見頌,深器之,曰:「如君,真所謂不可得而親疏者。」衍又自謂平生人罕見其用心處,遂自小官以至為侍從、宰相所以施設出處,悉以語頌,曰:「以子相知,且知子異日必為此官,老夫非以自矜也。」故頌後歷政,略似衍云。<br><br>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至和中,文彥博為相,請建家廟,事下太常。頌議以為:「禮,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是有土者乃為廟祭也。有田則有爵,無土無爵,則子孫無以繼承宗祀,是有廟者止於其躬,子孫無爵,祭乃廢也。若參合古今之制,依約封爵之令,為之等差,錫以土田,然後廟制可議。若猶未也,即請考案唐賢寢堂祠饗儀,止用燕器常食而已。」<br><br>嘉祐中,詔禮院議立故郭皇后神御殿于景靈宮,頌謂:「敕書云:『向因忿鬱,偶失謙恭。』此則無可廢之事。又云:『朕念其自歷長秋,僅周一紀,逮事先后,祗奉寢園。』此則有不當廢之悔。又云:『可追復皇后,其祔廟謚冊並停。』此則有合祔廟及謚冊之義。請祔郭皇后於后廟,以成追復之道。」衆論未定,宰相曾公亮問曰:「郭后,上元妃,若祔廟,則事體重矣。」頌曰:「國朝三聖,賀、尹、潘皆元妃,事體正相類。今止祔后廟,則豈得有同異之言。」公亮曰:「議者以謂陰逼母后,是恐萬歲後配祔之意。」頌曰:「若加一『懷』、『哀』、『愍』之謚,則不為逼矣。」公亮歎重。<br><br>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頌在館下九年,奉祖母及母,養姑姊妹與外族數十人,甘旨融怡,昏嫁以時。妻子衣食常不給,而處之晏如。富弼嘗稱頌為古君子,及與韓琦為相,同表其廉退,以知潁州。通判趙至忠本邊徼降者,所至與守競,頌待之以禮,具盡誠意。至忠感泣曰:「身雖夷人,然見義則服,平生誠服者,唯公與韓魏公耳。」<br><br><br> 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時難得之物厲諸郡。頌曰:「遺詔務從儉約,豈有土不產而可強賦乎?量其有無,事亦隨集。」英宗即位,召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頌言:「周制六軍出於六鄉,在三畿四郊之地;唐設十二衞,亦散布畿內郡縣,又以關內諸府分隸之,皆所以臨制四方,為國藩衞。國朝禁兵,多屯京師及畿內東南諸縣,雖饋運為便,而西邊武備殊闕。今中牟、長垣都門要衝,二鄙驛置皆由此,而舊不屯兵,闃無防守,請置營益兵,以備非常。」明年,飢民果乘虛犯長垣,戕官吏,如頌慮。頌又請以獲盜多寡為縣令殿最法,以謂:「巡檢、縣尉,但能捕盜,而不能使人不為盜;能使其不為盜者,縣令也。且民罹剽劫之害,而長官不任其責,可乎?」<br><br>遷度支判官。送契丹使,宿恩州,驛舍火,左右請出避,頌不動。州兵欲入救,閉門不納,徐使防卒撲滅之。初火時,郡人洶洶,唱使者有變,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賴頌安靜而止。遂聞京師,神宗疑焉,頌使還,入奏,稱善久之。命為淮南轉運使。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知審刑院。<br><br>時知金州張仲宣坐枉法贓罪至死,法官援李希輔例,杖脊黥配海島。頌奏曰:「希輔、仲宣均為枉法,情有輕重。希輔知台,受賕數百千,額外度僧。仲宣所部金坑,發檄巡檢體究,其利甚微,土人憚興作,以金八兩屬仲宣不差官比校,止係違令,可比恐喝條,視希輔有間矣。」神宗曰:「免杖而黥之,可乎?」頌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仲宣官五品,今貸死而黥之,使與徒隸為伍,雖其人無可矜,所重者,汚辱衣冠耳。」遂免杖黥,流海外,遂為定法。<br><br>又言:「提舉青苗官不能體朝廷之意,邀功爭利,務為煩擾。且與諸司不相臨統,文移同異,州縣莫知適從。乞與常平、衆役一切付之監司,改提舉為之屬,則事有統一,而於更張之政無所損也。」不從。