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枣园</h5> 陕西·延安 在杨家岭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来到枣园。枣园在杨家岭西面,相距只有5公里。<div><br> 枣园像座公园,环境幽雅,树木茂盛,尤以枣树居多,故名枣园。原来是一个地主的庄园,面积有80多亩,后来将园子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此办公,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这里,直到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才撤离。</div><div><br></div> <h5>枣园一角</h5> 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继续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揭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为最后的解放战争做了充分准备。<div><br> 现在枣园革命旧址已成为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的一部分,留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机要局、管理局等旧址,还有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div><div><br></div> <h5>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h5> 我们在枣园内漫步,草坪上放置了多处书籍石刻,记录了枣园曾经的点点滴滴。<div><br> 1944年元宵节,毛泽东在枣园小礼堂给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摆宴祝寿,每人赠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还请老人们看了一场电影;<br> 毛泽东接见新四旅旅长王近山等人时,以种子与土地的关系阐述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br> 1946年春节川口乡群众给中央领导拜年,送毛泽东“人民救星”牌匾……</div><div><br></div> <h5>中共中央机要局</h5> 由边区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设计、群众集资与政府资助修建的幸福渠,长度6公里,可灌溉枣园周围五个村庄1400亩,把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了年年丰收的水浇地。如今,这条横穿枣园的渠水仍在发挥作用。<div><br></div> <h5>中共中央管理局</h5> 旧址内都有布展,介绍了相关机构的设置、变迁和作用,旧居里也展出了每位领导人的革命经历和事迹。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一观览。<div><br> 刘少奇1944年10月由杨家岭迁住枣园,期间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筹备召开七大。<br> 朱德1945年8月由王家坪迁至枣园,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的命令就是在这里签发。<br> 周恩来1944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枣园,期间9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总理言语机敏、思维缜密、策略灵活、原则坚定,善于求同存异,不仅赢得同志们的称赞,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br> 任弼时1943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枣园,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他常年辛勤工作,任劳任怨,像骆驼一样在艰苦的道路上负重前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积劳成疾于1950年病逝,年仅46岁。</div><div><br></div> <h5>王稼祥、朱德旧居</h5> 毛泽东在枣园期间,写了《学习和时局》、《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指导革命实践,其中有28篇收入《毛泽东选集》。<div><br>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5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有50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赴重庆谈判问题,焦点在毛泽东是否要亲赴谈判。25日经彻夜讨论,最终同意。2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从枣园出发,飞往重庆。</div><div><br></div> <h5>毛泽东旧居</h5> 总有一些地方,在岁月细碎的时光间留下波澜壮阔的历史。<div><br></div><div> 今天的枣园有些安静,它坐在阳光下,与来来往往的人交流,谈论着并不久远的记忆,有革命战争年代的激情,也有和平时期的奋进,“世纪之火”曾在这里点燃,奥运之火则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div><div><br></div>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南泥湾。<div><br>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现在是开放式景区,开车顺延壶路可自西而东穿过南泥湾镇,浏览到整个景区的旖旎风光。</div><div><br></div> <h5>南泥湾—稻香门</h5> 西入口是造型颇具创意的稻香门,一把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弯下腰,自然形成一道大门。大门左侧立石,上刻“南泥湾”三个毛体红字。我们兴冲冲驶入。<div><br> 党徽广场,游客如云。广场中央有一座巨大的党徽雕塑,鲜艳的红色在青山绿水间显得灿然夺目。我们和许多游人一样,在党徽前留影,也有人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路边有很多商贩,贩卖一些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我们买了一个有南泥湾插页的笔记本,便继续往里走。</div><div><br></div> <h5>党徽广场</h5> 平整的柏油路顺湾而绕,两边绿树成荫,在这样的环境里开车是一种享受。经过南泥湾镇,千亩稻田出现在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在青翠的山谷间伸展开来。如此一幅恬静的山乡田园风光,让人很难想象,以前的南泥湾竟然是一个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div><br> 据说最早发现南泥湾的是一个叫乐天宇的人。1939年冬,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乐天宇来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这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疯狂进攻,而国民党不仅停拨经费,还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边区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到了没吃没穿的地步。1939年2月,困难刚刚露头,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1940年冬边区外援全部断绝,生产自救成为边区军民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div><div><br></div> <h5>延壶路</h5> <h5>千亩稻田</h5> 大生产运动开展后,人人都行动起来,毛泽东本人带头规定了自己的生产目标,在杨家岭河边的空地开垦出一块菜地。困难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乐天宇组织考察团,走遍了周边15个县,写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提出了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的建议。<div><br> 南泥湾,两面是山中间是条大沟,河水由北向南扩张受阻于丘峁,形成了一道冲积层很厚的弓形湾,土地肥沃,按理应适合耕种。朱德找来乐天宇,详细了解南泥湾的情况,并三次到南泥湾视察。毛泽东看到报告很高兴,问乐天宇:“那么好的土地,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人开发呀?”一句话问住了乐天宇,毛泽东说:“麻烦你带几个人,再作一次详细考察,要知上山路,需问砍柴人嘛!”