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博物院

春风送暖(不私聊)

<p class="ql-block">在湖南这片充满魅力与故事的土地上,有一座承载着无数岁月记忆的殿堂—湖南省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大型博物院,它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德雅路口50号,与风景秀丽的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27265平方米,文物保管、保护区域面积145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建筑设计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和文化精神内涵入手,转化出湖南博物院的新馆建筑外形。同时,建筑顶部造型像水的结晶体,象征了三湘四水洞庭湖的凝固与升华,寓意着凝聚的湖湘文化,象征了环洞庭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话,彰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p><p class="ql-block">据统计,馆内珍藏着超过18万件的文物,从古老的青铜器到精美的瓷器,从神秘的帛画到巧夺天工的刺绣,无一不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博物院大门,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静静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珍贵记忆。(主要介绍两个基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湖南,地处中南腹地,北饮淼淼洞庭之水,三面雄山峻岭相拥,湘资沅澧四水润泽,气候温和,土腴物丰,自唐号为“芙蓉国”。自50万年以来,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以包容开放之胸襟,融合历代移民,演绎成今天的“湖南人”。</p><p class="ql-block">湖南人通过五个部分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第一部分“家园”,分别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湖南生活着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介绍湖南人如何获取生活资源;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第五部分“湘魂”,介绍湖南人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釜,旧石器时代,高29.8厘米,口径32.5厘米。</p><p class="ql-block">陶釜用于烹煮食物,类似于今天的锅,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戈”提梁铜卣(you),商,高37.7厘米,口径15.4—13.2厘米。</p><p class="ql-block">卣是古代盛酒器。器盖、器身上装饰有凤鸟纹。出土时器内有三百多件玉器。器盖和器内底有一“戈”字,是族徽。戈族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旺族,湖南境内出土多件“戈”族铭文铜器,为“戈”族等商人进入湖南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铜方鼎,商,通高35.5厘米,口径28.6厘米。</p><p class="ql-block">此鼎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结合其兽角、鸟爪特征,被认为是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的饕餮类怪神;腹内有“大禾”铭文,寓意祈祷谷物丰收。</p> <p class="ql-block">“皿而全”铜方罍,商,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p><p class="ql-block">皿而全铜方罍大型盛洒器,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罍盖内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铭文,器身内铸有“皿作父己尊彝”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方形罍,被誉为“方罍之王”。</p> <p class="ql-block">人物龙凤帛画,战国,长31厘米,宽22.5厘米。</p><p class="ql-block">帛画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画面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奋爪迈进之态;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绘一高鬓细腰、广袖长裙、合掌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下层绘一弯月状物,或是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这是我国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画之一。关于该帛画,被认为是引导灵魂升天的“魂幡”。这种“魂幡”,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之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敕庙”牛形铜灯,西汉,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宽25厘米。</p><p class="ql-block">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扣合,牛腹中空。可盛水,烟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灯罩既可挡风,也可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铭文“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说明此灯为长沙王宗庙专用。</p> <p class="ql-block">青瓷对书俑,西晋永宁二年,高17.2厘米,板长15.5厘米,宽7.8厘米。</p><p class="ql-block">俑头戴进贤冠,着交领长袍,应为文吏。中间置书案,案上置笔架、长方形砚、小提箱。一人执笔在木牍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若有所语。从笔吏所执毛笔及笔架上的两支毛笔看,笔端下尖,应可作发簪,便于随时取用。简牍,是纸张普及之前的主要文字载体。</p> <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元,高30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9厘米。</p><p class="ql-block">酒具,常与匜、托盏配套使用。瓶腹部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是蒙恬,后立武士双手握书有“蒙恬将军”的大旗。一武士抓一跪着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人物间点缀以怪石、篱笆、花草等。此类元青花人物纹多取材于元杂剧,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整件瓷器质地细腻,釉色匀称,着色纯正,画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商代豕形铜尊,高40厘米,长72厘米。</p><p class="ql-block">猪尊作野公猪形状,有盖,盖上捉手残缺,根据残存情况复原成凤鸟形。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p> <p class="ql-block">商代象形铜尊,长26.5厘米,高22.8厘米。</p><p class="ql-block">象形铜尊是现今国内仅藏的一件商代象形铜尊,是一件独具匠心的盛酒器,属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鸟兽形青铜器。象背有椭圆形尊口,象腹中空纳酒,象鼻中空斟酒,结构巧妙。象鼻前端为凤首形,饰有虎、夔龙、凤鸟纹等云雷纹,通身呈碧绿色。</p> <p class="ql-block">战国“虎座凤鸟漆木架鼓”(复制品),这是楚地高级贵族享用的器物,也是楚国特有的一种乐器。楚地崇凤,在楚人心目中,凤为至高无上的神鸟,木架鼓中的凤鸟昂首屹立,似在为鼓壮声助威。百兽之王的猛虎蜷卧在凤鸟脚下,恐是为了突出凤鸣九天的威严和震慑效果。</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出土于椁室头箱。身、座分别用整木雕成,头顶有插鹿角的两个方孔,鹿角已朽。这是湖南地区所见最早的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丝棉同服,宋代服饰整体简洁质朴,开始出现纽扣,女装较偏于拘谨保守。元代流行窄袖长袍,女装配以云肩,腰部多衣褶。明代恢复汉人服饰体系,圆领,上衣拉长;女子常着短衫长裙,霞帔开始流行。五代时木棉传入湖南,元代设有木棉提举司,棉质服装开始普及。</p> <p class="ql-block">明,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按指引直上三楼,就是马王堆展区了。