<br><br>大臣薦秀州判官李定,召見,擢太子中允,除監察御史裏行。宋敏求知制誥,封還詞頭。復下,頌當制,頌奏:「祖宗朝,天下初定,故不起孤遠而登顯要者。真宗以來,雖有幽人異行,亦不至超越資品。今定不由銓考,擢授朝列;不緣御史,薦寘憲臺。雖朝廷急於用才,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損者大,未敢具草。」次至李大臨,亦封還。神宗曰:「去年詔,臺官有闕,委御史臺奏舉,不拘官職高下。」頌與大臨對曰:「從前臺官,於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員外郎以下舉充。後為難得資敘相當,故朝廷特開此制。止是不限博士、員郎,非謂選人亦許奏舉。若不拘官職高下,并選人在其間,則是秀州判官亦可為裏行,不必更改中允也。今定改京官,已是優恩,更處之憲臺,先朝以來,未有此比。倖門一啟,則士塗奔競之人,希望不次之擢,朝廷名器有限,焉得人人滿其意哉!」執奏不已,於是並落知制誥,歸工部郎中班,天下謂頌及敏求、大臨為「三舍人」。<br><br>歲餘,知婺州。方泝桐廬,江水暴迅,舟橫欲覆,母在舟中幾溺矣,頌哀號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乃覆,人以為純孝所感。徙亳州,有豪婦罪當杖而病,每旬檢之,未愈,譙簿鄧元孚謂頌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稱,豈可為一婦所紿。但諭醫如法檢,自不誣矣。」頌曰:「萬事付公議,何容心焉。若言語輕重,則人有觀望,或致有悔。」既而婦死,元孚慙曰:「我輩狹小,豈可測公之用心也。」<br><br>加集賢院學士、知應天府。呂惠卿嘗語人曰:「子容,吾鄉里先進,苟一詣我,執政可得也。」頌聞之,笑而不應。凡更三赦,大臨還侍從,頌纔授秘書監、知通進銀臺司。吳越饑,選知杭州。一日,出遇百餘人,哀訴曰:「某以轉運司責逋市易緡錢,夜囚晝繫,雖死無以償。」頌曰:「吾釋汝,使汝營生,奉衣食之餘,悉以償官,期以歲月而足,可乎?」皆謝不敢負,果如期而足。 頌宴客有美堂,或告將兵欲亂,頌密使捕渠領十輩,荷校付獄中,迨夕會散,坐客不知也。及修兩朝正史,轉右諫議大夫。使契丹,遇冬至,其國曆後宋曆一日。北人問孰為是,頌曰:「曆家算術小異,遲速不同,如亥時節氣交,猶是今夕;若踰數刻,則屬子時,為明日矣。或先或後,各從其曆可也。」北人以為然。使還以奏,神宗嘉曰:「朕嘗思之,此最難處,卿所對殊善。」因問其山川、人情向背,對曰:「彼講和日久,頗竊中國典章禮義,以維持其政,上下相安,未有離貳之意。昔漢武帝自謂:『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雖久勤征討,而匈奴終不服。』至宣帝,呼韓單于稽首稱藩。唐自中葉以後,河湟陷于吐蕃,憲宗每讀貞觀政要,慨然有收復意。至宣宗時,乃以三關、七州歸于有司。由此觀之,外國之叛服不常,不繫中國之盛衰也。」頌意蓋有所諷,神宗然之。<br><br> 元豐初,權知開封府,頗嚴鞭朴。謂京師浩穰,須彈壓,當以柱後惠文治之,非亳、潁臥治之比。有僧犯法,事連祥符令李純,頌置不治。御史舒亶糾其故縱,貶秘書監、知濠州。<br><br> 初,頌在開封,國子博士陳世儒妻李惡世儒庶母,欲其死,語羣婢曰:「博士一日持喪,當厚餉汝輩。」既而母為婢所殺,開封治獄,法吏謂李不明言使殺姑,法不至死。或譖頌欲寬世儒夫婦,帝召頌曰:「此人倫大惡,當窮竟。」對曰:「事在有司,臣固不敢言寬,亦不敢諭之使重。」獄久不決。至是,移之大理。意頌前次請求,移御史臺逮頌對。御史曰:「公速自言,毋重困辱。」頌曰:「誣人死,不可為已,若自誣以獲罪,何傷乎?」即手書數百言伏其咎。帝覽奏牘,以為疑,反覆究實,乃大理丞賈種民增減其文傅致也,由是事得白。同列猶以嘗因人語及世儒帷薄事,頌應曰:「然。」以是為泄獄情,罷郡。<br><br> 未幾,知河陽,改知滄州。入辭,帝曰:「朕知卿久,然每欲用,輒為事奪,命也夫!卿直道,久而自明。」頌頓首謝。召判尚書吏部兼詳定官制。