。</div><div><br></div> <h5>南泥湾</h5> 乐天宇再次来到南泥湾,通过走访和座谈弄清了原委。老百姓说:南泥湾地处干旱地带,雨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仓满囤子流。这下麻烦了,到底能不能开发呢?毛泽东听到汇报,也一时不能确定。<div><br> 于是召集大家开会,想想办法。主席问:“老天不下雨,干旱怎么办?能不能打井浇灌?”大伙说陕北地表水太深,一般地方是打不出水的。有人突然冒出一句:明年陕北不会干旱。“为什么?”主席问,那人说:龙年日炎炎,蛇年雨绵绵,今年龙年干旱,明年蛇年就该雨水多了。毛泽东惊奇地问道:“陕北有这么一说?”大伙都点头,这的确是祖祖辈辈传下的一句老话。</div><div><br> 开发南泥湾的事终于定下来,朱德提出“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41年春八路军120师359旅进驻南泥湾,守护延安南大门的同时垦荒种地,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南泥湾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div><div><br></div> <h5>雕塑—开发南泥湾</h5> 大生产纪念广场与千亩稻田一路之隔,广场中央有大生产劳动雕塑,展现了军民挥舞锄头奋力开荒的情形。广场边依山建有大型浮雕墙《南泥湾的春天》,花岗岩材质雕塑,高4.5米,长54米,以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缅怀那段艰苦岁月里发生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背景下的历史事件。<div><br>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位于广场西侧,二层结构,一层为序厅和一至四单元,二层为五至六单元和尾厅,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集中展示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富饶风貌,还原大生产运动及359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展览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主线,反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div><div><br></div> <h5>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h5> 王震旅长和359旅的将士们看到的南泥湾,荒无人烟,山上满是蒿子草和齐腰高的山桃树,地上纵横交错的羊胡子草,铆足劲一镢头下去,没看到土,镢头倒被又厚又软的草弹了回来。腐烂的草叶枯枝散发出恶臭味,不要说开荒了,闻一下便会力气全无。<div><br> 有人把南泥湾称为“烂泥湾”: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的确,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住的自己动手挖窑洞搭草棚,没有吃的上山挖野菜,粮食要到百里外去背回来。</div><div><br></div> <h5>大生产劳动雕塑</h5> <h5>浮雕墙—南泥湾的春天</h5> 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高昂的斗志,359旅硬是用汗水一步一步改变着南泥湾的面貌。到1943年他们开荒10万亩,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1944年达到“耕一余一”,不但自给有余,还向边区政府缴纳300万斤公粮,实现了“二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生产指标。战士们的生活大大改善,359旅成了第一支当兵不吃公粮还上缴公粮的部队。<div><br> 南泥湾只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缩影,当时整个边区大生产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周恩来和任弼时参加军民纺线比赛获得“纺线能手”称号,在边区一次展览会上,朱德展出了他亲手种的一个冬瓜,大家都啧啧称赞,有人还写了一首诗: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br></div><div><br></div> <h5>周恩来、任弼时纺纱</h5> 大生产运动基本解决了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实现了自给自足。比如,棉花自给率从1941年的14.5%提高到1944年的87%,土纸占用纸总量的比例从1941年的17.5%提高到1945年的99.8%。<div><br> 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忽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入耳朵。<br> “妈妈,什么叫二流子?”<br> 母亲轻声说:“二流子呀,就是好吃懒做的人。”<br> 我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去,果然展出的图片资料有改造二流子的情况。二流子是陕北方言,指那些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的人,还有那些以烟、赌、偷、盗、阴阳、巫神、蛮婆、土娼为生的人。</div><div><br></div> <h5>军民大生产</h5> 朱德在生产动员大会上说:贪污、腐化、浪费是生产运动的敌人,在生产中不允许一个败家子,一个二流子。于是,改造二流子成为边区社会改革的主要工作之一。经过帮扶教育和改造,很多二流子痛改前非,走上正途。<div><br> 有个人叫申长林,陕西米脂县人,是一个十多年沉迷赌场的二流子,改造后参加赤卫军,还入了党,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刘生海,陕西省定边县人,运盐模范,也是二流子转变为劳动英雄的典型,还上了报纸,被西北党校秧歌队编成秧歌剧《刘生海转变》,在边区上演。</div><div><br> 改造二流子,成效显著。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全边区有二流子3万多人,到1943年初只有9554人,到1943年底又改造了5587人。这些人参加到大生产运动中来,当年就增产细粮8000石(1石300斤),对边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转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div><div><br></div> 在南泥湾进行生产和举办农场的还有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央党校等单位,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南泥湾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div><br> 诗人贺敬之和作曲家马可也在南泥湾开过荒,有感于广大官兵开发南泥湾的热情和成果,贺敬之满怀激情写出歌词,马可为其谱曲,这就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南泥湾》。<br><br><h5> <i>花篮的花儿香<br> 听我们唱一唱 唱一呀唱<br> 来到了南泥湾<br>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br> 好地方来好风光<br> 好地方来好风光<br>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br> ……</i></h5></div><div><br></div> <h5>南泥湾—陕北好江南</h5> 走出大生产纪念馆,旁边的山坡上还有毛泽东旧居。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就住在这里。看到359旅取得的成绩,他非常高兴,跟指战员们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即使有了外援,也要以自力更生为主。”<div><br> 看着千亩稻田和美丽的南泥湾湿地风光,我不由思绪万千。南泥湾留下的不仅是稻田,更是一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昂扬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泥湾</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h1></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h3> <h1>附图:</h1> <h5>枣园留影</h5> <h5>枣园—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h5> <h5>南泥湾全景图</h5> <h5>党徽广场</h5> <h5>千亩稻田</h5> <h5>大生产纪念馆导览图</h5> <h5>大生产纪念馆内</h5> <h5>南泥湾大生产运动</h5> <h5>站岗</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