</p><p class="ql-block">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其中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成就;帛画,叙述了神秘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帛书,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女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陈列展示的284件(组)文物,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精华。</p><p class="ql-block">著名的马王堆辛追夫人,可以说是湖南博物院为大众所知的一件展品。博物院为其专门建了一个展厅,还原了辛追夫人墓坑的构造,从一楼贯穿到三楼,和三楼的马王堆展览呼应。正确的游览顺序应该是先上三楼,最后回到一楼看辛追夫人。</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辛追(约前217年—前168年),生于秦始皇五年(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享年50岁。</p> 帛画辛追夫人肖像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展厅往下,可以看到一楼的辛追夫人展厅。仿造的墓坑内壁成为投影展示的幕布,图案皆以马王堆出土文物上的纹饰为原型,古朴又极具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辛追遗体出土时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弹性,关节尚可活动,还有一盘假发佩戴,去世时年约50岁,是二千年还依然保存完好的软体湿尸。</p> <p class="ql-block">辛追墓外椁,原置于墓底三根方形枕木上,有盖板两层、顶板一层、底板两层,模仿墓主生前居室,由棺室与四个边厢组成,形状像“井”字,古文献称为“井椁”,整椁由杉木斫成,采用扣接、套榫、栓钉结合而成,边厢内随葬品有一千多件。</p> <p class="ql-block">棺室内有四层套棺,均用楸木制成,按汉代礼制,只有高级贵族才可享用,套棺由外至内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漆棺、朱地彩绘漆棺、锦饰漆棺,其中两副彩绘漆棺内容奇幻,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最内的锦饰漆棺,是迄今唯一的发现。</p><p class="ql-block">黑漆素棺:长近3米。</p> <p class="ql-block">黑地彩绘棺:长近2.6米,彩绘棺上穿梭于流云中的神奇怪兽。该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气纹漆画的典型作。</p> <p class="ql-block">朱地彩绘棺:长2.3米,棺上画着昆仑仙山,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p> <p class="ql-block">锦饰内棺:长约2米,直接盛放辛追夫人遗体的内棺,棺身外涂黑漆,贴菱形纹锦饰,锦上贴鸟羽,出土时棺上覆盖着另一件禁出国宝T型帛画。</p> <p class="ql-block">辛追持杖,辛追夫人墓中的帛画可以发现她是拄杖升天的,随葬品中真就有一根拐杖,可以说辛追帛画至少在人间这部分描绘得是非常写实的。</p> <p class="ql-block">竽,通长78厘米。竹、木制成,外形完整,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也无气孔,如《礼记》“竽笙备而不和”,当属明器。利豨墓竽内部结构完整,已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用器。</p> <p class="ql-block">博具,长45厘米,宽45厘米,高17厘米。</p><p class="ql-block">博戏是智力竟技游戏,先秦已流行,汉代尤盛,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玩法已失传。此套博具包括漆盒、博局、黑白大棋子、小棋子、算筹、削、刮刀及骰(tou)子。骰子18面,字分别为一至十六、骄、(妻畏)。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博具。</p> <p class="ql-block">云纹漆案上的食具,案:长60.5厘米,宽39厘米,高5厘米。</p><p class="ql-block">案上置五个盛有食物的漆盘、两个漆卮和一个漆耳杯,还有串肉的竹串和一双竹筷。这是模仿墓主生前进食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双层九子彩绘漆妆奁(lian),高20.8厘米,直径35.2厘米。</p><p class="ql-block">分上、下层,上层放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装九个小漆盒,内盛各类梳妆用品。器表用油彩绘云纹。</p> <p class="ql-block">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长39厘米,宽34厘米。</p><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刺绣衣物及用品近50件,均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运用“锁绣”“平针绣”等针法绣成各种生动图案。该绣品釆用锁绣法以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绣出飞卷流云和隐约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遣册称之“乘云绣”。</p> <p class="ql-block">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49克。</p><p class="ql-block">右衽(ren,衣襟)、直裾(ju,衣服的前襟)。汉代文献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应穿在绵袍之外,既可增其华丽,又具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是内衣。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巅峰之作,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腰宽52厘米。</p><p class="ql-block">交领、右衽、曲裾。以朱红菱纹罗为面料,素绢为里、缘,内絮丝绵。衣下裳相连的袍服在汉初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p> <p class="ql-block">帛书</p> <p class="ql-block">T形帛画,通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p><p class="ql-block">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为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覆盖在内棺上的“铭旌”。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制,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描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利豨墓的T型帛画</p> <p class="ql-block">漆盘上的狸猫纹</p> <p class="ql-block">分餐而食,墓中各类成套餐具,形象解读了汉初饮食礼仪和方式。</p> <p class="ql-block">刺绣织物残片,从花纹可以感受到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帛画《车马仪仗图》</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上图帛画《车马仪仗图》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偶人又叫镇墓俑,出土墓道两侧壁龛。东壁偶人持似矛兵器,西壁偶人左手似握一物,与3号墓随葬品清单遣册“偶人二,其一操仙盖,一人操矛”相符。</p> <p class="ql-block">湖南怀化的清代民宅,始建于嘉庆年间,完整搬到了湖南省博。在博物院中也能感受到古老民居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清代朱氏宗祠的场景复原,宗祠是湖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几件文物做得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在湖南博物院,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痕迹,更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存放文物的地方,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主要文物介绍来自于长沙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您的欣赏和支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