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针法100讲|从入门到疗愈》——手太阴|经络循行

向阳花

导读:此篇王柏淇医生已经整理过该篇录音,具体可参考<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1NzkzNDA0OQ==&amp;mid=2247483688&amp;idx=1&amp;sn=97f1deee82e27e5c8dc5041e79ecc7f0&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linktype="text" target="_blank" textvalue="手太阴丨经络巡行">手太阴丨经络巡行</a>,但为了《经筋针法100讲》文章的整体连贯性以及个人学习的连续性,故整理于此。本篇关键词:“脉”与“经”的异同;“入”和“出”的含义;刺脉法;刺筋法。 肺手太阴之脉,大家注意看到它是说脉,对不对?它没有说经,大家要深刻的理解经跟脉的区别。经就是我们现在教科书里看到经络图,是宋代以后才定型的,宋代以后才定型的。在这之前,特别是唐、宋,甚至更早一些春秋的时期都是叫脉。因为它就是从异常脉搏触诊而延伸出来的,所以要记住这个是脉,我们现在学的是脉。首先请大家把这段话里面所有的名词圈起来(如下文),比如说中焦、大肠、胃口、膈、肺系、腋,还包括腋下、臑、肘、臂、寸口、鱼、鱼际、大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那么,看到这里我要讲一个能够刷新你们三观的认知,从“起于中焦”到那个,到“从肺系”这段话全是后世添加的。就是如果大家去看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里面是没有这些话的,有什么呢?有的只有从腋下到大指,不到大指,从腋下到寸口这一段内容。那么,如果大家以前背过会发现我这段话的措辞跟我们教材上不太一样,跟那个王冰的都不太一样。我这里所用的文字都是直接出于黄龙祥的《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它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包括古代,就是马王堆出土的文献去重新订正了这个文字,使其更加符合刺脉法的思维模式。所以这段文字不太一样。但是,你从此可以看到,只有从腋下到寸口这一段是属于真正的刺脉法所循的经脉,其他的话都是后世添加的。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原文<p data-pm-slice="0 0 []"><b>臂泰阴温(脉)</b><b>:</b>循筋上廉,以凑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b>:</b>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温(脉)。</h3></br><p data-pm-slice="0 0 []"><b>臂钜阴眽(脉):</b>在于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滂滂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厥,是臂钜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h3></br>好,那么我们一个个看,我们先看那个添加的那一段,什么大肠、胃口、膈、肺、中焦。这里我们要刷新大家第二个认知,就是经脉里面它跟脏腑其实是没啥联系的。我们虽然说手太阴肺经,这个“肺”字也是从宋代以后才定型的,可能早一点,可能唐代就出现,但是没有定型。它是说宋代以后才定型的。这个考据的过程大家可以看一下黄龙祥的书。那么,也就是说经络跟脏腑产生联系是非常后的事情。所以,大家不要一说到手太阴经、手太阴脉就想到肺功能上面,不要这样想,这不是它的原意。手太阴肺经其实是跟我们的肋骨,跟我们的呼吸肌,跟这个功能是最密切相关的。所以,我叫大家圈这些名词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手太阴肺之脉是动则病都是跟这些组织结构有关系。但是它的联系不一定最直接的。好,我们继续看最关键的这一段话,请大家用重笔画下来,横出腋下到寸口这一段。腋下,腋下是指什么?是这个三角区,它是由背阔肌和胸大肌形成的一个三角区,这叫腋下。所以这个三角区形成的功能障碍或者是症状,我们都可以从太渊脉上找到异常脉搏波动。比如说你这里长了一个疮,这个叫作马刀侠瘿。我们在学胆经的时候会学到这个马刀侠瘿,马刀侠瘿,这个马刀就是指一种特殊的一种皮肤的疮,它就长在这里的。所以,这里可以从足少阴、足少阳治疗,也可以从手太阴治疗。这里长疮,它摸那个脉就是不一样的,姚医生就得过这个。好,所以这是腋下。 臑内,臑内就是指我们的肱二头肌内侧缘,肱二头肌内侧缘这里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有的就只是肱二头肌或者这些肌筋膜障碍。所以,这里也可以从那个太渊脉摸到。寻臂内上骨下廉,这里基本上说的其实都是经筋的内容了。然后到寸口,这里面请大家看一下这幅图,好,这是《解剖列车》上关于前臂身线的所属的肌肉(如下图)。我觉得它已经把,我觉得它几乎就是参照手太阴的经筋来写的这个肌肉。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经筋分布,胸小肌,还有个胸锁筋膜,这个大家是比较陌生的概念。胸锁筋膜其实就是涵盖于我们胸骨和锁骨的一块筋膜,它起到一个加固的作用。