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驻站》中王冬雨老师支教的困惑

好奇

<p class="ql-block">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驻站》,感觉它的题材特别新颖,令人眼前一亮,该剧将镜头对准了铁路小站驻站警这一鲜少被关注的群体,用“小事”撑起了“大故事”。剧中主角的精湛表演自不必说,反倒是王冬雨老师的支教处境和经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王冬雨是一个充满爱心、正义感强、勇于牺牲的姑娘,是考出大山里的金凤凰,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她原本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家乡面貌,但东寨村的贫困与教育资源匮乏远超想象。她努力维护小学教学秩序,却发现仅凭个人力量难以扭转"读书无用论"的根深蒂固观念,部分村民甚至认为孩子打工比上学更实际。</p> <p class="ql-block">她既想继续考研离开山村追求学术发展,又放不下对家乡孩子的责任感。这种"留下"与"离开"的拉扯,最终在结局中她选择先完成学业再反哺家乡,暗示了支教者普遍面临的"自我实现"与"奉献牺牲"两难抉择。</p> <p class="ql-block">剧中的她推动的校园改革(如争取教学设备、劝返辍学儿童)虽初见成效,但村民更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如参与货盗获利)。这种"十年树木"的教育规律与"立竿见影"的生存需求之间的冲突,成为她职业挫败感的重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她对常胜的感情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支教者的孤独感——当外界支持者(如常胜)离开时,她需要独自面对教育理想的崩塌与重建。这种"精神盟友"的缺失,放大了她在偏远环境中的无力感。</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剧中通过她最终离开东寨读研的安排,实际上隐喻了支教事业需要"可持续性支持"的深层主题。乡村支教的困境,反映出的是乡村教育整体生态的脆弱性。支教教师的“坚守”固然可敬,但若缺乏系统性制度支撑,仅靠个体奉献难以扭转乡村教育的结构性困境。未来,亟需从政策落地、待遇保障、专业支持、文化融合、社区协同等多维度入手,构建“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得了”的乡村支教长效机制,才能真正让支教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助推器”,而非“昙花一现”的公益表演。</p>