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居住地十八站、白银纳

牧羊人

<p class="ql-block">走最美边防路G331,从中国地理位置最北的行政村~漠河北红村到呼玛县,除了途经二十二站外,还会经过大兴安岭地区仅有的两个鄂伦春族乡,一个是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还有一个是白银纳鄂伦春族乡。</p> <p class="ql-block">此生必驾~最美边防路G331</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站黄金古驿站</p> <p class="ql-block">十八站‌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与呼玛县之间,是以清代驿站文化、鄂伦春族聚居地和旧石器时代遗址而著称的历史名镇。</p> <p class="ql-block">十八站的镇标是一个高高悬起的大红灯笼,这个灯笼号称是中国最北第一大灯笼。</p> <p class="ql-block">十八站的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起源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清代康熙年间(1685年)设立的第十八个驿站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下辖的少数民族乡之一,这里是鄂伦春族的居住地,主要以鄂伦春族文化为特色,兼具古驿站历史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p> <p class="ql-block">从十八站到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快到白银纳的时候,会经过一段音乐公路。</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最美边防路G331十八站至白银纳路段</p> <p class="ql-block">当你按照指路牌的提示,以匀速60公里/小时通过音乐公路时,车窗外会传来一阵悦耳动听的《鄂伦春小调》……。</p> <p class="ql-block">白银纳乡是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以鄂伦春族为主体的民族乡,也是我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鄂伦春人的居住地,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和特色旅游示范区。‌‌</p><p class="ql-block">图片为:白银纳鄂伦春非遗文化产业园(民俗文化村)</p> <p class="ql-block">白银纳为鄂伦春语,意为“幸福富裕”。这里原来是鄂伦春人的季节性狩猎点。</p> <p class="ql-block">1953年,国家为结束鄂伦春族游猎生活,在呼玛河畔建立白银纳村,安置了来自绥勒河、盘古河等地的35户鄂伦春族家庭。‌‌‌</p><p class="ql-block">1984年,呼玛县鸥浦乡将西南部分离出来,划归与白银纳,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由此而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文化广场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尊萨满雕像。雕像以三面一体的形式展现在游人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白银纳鄂伦春民族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在民俗文化村,你能够沉浸式的体验到鄂伦春人的生活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孟涅伊耳餐厅</p> <p class="ql-block">萨满小院</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p><p class="ql-block">图片为萨满巫师像</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是游猎民族,他们居无定所,而是随着野兽的移动而四处游荡,每到一处就会选择地势高,水源充足,避风而阳光好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置他们的家~仙人柱(也称撮罗子)</span></p><p class="ql-block">图片为鄂伦春人的家~仙人柱(撮罗子)</p> <p class="ql-block">撮罗子是一种可以随时搭起来或拆解的简易房屋,它的大小可以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夏天,仙人柱搭设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外面盖的是桦树皮、芦苇或白布。冬天搭设的比较矮小,外面盖的是各种兽皮。</p> <p class="ql-block">撮罗子的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人会在夏季时搭建简易的撮罗子,与内地看瓜地的凉棚极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村一隅</p> <p class="ql-block">现在,鄂伦春人早已住进了政府为他们建造的楼房,也不再从事狩猎等活动,撮罗子也成为了过去,只是做为非遗文化展示给游人们观赏的景观设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