唐制,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神宗謂三代、兩漢本無文武之別,議者不知所處。頌言:「唐制吏部有三銓之法,分品秩而掌選事。今欲文武一歸吏部,則宜分左右曹掌之,每選更以品秩分治。」於是吏部始有四選法。<br><br> 因陛對,神宗謂頌曰:「欲修一書,非卿不可。契丹通好八十餘年,盟誓、聘使、禮幣、儀式,皆無所考據,但患修書者遷延不早成耳。然以卿度,此書何時可就?」頌曰:「須一二年。」曰:「果然,非卿不能如是之敏也。」及書成,帝讀序引,喜曰:「正類序卦之文。」賜名魯衞信錄。<br><br> 帝嘗問宗子主祭、承重之義,頌對曰:「古者貴賤不同禮,諸侯、大夫世有爵祿,故有大宗、小宗、主祭、承重之義,則喪服從而異制,匹士庶人亦何預焉。近代不世爵,宗廟因而不立,尊卑亦無所統,其長子孫與衆子孫無以異也。今五服敕,謫孫為祖、父為長子猶斬衰三年,生而情禮則一,死而喪服獨異,恐非先王制禮之本意。世俗之論,乃以三年之喪為承重,不知為承大宗之重也。臣聞慶曆中,朝廷議百僚應任子者,長子與長孫差優與官,餘皆降殺,亦近古立宗之法。乞詔禮官、博士參議禮律,合承重者,酌古今收族主祭之禮,立為宗子繼祖者,以異於衆子孫之法。士庶人不當同用一律,使人知尊祖,不違禮教也。」除吏部侍郎,遷光祿大夫。遭母喪,帝遣中貴人唁勞,賜白金千兩。<br><br> 元祐初,拜刑部尚書,遷吏部兼侍讀。奏:「國朝典章,沿襲唐舊,乞詔史官采新、舊唐書中君臣所行,日進數事,以備聖覽。」遂詔經筵官遇非講讀日,進漢、唐故事二條。頌每進可為規戒、有補時事者,必述己意,反復言之。又謂:「人主聰明,不可有所嚮,有則偏,偏則為患大矣。今守成之際,應之以無心,則無不治。」每進讀至弭兵息民,必援引古今,以動人主之意。<br><br> 既又請別製渾儀,因命頌提舉。頌既邃於律曆,以吏部令史韓公廉曉算術,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為臺三層,上設渾儀,中設渾象,下設司辰,貫以一機,激水轉輪,不假人力。時至刻臨,則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則驗,不差晷刻,晝夜晦明,皆可推見,前此未有也。<br><br> 頌前後掌四選五年,每選人改官,吏求垢瑕,故為稽滯。頌敕吏曰:某官緣某事當會某處,仍引合用條格,具委無漏落狀同上。自是吏不得逞。每訴者至,必取按牘使自省閱,訴者服,乃退;其不服,頌必往復詰難,度可行行之,苟有疑,則為奏請,或建白都堂。故選官多感德,其不得所欲者,亦心服而去。<br><br> 遷翰林學士承旨。五年,擢尚書左丞。嘗行樞密事。邊帥遣种朴入奏:「得諜言,阿里骨已死,國人未知所立。契丹官趙純忠者,謹信可任,願乘其未定,以勁兵數千,擁純忠入其國立之。」衆議如其請。頌曰:「事未可知,其越境立君,使彼拒而不納,得無損威重乎?徐觀其變,竢其定而撫輯之,未晚也。」已而阿里骨果無恙。<br><br> 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頌為相,務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杜絕僥倖之原,深戒疆埸之臣邀功生事。論議有未安者,毅然力爭之。賈易除知蘇州,頌言:「易在御史名敢言,既為監司矣,今因赦令,反下遷為州,不可。」爭論未決。諫官楊畏、來之邵謂稽留詔命,頌遂上章辭位,罷為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繼出知揚州。徙河南,辭不行,告老,以中太一宮使居京口。紹聖四年,拜太子少師致仕。<br><br> 方頌執政時,見哲宗年幼,諸臣太紛紜,常曰:「君長,誰任其咎耶?」每大臣奏事,但取決於宣仁后,哲宗有言,或無對者。惟頌奏宣仁后,必再稟哲宗;有宣諭,必告諸臣以聽聖語。及貶元祐故臣,御史周秩劾頌。哲宗曰:「頌知君臣之義,無輕議此老。」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爵累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夏至,自草遺表,明日卒,年八十二。