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之颠

绽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黄洋界的石碑前,山风掠过她微红的发梢,仿佛整个罗霄山脉都在为我们让路。她说:“你看,松涛在为我们鼓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满山松杉、毛竹和知名不知名的杂树,一片接一片,一丛连一丛,葱茏,苍翠,盖地遮天,从山麓一直拥上山顶。我握紧她的手,在这条毛泽东曾经踏过的青石小径上,感受着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脉动。当年红军挑粮上山的脚步声,似乎还回荡在竹林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是能看见云海就好了。”她踮起脚尖望向远方。话音未落,山间忽然涌起乳白色的云雾,如毛泽东当年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描绘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磅礴气势。我们被包裹在这片混沌之中,成为天地间唯一相融的两个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漫天云雾,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深厚,迷蒙,天地成为浑然的一体。她轻声背诵着:“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我接了下句:“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两人的笑声惊起林间的白鹇。正是在这样的迷雾中,伟人曾经带领中国革命找到方向,而我们也在这片神圣的云雾里,找到了彼此眼中的星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海拔1343米)的主峰时,夕阳正好穿透云层。她指着远处起伏的林海波涛说:“你看,像不像革命浪潮?”汹涌起伏,一浪高过一浪,一层叠上一层,那气势壮阔极了。我望着她被霞光染红的脸庞,忽然明白为什么毛泽东主席选择这里点燃星星之火——最险峻的山峰,往往能孕育最炽热的火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山时经过红军造币厂遗址,她弯腰拾起一枚仿制的工字银元:“这是不是就像我们的感情?在革命熔炉里淬炼过的。”我们相视而笑,想起昨天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看到的结婚证——纸质泛黄,誓言却穿越了近百年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井冈山渐渐沉寂,只有晚风还在传颂着那首歌谣:“千山竹,万山木,走路不见天,烧火不见烟。”但此刻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山高林密,更是一代伟人留下的精神图谱。在五大哨口蜿蜒的山路上,在八角楼的灯光曾经照亮的地方,我们十指相扣,仿佛也成为了历史长卷中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她站在领袖峰观景台张开双臂时,我按下手机快门。照片里不仅有着“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壮美山河,更有着两个中年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萌发的、如同井冈翠竹般节节生长的爱情。就像毛泽东当年在这里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也相信,此刻在心间点燃的火种,足以照亮往后所有的路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