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志铸就的方阵》

开心(王荣新)

<p class="ql-block">《以意志铸就的方阵》是一篇饱含热血与深情的纪实作品,它记录了年轻军人李明辉历经严酷训练、家庭抉择与家国使命的淬炼,最终以铿锵正步走过天安门的光荣历程。透过血汗交织的细节、肉体与意志的博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名士兵的成长,更是一支军队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用脚步丈量尊严,用坚韧书写荣耀——这是英雄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意志铸就的方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荣新</p><p class="ql-block">九三阅兵,一场震撼世界的盛典。受阅方队步伐如雷,铿锵撼地。横看如潮,纵看似岳。踏出排山倒海之势,叩响民族脊梁,每一步都彰显共和国军魂。</p><p class="ql-block">李明辉就是这个方阵的排头兵。他来自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在战火中洗礼过的英雄之师。当阅兵选拔的消息传来,李明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渴望能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展现中国军人的风采。</p><p class="ql-block">进入阅兵村第一周,李明辉就感觉如同进入了一座熔炉。每天五公里武装越野,有的战友跑到呕吐物从鼻孔喷出;四百米障碍,多少战士跌倒了又爬起,其中一名战友摔飞了,牙齿松动两颗,他立即按了回去。</p><p class="ql-block">他们每日穿着特制的3.8斤重的防震靴,8小时训练下来,靴子里积满了汗水。第一天集训后,回到阅兵村宿舍,李明辉脱下靴子,惊讶地发现后脚跟的皮和袜子一起脱了下来,血肉模糊,疼痛难忍,他把伤口贴上医用纱布,第二天继续参加集训。</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训练项目更加艰难,魔鬼式训练比比皆是。7月下旬正值三伏酷暑,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整个训练场被晒得滚烫,地表温度高达60℃。他们要进行正步走的强化训练,李明辉的教官是参加过三次阅兵的老兵,他指着训练场边的标语念道:“每步75厘米,每分钟116步,右脚落地声响必须同一个点。”说完掀开自己裤管,小腿上凸起密密麻麻的蚯蚓状疤痕,“我用了十二年,才走到这里。”</p><p class="ql-block">在腿部训练中,为增强腿部力量和稳定性,李明辉和战友们还会在鞋子里放钢板。每走一步,钢板都会与脚底摩擦,带来钻心的疼痛,小腿肌肉绷得像拉满的弓弦,每一寸肌理都在呻吟,但每个人的脸庞都如石雕般坚毅。视线45度角投向苍穹,那里有一架摄像机正缓缓滑过。面对镜头,整个方阵一百五十六人,四十秒内绝不能眨眼。汗水沿着帽檐下的皮肤蜿蜒而下,当流到眼皮时,眼球本能地发出求救的信号,渴望闭眼躲过一劫。李明辉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不能动,任凭咸涩的汗水流进眼睛,刺痛折磨着神经。</p><p class="ql-block">他想起了衣领内侧,那里藏着三枚不起眼的大头针,针尖朝上,脸上无论哪个器官,只要一丝松懈,针尖便会毫不犹豫地刺入他的下颌,轻微的刺痛感传来,是警告、是支撑,更是肉体与意志之间最直接最残酷的契约。他知道,只有通过这样艰苦的约束与坚持,才能在阅兵场上走出最标准、最整齐的步伐。</p><p class="ql-block">站姿训练也是难忘的经历。无论风吹雨打日头晒,他们每天要纹丝不动站立2个小时。最大的考验是烈日炎炎,地面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烤箱,热浪不断上涌,烤得皮肤疼得揪着心头肉。李明辉感觉自己就像被放在火上炙烤的鱼,汗水不停地蒸发,但他坚信顽强的毅力能驾驭任何困难。</p><p class="ql-block">就在李明辉全身心投入最后阶段集训的关键时刻,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因手机统一保管,信息延迟了八小时才到他手里。是妹妹发来的:“哥,爸突发脑梗,抢救中,请速回。”</p><p class="ql-block">他的额头升起了乌云,一边是父亲的病危,一边是阅兵的使命。参军时父亲帮他背行囊的身影和送行时那期待的眼神浮现在眼前,走还是留,两个念头在他的心底不断挣扎。</p><p class="ql-block">教官读懂他的心事,红着眼圈把准假条塞在他手里:“现在就走,这是命令!”李明辉却把假条攥成了团。第二天清晨,他比所有人都起得早,训练场地正步砸地的声音惊醒了树上的麻雀,教官站在远处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p><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九三阅兵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上欢呼声如海啸般涌来。李明辉的目光像淬火的钢,威武霸气。此时,他什么也不想,只是精准地执行成千上万次重复的动作——抬腿25厘米,砸下!</p><p class="ql-block">脚步声成为天地间唯一的心跳。经过敬礼线时,他看见天安门城楼上国徽和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抬手还礼,他的泪光在国旗上闪烁。</p><p class="ql-block">在这金色的秋天,这群年轻官兵,用3个月磨破7双马靴,用血痂铸就75厘米的标准步幅,用坚强的意志撑起960万平方公里的尊严。</p><p class="ql-block">那天傍晚,家乡的村子都知道了老李家儿子是阅兵方阵中的一员。八十岁的赵爷爷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指着屏幕对重孙子说:“那里面有你明辉叔!”李家院子里挤满了乡亲,母亲把擦眼泪的纸巾捏了满满一手心。</p><p class="ql-block">阅兵结束后,李明辉的脸上帽带遮挡处留下白皙的“Y”字印,宛如勋章。那是烈日酷暑留下的忠诚印记,也是他们拼搏奉献的最美证明。</p><p class="ql-block">李明辉回家那天,村口的老槐树下已经聚满了人。不知是谁最先喊了一声:看,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路的尽头,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渐渐清晰。刹那间,锣鼓震天响起,那面尘封多年的大鼓被擂得地动山摇。村委会主任带着两排学生快步迎上前去,红领巾在微风中像跳动的火焰。“欢迎英雄凯旋归来”,稚嫩的嗓音穿透云霄。</p><p class="ql-block">鞭炮噼里啪啦炸响,在空气中织成一张喜庆的彩网。全村的老少都鼓着掌,他们看见的不仅是电视里的兵,也是那个光屁股在河里摸鱼、如今走着正步走过天安门的娃娃。 </p><p class="ql-block">乡亲们争先恐后地涌上来,无数双手伸过来——有布满老茧的、有沾着泥土的、有还系着围裙的——争着要握他的手,帮他提那个简单却承载着使命和众乡亲厚望的行囊。</p><p class="ql-block">“好小子!给咱老区人长脸了!”五爷爷用枯瘦的手紧紧攥住他的手,眼泪顺着深刻的皱纹而下。</p><p class="ql-block">他被人群簇拥着往家走,快到家门口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看到老屋的院墙上,拉起了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欢迎英雄回家”。</p><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一切,李明辉喉咙阵阵发紧。这一刻,他真正懂得了“凯旋”二字的千钧之重。这些淳朴的笑脸、震天的锣鼓、火红的横幅,编织成最动人的欢迎曲。</p><p class="ql-block">李明辉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敬礼,他看见老父亲正倚门而立,也许是上天的眷顾,父亲过了鬼门关,熟悉的手掌摸着他的头,反复地说:“好!好!……没丢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李明辉拥抱着父亲,久久不肯放开,所有的艰辛在那一刻都有了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