詔輟視朝二日,贈司空。<br><br> 頌器局閎遠,不與人校短長,以禮法自持。雖貴,奉養如寒士。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圖緯、律呂、星官、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尤明典故,喜為人言,亹亹不絕。朝廷有所制作,必就而正焉。<br><br> 嘗議學校,欲博士分經;課試諸生,以行藝為升俊之路。議貢舉,欲先行實而後文藝,去封彌、謄錄之法,使有司參考其素,行之自州縣始,庶幾復鄉貢里選之遺範。論者韙之。<br><br> 論曰:大防重厚,摯骨鯁,頌有德量。三人者,皆相於母后垂簾聽政之秋,而能使元祐之治,比隆嘉祐,其功豈易致哉!大防疏宋家法八事,言非溢美,是為萬世矜式。摯正邪之辨甚嚴,終以直道慍於羣小,遂與大防並死於貶,士論冤之。頌獨巋然高年,未嘗為姦邪所汚,世稱其明哲保身。然觀其論知州張仲宣受金事,犯顏辨其情罪重輕,又陳刑不上大夫之義,卒免仲宣於黥。自是宋世命官犯贓抵死者,例不加刑,豈非所為多雅德君子之事,造物者自有以相之歟? 他參與設計位在開封的水力機械天文鐘鐘樓,該鐘樓採用了早期的擒縱機構;該種擒縱機構是在唐代開元年間(約725年)由一行禪師和梁令瓚發明,用於操作以水力驅動的渾儀,但該渾儀是最初配備機械鐘驅動器的鐘樓之一。 該鐘樓也採用已知最古老的無盡動力傳輸鏈條傳動裝置,並命名作「天梯」。 鐘樓有133個不同的時鐘插孔來指示和報時。他所寫成有關鐘樓的專著《新儀像法要》流傳至今,並被李約瑟等學者進行分析。該鐘在靖康之變中被女真軍隊拆毀;後來雖有重建的嘗試,但從未成功。<br><br>他也寫成一本天體製圖學著作,其中包括幾張星圖、幾張地球地圖,以及一篇藥理學論文。他在著作中討論礦物學、動物學、植物學和冶金學等相關主題。<br><br>利瑪竇(Matteo Ricci)和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等前往明代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成員記載描述該類機械,成為西方世界有關記載的最初案例之一。 <h1><b>生平</b></h1> <h1><b>宦途</b></h1>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二十三歲的蘇頌與王安石同榜中了進士,做了江蘇江寧縣令。蘇頌調任穎州(現安徽阜陽)知州時,朝廷大築皇陵,命各州縣調撥大批物資,州縣官們紛紛加捐派款,從中大撈一把,惟獨蘇頌不侵擾穎州百姓,從州庫中撥出官款置買。<br><br>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蘇頌調升國史館集賢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觸皇室藏書的機會,每天堅持背誦二千字,回家後默寫保留,故熟悉了許多宮廷秘本,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學識。著名的藥物學著作《本草圖經》二十一卷,就是在此期間完稿。<br><br>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蘇頌調升知制誥、知審刑院。<br><br>熙寧三年(1070年),蘇頌因拒絕草擬越級提升李定為御史的的制書而被黜落知制誥,歸工部侍郎中班。<br><br>熙寧四年(1071年),蘇頌出任婺州(現浙江金華)知州。<br><br>熙寧六年(1073年),蘇頌調任亳州(現安徽亳縣),1074年加集賢院學士,1075年出任應天府知府兼南京(現河南寧陵以東除永城外地區)留守司。<br><br>熙寧十年(1077年),蘇頌還朝,修任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後轉為左諫議大夫。