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简 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老徐夫妇陪同,专程茶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李晋宇,一位成都平原崛起的后学之犀秀,究史侃“野放”,悠心品“黄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刻禅茶,宁静致远;心学之思,法门洞开;故而,品者,思者,浑然天一;佛学的真禅,道学的真气,人性的灵犀,已为方法论,亦为世界观。</span></p><p class="ql-block"> 谈笑风生,玄味迭显;且“黄茶”齿香,沁透心肺;瞬间妙漫,心性惬溢。 </p><p class="ql-block"> 李总对“野放茶”的研发且冠名“黄茶”,已声名雀起,却谦卑有礼,尚处“四十不惑”之年,可为可贺。</p><p class="ql-block"> “黄茶”其源,源远流长,中断原因,离不开战乱,如今彰荣,亦为时代使然。常嚼味龙井,亦上山觅猴魁,前者淳厚,后者浓郁,新品“黄茶”,承兼有两者之妙,更显“野放”心情之舒爽。</p><p class="ql-block"> 茶味,禅味也;禅味,茶味也,究底,人味也。心情之旅,意犹未尽,殷殷相约,再聚上山。当下神逸心爽,随即微信好友,老徐则黄茶相赠表义。</p><p class="ql-block"> 回沪之后,李总发来精采内容;并致意:感谢先生鼓励,还请多多指教。回复致礼:大道无疆,术有专攻。活到老,学到老。还仗后劲支勃,续续再光。前不久又有老黄树新芽数量极少而拨珍相赠,茶香飘逸,情谊添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寻街子古镇·造访茶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是成都市唯一展示“茶马古道川藏西线茶史”生动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何谓“永康茶马司”?宋代实行了很严格的茶马专卖(即榷茶博马)制度,那时在文井江镇一带驻军的主要任务应是防止边关的私茶贩卖,同时,又在街子古镇(横渠)附近设置了永康茶马司主事官方控制的茶马交易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探寻古代茶史,在著名的茶马古道中有一段重要通道,即从崇州出发,经汶川、松潘后进入青藏高原的古代商道(史称冉駹古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十国的"前蜀"王朝时期)毛文锡所撰《茶谱》就明确记载了“横源鸟嘴荼”为全国散茶之最。横源即指现在的崇州市怀远古镇(唐末时横源的行政辖区包含了文井江上游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现今成都-崇州市北部山区文井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地带还一直生长着自六千五百万年前就萌发于此的珍稀茶树群种一一乔木型大茶树,它们就是崇州野放茶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因其芽叶肥大,清末以后当地乡里人俗称之为“枇杷茶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现在还存活有上千年和几百年的古茶树群落,集中生长于文井江镇的深山密林中。经考证该区域就是茶史上川藏西线(时称“西路茶”)的重要茶资源产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少些浮华·多些肉质</p><p class="ql-block"> 茶学界有一个不希望被人们揭开的隐痛:那就是自六十年代开始,南方各地盲目地推广发展所谓高产良种茶,把那些原生的地方特色茶树砍伐了,更替为高产良种茶园。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只能回忆那些古代著名产茶地区的地名,而真正能够体现原有地方名茶特色的茶树品种已经很难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种更替方法不仅丧失了地方特色,而且用高产定植方法发展起来的茶园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也非常大。要验证这种普遍现状并不难,我们只需要查阅古代典籍所描述的地方特色品种特征,再到实地去考察那些产茶大区茶园中生长的茶树品种的差异有多大,就可戳穿现代营销中那些编故事的广告谎言了。</p><p class="ql-block"> 很想知道他们在描述茶品质时,为什么不敢宣示原料产地和茶树品种特性呢?</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2009年我们来到了龙门山脉中南段——中国古代禅茶著名的发源地。了解到这些乔木型大茶树的珍贵,并被它们的内在品质所折服。对这个地方名茶品种有了更深、更清晰的认知,励志重新打造这个地方名茶品牌。</p><p class="ql-block"> 了解制茶的人都知道,仅仅有茶树鲜叶原料到制出好茶还有很漫长的路。首先在多年的野放状态下这些茶树已经存在比较严重的变异形成群体品种了,也就是说同一片茶树园中有很多个品种混杂,单靠眼观还很难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异。</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难题就是这种茶节间长,芽叶粗大,加工难度极大,杀青、炒制都很难做透,内外不一致的情况非常严重。更加之制黄茶工序又繁多,每个工序的临界值比较难掌握等等。直到引入分子生物技术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才开始变得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就是各种工序变化都可以纳入物质定量转化的检测,尤其是在滋味和物质感方面可以精准调控。所谓看茶制茶、用手感觉、肉眼分辨的方法就显得相形见绌了。</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台北著名茶人周渝老先生对崇州黄茶的亲临指导,他的茶生活美学思想贯穿在崇州黄茶的制茶理念中:茶之妙在于品茗过程中的感受中的愉悦体验,如涩后生精、苦后回甘皆不可少,尤其是好茶中丰富的物质在茶汤浸润口腔之后还有丰富绵长的回味(内香质)。让我们在崇州黄茶中始终坚持“少一些浮华,多一些内质的制茶理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附注:部分图片拍摄当下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