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原济南东方双语实验学校校长。现任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顾问,百花园群顾问、诗词雅阁群等多群顾问;中华诗词、山东诗词等诗词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等学会会员。出版有《红叶集》《红梅》《诗花烂漫》等4本书。被评为济南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被冷水沟村授以“名誉村民”;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终身荣誉奖”等奖项。获2023年度“助力强省会建设”诗词大赛和散文大赛两项银奖;“竹庐文艺奖”十大诗人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特别荣誉奖等。“最美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律·回眸教学生涯(通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张国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支援农业奔一线,打起行囊赴远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培育新苗何惧苦,常思磨砺浪中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铮铮铁骨青春献,缕缕痴情硕果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燃尽蜡烛桃李艳,年逾八秩慰平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品赏析】</b></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先生的人生故事,是一部用坚韧与温情书写的生命史诗。从教坛耕耘到抗癌斗士,从“女强人”到与老伴相濡以沫的伴侣,她用半生诠释了何为“风雨同舟”。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顽强生命力,更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柔情。其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泣血,读来令人动容,堪称一部接地气的“平民英雄传”。 </p><p class="ql-block"> 首联<b> “支援农业奔一线,打起行囊赴远程”</b>,开篇即以行动宣言破题,瞬间将读者拉回1963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奔一线”三字如鼓点般铿锵,道出诗人响应国家号召的决绝;“打起行囊”这一细节更富画面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简单的行囊与坚定的脚步,勾勒出知识分子告别城市、扎根农村的剪影。诗人以“赴远程”收束,既写地理上的迁徙,更暗喻人生道路的选择。这种白描手法看似平实,却蕴含着惊心动魄的力量,让人仿佛看见一个年轻身影,肩扛理想,义无反顾地走向田野深处。 </p><p class="ql-block"> 颔联 <b>“培育新苗何惧苦,常思磨砺浪中腾”</b>,以“新苗”喻学生,以“浪中腾”喻成长,将教育者的初心与奋斗姿态巧妙融合。“何惧苦”三字举重若轻,背后却是农村教学的艰辛——土坯房当教室,煤油灯下备课,甚至要忍饥挨饿。但诗人笔锋一转,“常思磨砺”四字道出其教育哲学:苦难是成长的阶梯。这种“苦中作乐”的智慧,恰如山东人常说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既接地气又充满哲理。而“浪中腾”的比喻更富动感,让人联想到黄河入海的磅礴,暗喻学生在磨砺中终将破浪前行。 </p><p class="ql-block"> 颈联<b>“铮铮铁骨青春献,缕缕痴情硕果丰”</b>,以“铁骨”与“痴情”的对比,立体呈现了诗人刚柔并济的精神世界。“铮铮铁骨”四字如金石掷地,既是对她六次手术、80公分创伤面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女强人”性格的精准概括。而“缕缕痴情”则如春风化雨,道出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哪怕术后疼痛难忍,仍咬牙坚持复健,只为早日回到讲台。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奉献,在山东方言中叫“一根筋”,但正是这份“痴”,才换来“硕果丰”的桃李满天下。尤其“缕缕”二字用得极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丝线,让人看见那份绵延不绝的教育情怀。 </p><p class="ql-block"> 尾联<b>“燃尽蜡烛桃李艳,年逾八秩慰平生”</b>以经典意象收束全诗,却因诗人的人生经历而焕发新意。“燃尽蜡烛”不再只是比喻,而是她带病工作、直至退休的真实写照;而“桃李艳”的“艳”字,既指学生成才的辉煌,也暗含她金婚照上灿烂的笑容。最动人的是末句“年逾八秩慰平生”——当诗人白发苍苍回望一生,没有遗憾,只有欣慰。这种慰藉不是来自个人名利,而是看到“新苗”成栋梁的满足,更是与老伴抗癌成功、相守到老的幸福。尤其“慰”字用得极妙,既有“俯仰无愧”的坦荡,又有“得偿所愿”的恬淡,道出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 全诗以时间为轴,以情感为线,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语言上兼具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现代白话的通俗,如“打起行囊”“何惧苦”等表述,既有山东人“实在、不玩虚”的性格特质,又不失诗歌韵味。意象选择上,“新苗”“蜡烛”“桃李”等传统意象被赋予时代内涵,而“浪中腾”等创新比喻又让人耳目一新。最可贵的是,诗人始终以平实视角书写宏大主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做到了“小我”与“大我”的完美统一,堪称“接地气”的史诗。 </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先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白,更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缩影。从“支援农业”的青春热血,到与老伴抗癌的相濡以沫,她用一生诠释了“坚韧”与“温情”的真谛。如今,当我们读她的诗、听她的故事,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它像齐鲁大地的沃土般厚重,像趵突泉的泉水般鲜活。这种“一根筋”的执着、“不认命”的顽强,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情,恰如她老伴那句“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成功就是找了她”,永远镌刻在岁月里,温暖着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辑按语】</b></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先生的人生轨迹,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生动注脚。1963年响应“支援农业第一线”号召,他毅然奔赴农村教学一线,十七载风雨无阻,以“培育新苗何惧苦”的赤诚践行教育理想。从普通教师到校长,其教学生涯始终贯穿着“浪中腾”的进取精神,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洪流。 </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与老伴相濡以沫的生命叙事。身患癌症时,术后第一句“我还能上班吗?”彰显教育者的责任担当;老伴罹患重病,她租房改善环境、精心照料,诠释了“相濡以沫”的深沉情感。这种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与温情,恰如诗中“燃尽蜡烛桃李艳”的写照——以生命为烛,照亮他人,亦温暖自己。 </p><p class="ql-block"> 张国贤以一生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故事既是个人史诗,亦折射出一代人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当“名誉村民”的荣誉与“终身成就奖”的光环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育者的坚守,更是平凡生命在时代洪流中迸发的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简介】</b>韩会勇,山东青州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老干部诗词学会、东夷诗坛、巨洋文化学会、安徽诗苑、晓岸听风格律精品诗社、寿光市子曰诗社等多个文学组织的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诗歌、散文、辞赋、楹联和评论等多种文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版权声明:</b>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特别声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