<br><br>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蘇頌暫任開封府知府。<br><br>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頌因陳世儒案下獄。與「烏台詩案」蘇東坡關在一牆之隔,作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br><br>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頌任刑部尚書。<br><br>元祐三年(1088年),蘇頌主持複製先進的水運儀象台。元祐七年(1092年),蘇頌被任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18],兩年後辭相出任揚州知州,紹聖四年(1097年)告老還鄉[18]。宋哲宗賜贈蘇頌「太子少師」銜,並賜江蘇丹陽良田四百畝。<br><br>1101年,蘇頌病逝,享年八十二歲。朝廷諡號正簡,封贈「太師、魏國公」。 <h1><b>政治立場</b></h1> 宋神宗即位時,宋朝的政權已顯現危機,西北有西夏國不斷侵擾,內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家財政日益枯竭。1069年,宋神宗為了挽救危機,起用王安石為宰相,實行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可是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觸犯了官員們的某些利益,遭到了以富弼、韓琦、司馬光為代表的一大批「老成持重」的官員們的反對。蘇頌持保守立場,是神宗喜歡的中間派人士。<br><br>熙寧三年,蘇頌與宋敏、李大臨三人因拒絕草擬越級提升李定為御史的的制書,被免去知制誥之職,他們三人被稱為「熙寧三舍人」。<br><br>蘇頌曾屢次奉旨出使遼國,有豐富的外交經驗與見聞,歸而修成《華戍魯衛信錄》二百五十卷,記錄了宋遼八十餘年間的外交秘史,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料。<br><br>他的某些政見,也切中時弊,為王安石讚賞並加以採用。如對科舉的態度,蘇頌反對唐及五代以來以詩文取士,不務實學,專尚浮文的制度,極力主張學校博士「應分經課試諸生以行藝,為升俊之路」,「議貢舉欲先實行,而後文藝。去彌封謄錄之法,使有司參考其素行」。就是說,學校應分系分科教育,考核學生,從中選舉有實際本領的專門人才。選拔人才不能單看詩詞文章,更要了解其實際本領與做人的品德如何。這種重視實踐,品學兼顧的選舉辦法,深得王安石賞識,並付之實行。 <h1><b>科學貢獻</b></h1> 蘇頌博學多才,為官清正。他在科學技術上的成績,勝過了他的政績。<br><br>《宋史·蘇頌傳》稱他「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圖緯、律呂、星官、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 <h1><b>天文學</b></h1> 蘇頌一生最大的貢獻還在於複製水運儀象台,在天文與機械製造方面攀登了十一世紀的世界高峰。<br><br>「水運儀象台」是東漢張衡所創製的天文儀器,可惜已失傳。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粱令瓚複製,後又失傳。1088年,蘇頌應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數學、機械學知識,組織科學家韓公廉、周日嚴等,著手進行複製。