胸锁关节错位的话一定会影响到胸锁筋膜,然后到肱二头肌。 在下来记住阴经行于深部,阳经行于浅表,阴经负责稳定,阳经负责运动。所以,能够运动的那些肌肉都是属阳经的,特别是前臂。但是,负责稳定的比如说桡骨和尺骨之间的骨间膜,还有桡侧的那个副侧韧带,这些上面说的,这些负责稳定的这些韧带跟骨间膜,这些属于阴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针刺那个肺病,就肺手太阴经筋病症的时候,针刺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那种浅刺,刺浅筋膜的方法只是适用于运动系统的问题。当我们骨关节出现稳定问题的时候,比如说这个老是习惯性的脱臼,这个很常见的。我们针刺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因为我们要针到骨间膜,还有内关穴的取法也是一样的。内关穴如果你是这样浅刺的话可以缓解胸部肋骨的,还有这种肌肉的功能障碍。但是,你深刺到骨间膜的时候才能够起到缓解你的心脏的或者是胸闷等等的症状。所以,针刺的深度是很重要的。那么,这里就很好地讲到了这一点。我们结合这个图表(如下图)再看一下手太阴肺,肺手太阴之脉里面的循行。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这些其实,入肘中,这些其实说的都是它的经筋结构了已经是。到鱼际,鱼际的话就是过这个拇展肌、拇外展肌,这里有几条肌肉。那么,从经筋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说一个人有肩前疼痛,这里,比如说肱骨,这里是喙突,喙突上附着了三块肌肉,谁知道是什么?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胸小肌,这里面出现这些肌肉的功能障碍的时候会引起肩前疼痛,让我们的肱骨前移,对不对?那么,这是很有趣的,我经常把这个作为一个暖场技巧,谁这里有疼痛的,按下去有压痛的,把手伸过来,我在他的大鱼际外展肌这样一掐,有压痛点,掐着让它动一动,疼痛减轻了。这是我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暖场技巧,在这个,就是在我们的拇外展肌这个中点这里,就是鱼际(穴),这块鱼际压一压,可以迅速的缓解这里的疼痛。这个就是说明什么?说明它们之间有条力线。但这里有一点我想说明,你要这样子摸,这条力线是它是断的,在这里是断的,你要把上面举成10点钟的位置,这样子你再去摸这条力线,它是顺的,它是顺的,记住这一点,10点钟的位置它是顺的。因为你很多时候,比如说特别是我们讲到手太阳经筋的时候,你一定要以一个爬行动物的姿态去理解它们肌肉之间力线的衔接,要不然你就觉得这里怎么到这里是断的了。 这里讲到这里,我顺便讲一下为什么我们要练八段锦?八段锦的前面三个动作(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完全就是拉伸我们手三阴经筋的,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对不对?为了它达到一个力线顺的位置。八段锦打完之后你会觉得舒服,是因为你的力线顺。好,我们继续看,这是它的循行路径了。在循行路径里面,我想着重讲个字,就是“入”字,“入”和“出”,这两个字在《灵枢经》里面的行文惯例,一般这两个字就意味着脉动点,意味着脉动点。那么,我们再讲一个知识点,这个对于每条经络都适用的,就是我刚刚说了好几次太渊脉,其实就是寸口脉。大家记住我们在肺经这里有好几个穴位,对不对?无论是鱼际穴还是太渊穴,还是经渠穴,这些穴位其实都是来源于一个动脉搏动点,只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摸的脉,有时候可以在鱼际摸到,有时候可以在太渊摸到,有时候在经渠摸到它的异常搏动,所以后世就把这三个点都各自命名,是它们都源于一个脉动点,就是太渊脉。所以要记住在我们的穴位名称里面,很多地方叫它什么什么脉,也是这个原因。所以,要记住这个通例,在脉动点附近会有很多穴位,比如说神门,神门脉,你看有很多通里什么什么的,是不是?但是,这些都属于神门脉这一个脉动点。所以,我们扎的时候真的不用刻舟求剑去量那个尺寸。你要用刺脉法的时候,你扎原穴就是摸到脉动异常的部位去扎它,针尖直接扎到动脉壁上,就有效果。如果你很仔细去量,上1寸、上1.5寸去扎,那反而不一定有效果。有时候你正好碰到了那个动脉,所以取到了效果。但不是因为你量的准,而是因为你瞎猫碰到死老鼠,也许下次你扎同样的位置,你可能就没效果,知道吧。我以前认识一个人跟我一起在社区工作的,就是这样。他所有的病人每次来都在一模一样,非常精确的一个位置。所以,那个病人扎到最后他那个穴位,特别中风了,老扎合谷,他(患者)那里都有块色素沉着,变得黑黑的,还长了死皮出来。因为,他老扎同一个地方,不停地扎,不停地扎。这个就是对我来说是很搞笑的一件事情,这个就是真正的刻舟求剑了,大家听过我讲的课之后就不要做这种事情。你要用刺脉法就摸脉动点,你要用刺筋法就摸筋结,它绝对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哪怕是同一个病人,你差1个小时他都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真的,大家每次扎完摸一下脉动点就知道了。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BYsLmaYfY4iFrV6UNELA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