他吸收了勞動人民使用水車、筒車、桔槔、凸輪等生產機械的經驗,通過精密的理論計算及模型研製,終於在短短的兩年內,於1090年複製成功,把天文觀察、天象演示、自動報時集於一機,把漢、唐「水運儀象台」的功能與製作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就這點來說,蘇頌的「水運儀象台」不僅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複製,更似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br><br>蘇頌的儀象台為正方形上狹下廣的木樓式建築,高三丈五尺,底寬二丈一尺。台分三層,上層放置「渾儀」觀象,有「望筒」以觀察天體運行。中層為天象演示台,有「渾象」,球面上畫著天體星宿的形狀位置,球外有經緯圈,設有「晝夜機」,可在樓內準確演示天象,與實際天象無異。這一層實際上是現代天文台室內天文演象館的前身。底層為木閣,共分五層,每層置有數量不一的木人,分報時、刻、更等。第五層木人且能按節氣變動而自動調整位置,報告日落日出。儀象台的頂部有九塊活動屋面板覆蓋,是現代天文台活動圓頂的「祖先」。其「渾象」一晝夜自動均勻旋轉一圈,為現代轉儀鍾(天文台的跟蹤機械)的「祖先」。其木人寶石設施是在一組由水力推動的複雜的齒輪系統的帶動下自動實現的。其中的「天衡」(擒縱器)是現代鐘錶的關鍵部位,具天文鐘的雛型。 1094年─1096年,蘇頌寫了《新儀象法要》三卷,詳細介紹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及使用方法,書中附圖六十三種,當中的星圖記錄恆星1434顆。蘇頌設計之水運儀象台原件靖康之亂後被金兵丟棄而被毀。宋高宗南渡後想複製,蘇頌之子蘇攜獻上蘇頌遺書,竟無人能通,蘇攜本人也不懂,故無法仿製。直到1958年歷史學家王振鐸成功復原。 藥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br>蘇頌主持編著過醫書《本草圖經》、《嘉祐補注神農本草》、《急備千金方》。 <h1><b>著作</b></h1> <h1><b>《本草圖經》</b></h1>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註了《嘉佑補註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br><br>《本草圖經》是一部承前啟後的藥物學巨著,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學的醫藥書。書中繼承了中國千多年來的古代醫藥學遺產,補充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發現,繪製了大量的藥物圖形,加以文字說明,準確地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產地、形態、性質、用途、採集季節、煉製方法、鑑別方法與配伍、禁忌等,圖文並茂,使用準確方便,開了明代集大成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先河。可惜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發明不予重視,令此巨著在蘇頌身後亡帙不傳,其內容只能散見於後代諸家本草,其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了較多的保留和借鑑,但也未能窺其全貌。 <h1><b>其他</b></h1> 《新儀象法要》三卷<br>《蘇魏公文集》七十二卷 <h1><b>紀念蘇頌</b></h1> 蘇頌故居蘆山堂 蘆山堂位於福建廈門同安大同鎮葫蘆山南側建於五代晉開運年間(944年-946年),宋紹興二十三年(1152年)之前已毀,但宅基尤存,其後修建為蘇氏祠堂。元至大年間(1308年-1311年)被焚毀,清末於原址重建為三進雙護厝第式建築。1988年2月修建後進,同時維修一、二進。現有蘇頌全身坐像,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書題「蘆山堂」及「蘇氏大宗」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